危机与出路:对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系的探讨_中国历史论文

危机与出路: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科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中国历史论文,出路论文,危机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87(2014)04-0074-10

       国史教育是公民教育实践的一部分,涵盖国民教育的精粹,有着广阔的视野,最能体现公民价值教育,亦可把国民的爱国情怀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根本在中国历史(国史)教育,唯其在香港的发展却是艰难曲折。香港中国历史科自20世纪60年代中即为主流中学①其中一门重要科目,且以独立形式出现。当中,初中中一至中三年级为必修科,即所有学生必须学习;高中中四至中七/中六级②为选修科。回归后,2000年,当时教育统筹局,即今教育局,进行教育改革,将中国历史科在初中作为独立必修科的情况改变③,提出或与其他科目合并,或另立新科目等建议。该举动引起社会上激烈讨论,不少教育界及公众人士对此持异议。虽然社会上反对声音不绝于耳,当时教育统筹局仍坚持改革建议,课程发展处更于2002学年改变中国历史科在初中独立必修科的现状,造成了数以十所中学把初中中史列为选修科。此情况近年更转趋严重,以2013-2014学年为例,全港已有17%的中学学生在初中阶段不能全面、系统地接受中国历史教育,情况令人担忧。

       本文即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先对中国历史科在香港的设置、沿革及现况作一论述,继而对中国历史科在香港中学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一、中国历史科在香港设置的历史演变④

       中国历史科在香港的发展受英国政府影响颇深。英国政府攫取香港的治权,目的是以经济为主,刻意与清廷及中国政府保持距离,从1842年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始,中国历史科整整一世纪均被忽略。这种情况以20世纪初皇仁书院(原名中央书院,创于1862年,为香港第一所政府学校)校长George Bateson Wright在其1904年工作报告中所言最具代表性:“基于政治考虑,我强烈反对‘在中央书院’教授中国历史,因这样,会把香港变为大陆革命分子的温床。”⑤

       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所改变。1945年,政府中文学校开始设立历史科,并分为中国部分及世界部分。中国历史在中一、中二、中四的其中一学期及中五全学期施教;而世界历史则在中三及中四其中一学期施教。至于政府英文中学,历史科则只设世界历史部分。

       1948年,教育署年报首次宣布把中国历史科列为英文中学会考课程,并与中国文学合并,于1950年成为香港中学会考一应考科目。

       1952年,香港政府引进六年制中文中学会考课程,其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合并,成为中文中学课程之一。由是观之,中国历史科在战后初期并未能独立成科,或是与中国文学科结合,或是与世界历史科结合。

       1952年同年,教育署年报宣布成立中文研究委员会来检视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科目,包括中国历史科未来的发展路向。1953年委员会发表报告,其中一项建议为中国历史的授课语言应为中文,意味着中国历史实难与世界历史科结合,而世界历史在当时的英文中学是以英语教授的。这个建议开启了中国历史日后独立成科的大门。先是1956年,英文中学的中六及中七年级正式设立中国历史科;1960年,中国历史科亦成为英文中学中一至中三级的独立科目;最后于1965年,中四、中五级亦有中国历史科的设立。至此,自1862年香港中央书院成立始,一百年后中国历史科终能以独立科目的名义出现在英文中学的课程内。

       至于中文中学,中国历史科独立成科的时间则较英文中学稍迟。1962年,中国历史科先在中一级设立,后逐年延伸,至1967年,中文中学中一至中五级都开设了中国历史科。

       不过,中国历史科独立成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5年,课程发展委员会建议把中国历史、经济及公共事务、地理及历史各科合并成一新科目——社会科。这建议为中国历史科教师群起反对,亦不为社会大部分人士所接纳。最后,社会科虽可设立成科,但中国历史科终被剔除。换言之,中国历史科仍是以独立的形式在中学教授。这个现象一直维持至1997年。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正式结束了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香港成为特区后,政府开展了千禧年教育改革。随着教育委员会对香港教育制度的检视,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为中小学建议新课程,划分为八大学习领域。其中,中国历史科被包括在“个人社会及人民教育学习领域”内,废中史科意欲明显,这个建议为各界人士所抨击。在一番角力下,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2000年宣布,中国历史科在新课程下可以有如下四个选择:

