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和对策论文_沈美华

沈美华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上海 201599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对策在ICU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以2011年3月~2012年5月以传统方式转运患者1262例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对策的13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转运途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意外发生率14%,对照组意外发生率19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ICU患者院内转运实施风险对策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关键词】ICU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413-01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伤性事件,它不仅给患者带来危险,也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1]。ICU是医院危重患者的主要治疗科室,危重患者经过抢救、早期处理后,因检查诊断与进一步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或手术室,虽然院内转运时间不长,一般10~20min,但风险大。有资料显示,院内转运可增加转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也较平常高96%[2]。采用安全有效地转运方式成功转运对降低病人的病死率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3]。为提高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我科进行了ICU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对策的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ICU2011年3月~2012年5月为对照组;以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对策的资料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间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变化,以判断实施护理风险对策的效果。人选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②意识改变;③抽搐;④气管内插管;⑤使用镇静药后有意识抑制等改变;⑥静脉使用调节血压、心律及呼吸方面的药物。排除标准:①心跳呼吸停止;②有紧急气管插管指征,但尚未插管;③血液动力学极其不稳定,但未使用药物。符合标准的病例分为:对照组1262例;观察组134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情严重程度4项指标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转运方式采用传统转运方式,由护士和运送工人用平车护送,转运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给氧,保持各留置管路的通畅有效,护士站患者头侧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等。

122 观察组转运方式采取护理风险对策指导下的转运方式。护理风险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 强化护理风险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222 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理论和技能培训,以使她们掌握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熟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潜在病变先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应用、简易呼吸器及呼吸机的运用等,保证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

1223 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4 完善危重患者转运流程:①修订制作患者转运及手术交接核查单,要求交接双方查对后签字确认。②危重患者抢救严格执行“绿色通道”制度。 ③转运人员的确定:1名运送工人和1名护士,遇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而急需转运或转运中使用特殊仪器如呼吸机等设施的患者医师陪护转运。

1225 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规范,并按规范落实。 转运前评估:①正确评估病情。②转运前检查转运工具的性能,确保转运工作的安全[4]。③用物、药品及仪器准备:根据评估情况准备用物及药品。检查呼吸机所有管道部件和性能是否完好,监测潮气量、吸入氧浓度及呼气末正压等系数是否准确[5]。各仪器外出前均需仔细检查其蓄电池 电量及工作运转状况,确保正常。

转运中护理:在护送过程中护士始终站在患者头侧,以便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胸廓起伏等情况。

转运后交接:到达接受科室,落实患者身份确认,交代患者病情,交接各留置管路情况;交接后双方在交接表上确认签名。

13 效果评价: 比较2组转运中输液管滑脱或堵塞、给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痰液堵塞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间意外情况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意外情况发生比较(n,%)

3讨论

31ICU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危重病的院内转运尚缺乏统一的规范。随着ICU患者情况的越来越复杂,ICU患者的院内转运工作量不断增加,院内转运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病情的复杂多变外,还包括转运仪器的配备,转运人员的急救技术、工作责任心以及转运管理规范的建立。本研究针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隐患,从转运各个阶段患者准备、物品准备、转运前预处理、病情观察与交接、转运后处理等方面建立完整有效风险对策,为安全转运打下了基础。

32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是安全转运的根本,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是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的关键, 特别要强化工作责任心[6]。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充分评估,识别转运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自觉执行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规范。同时对护士和工人规范化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急救技能和应对处置能力,防止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

33加强风险管理的要点在于能及时发现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我院在分析相关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了《ICU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工作流程》、《ICU患者转运的管理规定》,制作了患者转运及手术交接核查单,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效果。

34科室间的预警报告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保障,转运前通知接受科室,汇报病情,交代需要的特殊准备,提高科间衔接的紧密性,使ICU患者优先检查及连续治疗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凤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8283.

[2]赖海燕.神经外科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护理[J].广西医学,2006,23(1):9293.

[3]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0322033

[4]郎秋月. 余坡卧位在超体重患者术后搬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11):2979.

[5]赵佳.ICU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3):179180.

[6]刘秋瑾.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 22(4):10401042.

论文作者:沈美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ICU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和对策论文_沈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