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金宇鸿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金宇鸿

(苏州永鼎医院麻醉科 江苏 苏州 215200)

【摘要】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5月之间在我院接受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进行分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镇痛结果优于参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两组发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明显,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中能够显著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而且能够抑制不良反应,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036-02

骨折及关节脱位是骨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具体所指的是由于外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骨、关节完整性及连续性遭到破坏[1],其中部分患者的病情较轻,通过保守的手法复位可以恢复健康。因此,针对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患者采取实施麻醉,减轻疼痛非常关键。有研究报道联合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麻醉的效果确切、止痛作用好,本文针对这一结论实施分组研究,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5年5月之间在我院接受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为闭合性骨折,符合手法复位治疗指征,具有较好的依从性。排除严重骨折的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肿瘤患者,同时排除对本组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2]。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进行分组。入院日期尾数为奇数的患者有46例,纳入参照组范畴,其中有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为71岁,平均为(43.6±8.2)岁;患者的骨折类型为:肩关节脱位患者16例、肘关节脱位患者1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12例、其他类型骨折脱位患者6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半小时均应用阿托品进行肌注,进入手术室之后,及时开放静脉通道,采取面罩吸氧、改善血氧饱和度,加强对血压、心率等情况的监测。参照组患者在复位前使用丙泊酚麻醉,将1.5~2.5mg/kg的丙泊酚给予患者静脉推注,推注的速度控制在5~8ml/min;研究组患者则联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麻醉,先使用瑞芬太尼1.0~1.5μg/kg予以静脉推注,随后给予丙泊酚,用法和用量与参照组患者相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1)了解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2)使用VAS视觉疼痛评分法对患者的评分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表现予以评分,无痛计0分、轻度疼痛计1~3分、中度疼痛计4~6分、重度疼痛计7~10分[3]。(3)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麻醉期间及麻醉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中得到的资料实施处理,麻醉起效时间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值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比较通过卡方值检验。以P<0.05代表研究组和参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等指标对比

研究组51例患者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为(1.42±0.32)min、平均苏醒时间为(1.22±0.51)min、平均手术治疗时间为(5.34±2.1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2±3.1)d;参照组46例患者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为(1.89±0.41)min、平均苏醒时间为(3.41±0.58)min、平均手术治疗时间为(11.74±3.63)min、平均住院时间为(25.4±3.8)d。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更短,差异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组51例患者中应用VAS评价为无痛的患者有44例(86.27%)、轻度疼痛患者4例(7.84%)、中度疼痛患者2例(3.92%)、重度疼痛的患者0例(0);参照组46例患者中,评价为无痛的有26例(56.52%)、轻度疼痛的7例(15.22%)、中度疼痛10例(21.74%)、重度疼痛4例(8.70%)。研究组中无痛的人数明显更多、轻中度疼痛的人数更少,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

研究组51例患者中出现呼吸抑制的有2例、发生血压水平下降的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参照组46例中出现呼吸抑制的患者5例、血压下降的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0%。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低于参照组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法复位是临床中治疗轻度骨折及关节脱位的主要手段,能够通过较小的创伤获得很高的治疗成效。丙泊酚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相对而言毒性低、短效、患者恢复速度快,且不会产生蓄积作用,在小型手术中应用甚广。

本文的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进行麻醉,最终结果提示麻醉起效时间更短、苏醒时间更短,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同时能够较好地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132-133.

[2]聂敬昀,郭海龙,江多斌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鼻骨骨折复位术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162-163.

[3]蔡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133-5134.

论文作者:金宇鸿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_金宇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