       作为一独立科目;为“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其中一科目;学校自设课程以适应学生所需;中国历史科与世界历史科结合成为一新科目——“新历史”。

       虽说有四个选择,但不少历史科老师认为政府只是项庄舞剑,真正的意图是把中国历史科与世界历史科合并为一科。在一片反对声音下,课程发展议会在部分中学试行“新历史科”(其后改名为“历史与文化科”)为期3年的先导计划,预算在2003年作出检讨。唯3年过后,政府并没按承诺公布先导计划试验结果。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局(今已易名为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却先后在2004年推出中国历史科新中学会考课程及2009年新高中中国历史科课程,坊间讨论焦点由此被转移,“历史与文化”一科仿佛已无疾而终!

       二、中国历史科的设置现状与危机

       对2000年初中中国历史科的改革,政府虽然转趋低调,中国历史老师及关心国史的社会人士对此仍高度关注,把初中中国历史科恢复为独立必修科的呼声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12-2013学年,有23.4%的初中不设独立成科的中史科;2013-2014学年,在初中阶段没把中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的百分比为17%。骤看情况似有改善,但并不表示可以认同,乃至接受。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危机。

       (一)约20%的初中不设独立成科的中史科

       1.2012-2013学年的设置情况

       在2013年7月一次立法会会议上,李慧琼议员要求教育局在初中阶段重设独立及必修的中国历史科⑥。但教育局官员则多番强调中国历史科在初中是必修的:

       “主席,教育局要求所有提供主流课程的中学,都要在初中教授中史。换言之,中史在初中绝对是必修的。我强调,中史在初中绝对是必修的。……这么多年来,由中学会考到现在,中史科都是必修科。”⑦

       并进一步解释为:

       “本年度有448所中学在初中提供主流课程,其中393所有开设独立中史科,占整体的87.7%。这393所学校中,343所在中一至中三都开设独立中史科,25所在初中有两年开设独立中史科,另外的25所则在中三1年开设独立中史科。换言之,只有55所中学在初中不设独立中史科,占整体的12.2%,其中23所把中史和世史联系在一科内施教,32所则在综合人文课程以主题模式施教中史。”⑧

       对“必修”的观念,教育局与部分立法会议员乃至长期争取中史科为独立必修科的人士,在认知上有着明显的落差。究竟现行初中中史科在香港主流学校是“必修”还是“选修”?见表1。

      

       按教育局的演绎,“必修”的意思有两种指称:一是指只要在中一至中三级任何一年有开设中国历史科就是“必修”科了;二是只要有中国历史的元素,不管是与世界历史科合并或在综合人文科内以专题模式施教,均是符合“必修”的概念。这种对“必修”概念的理解有高度的局限性,且异于一般通俗的见解,自然不获议员认同。立法会议员对“必修”的理解其实很简单,亦无异一般常人以及中国历史科老师对此之认知:初中“必修”是指中一至中三级连续3年均设以中国历史科为名的科目。如此,在2012-2013学年,全港的主流中学在初中阶段没把中国历史科作为必修科的学校数目是105所,非55所!即有23.4%,而不是12.2%的主流中学在初中均没把中国历史科作为必修科!表2清楚显示这一情况。

      

       2.2013-2014学年的设置情况

       中史科在初中最新的发展情况,表3至表5有详细的论述。2013-2014学年全港主流中学数目为453所⑩。中史科在初中的设置情况见表3。中一级没有开设中史科情况为初中之冠,占17%,与中二级接近,较中三级多了差不多三个百分点。若把中一至中三级一并来看,2013-2014学年,在初中阶段没把中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即连续初中三年均为独立成科)的百分比为17%。这情况较之2012-2013学年23.4%似有改善。唯有所改善并不表示可以认同,乃至接受。如上文所言,中史科与国民、公民价值教育、道德教育价值,以及人文素质价值关系殊深,有77所中学学生未能全面对国史有详尽、系统以至深入的认识,此情况当然需要关注。

      

       (2)“没有开设中史科”指中史科在该学年在该校没有以“中国历史”或“中史”名称在该级设置。

       若把这77所未将中史列为独立必修科的学校按其资助类别进一步观察,情况更令人担忧。表4清楚显示,2013-2014学年,若按数目计算,在初中未将中史列为独立必修科的学校中,资助学校类别数量最大,所占比例最高,达74%;若以该类中学全港数目计算,则直资中学的比例最高,即全港约有接近27%的直资中学没有把中史科在初中阶段列为独立必修科。直资中学近年发展迅速,深受家长青睐,特区政府亦鼓励办学团体转以直接资助模式办学。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若现行政策不变,或有更多中学会把中史科投闲置散,列作非独立必修科。

      

       除按资助类别区分外,这77所中学的区域分布亦值得注意。表5为2013-2014学年末把中史列为初中独立必修科的中学在全港18区的分布。最严重的是元朗区,有10所,即13%中学没把中史列为独立必修科。其次依次为西贡、葵青、北区、大埔、深水埗等区,各有6~7所中学中史科不是独立必修科。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区域,收生对象不少为跨境学童,如北区、元朗区、大埔区等,这些学生由于居于深圳,每天舟车劳顿跨境上学,对香港的文化、价值认同自较香港学童为低;本来,中史科对价值教育的传递效能相对较高,现在,因行政上的失误,引致学童大规模地被剥夺全面接受学习中史的机会,对社会长远的发展相信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上表描绘了现行初中中史科不被列为独立科的具体情况。为了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走访了6所中学。按资助类别看,官立1所,直资2所,资助3所(见表6)。此1∶2∶3的比例大抵与香港现行中学资助类别比例相若。受访者为现任校长或副校长,问题内容和结果见表7。

      

      

       (二)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人数每年递减

       除了初中课程改为选修科为议员诟病外,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人数每年有所递减亦为不少社会人士及部分立法会议员所担忧。表8为自新高中课程推行以来,每年中四至中六各级修读中史科的学生人数,以及该数字所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从表8可见,修读香港中学文凭试应考中史科的同学数目每况愈下。连续三届新高中文凭试应考中史科的人数急降,2011-2012届先跌破1万,只剩下8,003人,再至2012-2013届又降到7,434人,跌幅惊人;唯低处未算低,2013-2014届再跌至7,071人。这与过去十年旧制中史科,中五会考人数维持在24,000至30,000之间的人数,相差甚远。面对香港中学文凭试应考中史科的同学数目每况愈下,教育局回应如下:

       “在整个学科课程的改革中,除了4科必修科外,其实中史仍然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科目。就科目内容来看,从以前的A-Level(高级文凭试)到现在的DSE,中史科仍是排行最受欢迎科目中第八。根据这个数据,我们看到中史科的位置没有改变过。”(11)

       究竟中史科是否如教育局所言仍是一科受学生欢迎的科目?表9列出了2012-2014连续三年文凭试考生的出席数目,当中可看出个中端倪。

      

       表9清楚地显示中国历史科考生出席情况逐年递减,从2012年的8,351人减至2013年的7,831人,再减至2014年的7,071人。若以2012年为基数计算减幅率,2013年减去6.2%,2014年更减去15.3%。此减幅率与其他科目相比又如何?我们试看看在2014年排第七位的信息及通讯科技科及第九位的历史科,互较下更突显了中史科在高中阶段选读人数下滑的危机。表10并列了三科数据,可清楚显示这种情况。

      

       无论是2013年或是2014年,考生出席中史科的减幅率均远高于排名相近的科目,焉能说中史科受同学欢迎?

       至于说“中史科仍是排行最受欢迎科目中第八”的论述亦有商榷之处。先是排名的高低纯取决于科目数目的多寡。表9显示了近几年文凭试共有22科选修科,中史科位列第八,在中高位置,勉强可以接受。但若把非主流选修科目撇除,选修科目只剩余约12科;(12)如此,若排名第八,怎么也算不上是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吧?

       高中中史科在中学文凭试出席人数每年下降已是不争之事实。其原因坊间亦多有论述,如考核内容过多、课堂时间不足、考试命题艰深尤以资料题为甚、连续三年校本评核加重学生负担等,均令学生却步。唯除此外,中史在初中未能为独立必修科,令学生没能有一完整的学习概念应为一重要因素。

       (三)问题与危害

       2002年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将中史科划入八大学习领域之社会及人文学习领域里面,同时又以中史科学习沉闷为由,改变过去港英年代初中中史的独立必修科地位,容许四个方案出现。社会人文学科案、中西史合并案、校本发展案这三方案共同的弊端就是将一向独立完整、具备丰富内容的中史科,化为元素寄身于其他学科里去,产生将中史科边缘化的强大效应。从教育现场作出举隅:

       一是假设一所中学在初中阶段取消中史科,那么,在高中阶段学生会在香港高中文凭试(DSE)里,主动选考中史科吗?若然被迫选考,初中国史基础又如何?

       二是把本来是内容丰富的中史科,硬插在社会人文学科内学习,零散离乱,失却焦点;且对基本的史实,未能掌握,成为通病。

       三是又或在香港独特的英语授课(EMI)学校内,将中西史合并成一科,课堂是要用英语教授我们的国家历史吗?明明鸦片战争是英人发动不公义的侵略中国之战争,但英人定性的就是教训愚昧中国的商务之战。

       四是至于“校本发展案”更可将中史课任意删削。初中一到初中三,按校长或管理阶层的喜恶,可以全线都有中史科,亦可采取年有年无的弹性处理,彻彻底底将中史变成可投闲置散的一科,对学生要掌握具体系统的、基本的国史内容,完全不利。

       五是在2006年推行的新高中文凭试的中史科的“崭新”评核内容及考试模式,却又以繁、多、杂、乱见称,尤以连续三年要进行校本评核(SBA)、历史资料题、必答题……之设置尤甚,遂出现中史科在初中“脚轻”、高中甚为“头重”,导致连续三届新高中文凭试应考中史科的人数急降。

       综合是次访问结果及上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中国历史以独立必修科形式进行之方案,仍未能在全港所有主流中学推行。虽知国民教育之根本在国史教育,国史教育不振,又焉能奢谈国民教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在全港主流中学全面恢复初中中国历史为独立必修科乃当务之急。

       第二,初中中国历史以独立必修科形式进行已在港行之经年,实无需要改变这形式。

       第三,或是领导层意愿或是基于不同原因,有少数学校曾希望改变初中中国历史以独立必修科进行的形式。

       第四,中国历史科较之其他科目更能传承中国文化及更能进行价值教育。

       第五,虽然不少中学在高中仍把中史列为选修科,唯选读人数不多,已变为“濒危”科目。

       如果说“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史”成立的话,上述情况必须要严肃看待,设法纠正。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中史(国史)科只能优化而绝不能拆散,若国史边缘化,国家观念就可有可无。因此,香港中学的中史科必须重新巩固与发展,各方责无旁贷。

       中央政府方面:一是责成特区政府重新正视中史科在中学阶段名正言顺地教授,即要恢复初中阶段中史独立必修科。“一国”在前,国史教育在香港不能生灭随意,要拨乱反正,旗帜要鲜明、原则要清楚。二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亦有必要认清国情与港情,并加以正视,一旦国史科在香港失落,后果堪虞。

       特区政府方面:一是过去15年,特区教育局对中史科乃国民教育之根本的重要性重视不足,初中拆科,高中课程高深艰涩,两者都必须纠正。历史错误让历史解决,但却不能长期拖拉含糊,一定要有改善措施。二是先由特区政府发公函,申令全港中学都应正视中史独立成科的重要性,再用三年作期限,务必在初中全面恢复中史科的独立性。以十年为最后期限,中史在新高中文凭试中,要成为中文、英文、数学及通识科以外的第五必修科;又或者可让学生在通识科与中史科之间作一选择之核心科目。三是成立优化中史科教学委员会,觅取学者、中史科前线教师及民间智慧,推动中史科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持续的发展。

       民间团体方面:

       第一,相关团体要积极行动,保卫中史科应有的独立地位。过去10年,香港大学中史硕士同学会、教育评议会等民间团体积极支持中史科,获得社会不少反响。其开展的“全港中史奖励计划”,连续四届的中学生征文比赛,参与学校众多;设置史学家年奖,鼓励中学生以大学文史学系为首选,发予奖学金;举办内地国史考察团,分别前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学校报名踊跃,媒体亦作出相关报道,这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中史科发展。此活动模式,应被加以肯定与推广。

       第二,经过如上述民间团体的不断坚持与努力,确实让部分原已放弃中史独立成科的学校,将中史科重新恢复为独立必修。因此,如何联系与鼓励这些学校,实在需要展开工作。如先做民调,搜集全港中史科教师对中史科的各项意见,化为对推动中史科有用的资料。若资源许可,可逐一对未曾将中史科完全恢复的学校进行探访,既寻求废中史科之原委,亦可借此表达善意,甚或提供支援,以期这些学校的中史科能复活。

       第三,对全港学界而言,每隔5至10年,政府出资邀请专家学者及前线中史科教师就中史科的教学作出比较深入详细的研究调查报告,以作凭据,这对推动中史科的发展甚具意义。

       第四,投入资源成立推动“中国历史教育基金”,吸纳具历史专科识见并富民族情感的人士组成管理团队。事实上,香港现有对推动中史教育有心的团体与人士不在少数,诸如各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及在学的学生、学者,以及各民间教育及学科团体组织。因此,透过“中国历史教育基金”为民间共同体设置平台,坚持信念,凝聚共识,实有必需。民间来、民间去,除要加强中史科教学外,国情及国民教育的研习亦要借着国史的推动得到深度的发展。毕竟,国史、国情及国民教育是三合一,彼此有互赖的关系,实难以拆散分割!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时刻,如2014年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2015年孙中山逝世90周年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2016年西安事变80周年等,成立“中国历史教育基金”资助开展相关活动,就更具历史象征意义。基金筹组需时,非两三年不能完备,亦可先行成立基金预备会,每年推动有纪念价值活动。另外,要推动“中国历史教育基金”进行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并进,每年都有常规与非常规的活动进行,让香港成为重视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宝地,为“一国两制”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根据香港教育局的分类,香港的中学若按其营运资金及办学团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1.官立中学;2.资助中学,部分历史较悠久的资助学校,法律上称为“补助学校”,其余则为“津贴中学”;3.直接资助计划中学,简称“直资中学”;4.按额津贴中学;5.私立中学(可再细分为日校和夜校)及6.私立独立学校计划学校。官立中学办学团体为香港政府,其余学校均为社会团体或私人机构主办。“主流中学”在此文专指第(1)至第(3)类学校,以2013-2014学年计算,全港日间中学为514所,首三类中学约占全港本地日间中学数量88%。http://www.edb.gov.hk/tc/about-edb/publications-stat/figures/index.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4年3月9日。

       ②2011-2012学年推行新高中学制,2012-2013学年起即停办中七课程。

       ③“初中中国历史独立必修”在本文需符合以下两条件:科目名称必须为“中国历史”;中一至中三级每年均有开设。

       ④本部分资料主要引自Flora L.F.Kan,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Politics and Identity,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7.

       ⑤A.E.Sweeting,Education in Hong Kong:Pre-1841 to 1941:Fact and Opinion,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

       ⑥⑦⑧⑨(11)参见2013年7月3日香港立法会会议过程正式纪录: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se/counmtg/hansard/cm0703-translate-c.pdf,最后访问时间:2014年9月3日。

       ⑩参见《香港中学概览2013-2014》,数目包括资助中学、直资中学及官立中学。http://www.chsc.hk/ssp2013/chi/index.php,最后访问时间:2014年9月3日。

       (12)本文将非主流选修科定义为出席考试人数少于某一百分比。2012-2014报考学生总数分别是73,074、82,283及79,572。在此基础下,若以有10%考生出席的定义为主流选修科目,达标科目过往三年合别为8科、6科及6科。但若把百分比降至5%,达标科目过往三年会上升至10科、12科及12科。有关报考学生总数数据,请参考注。(11)

标签:;  ;  

危机与出路:对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系的探讨_中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