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岩燕[1]2001年在《台湾海峡海域船舶溢油卫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溢油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溢油污染是最重要的海洋污染之一。台湾海峡位于航运要冲,风大浪高是航海事故多发区,海洋保护重点区。 通过各种溢油不同厚度波谱试验;对两个系列卫星资料进行溢油提取试验海上溢油波谱试验。总结出原油、重柴油、轻柴油、润滑油、煤油溢油信息提取规律和处理方法。并对1990年6月8日“春鹰”轮与“玛亚—8”轮在老铁山水道相撞造成重柴油污染事故。1993年5月12日辽宁省双台子河口以南海面原油污染事故,1996年5月1日“浙谱渔油—31”轮撞船沉没造成润滑油溢油污染;1995年4月29日厦门兄弟屿附近“南洋—2”轮撞船造成轻柴油溢油事故和1995年5月20日“熊岳城”轮撞船造成重柴油溢油污染,使用Landsat—5卫星和NOAA系列卫星进行了实际监测,通过对溢油卫星影像解译,不仅确定了油膜位置、分布、面积、计算溢油量,而且用连续几天的卫星资料分析,推测了油膜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寻找溢油源。 通过多年来对海洋溢油监测的实践证明,卫星遥感监测船舶溢油是可行的,具有大面积、多时相、连续、同步、经济等优势,符合我国国情。为海洋环境监测增加了一个新手段。为加大海洋环境执法力度,实现科学执法提供依据;为海洋规划、治理、利用提供直观资料;为行政处罚、民事诉讼提供科学依据。
石敬[2]2012年在《渤海海域大型溢油应急综合遥感监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式内海,海水的交换能力、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较低,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将对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随着近几十年来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尤其是石油开采业和航运业的飞速发展,石油类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的潜在威胁日益加剧,进一步加大了海上溢油事故的风险程度。遥感技术在溢油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应用广泛,但研究发现单一遥感监测技术无法提供全面准确的溢油信息,因此,综合应用变成了目前溢油监测领域的热点和今后发展的趋势。经过广泛调研,通过比选、优化、分类和整合,本文在监测因子的优选、监测技术的选择和优化、监测站点的优选和布设方面有所突破,并创新性地完成了渤海海域大型溢油应急综合遥感监测体系的构建。为了满足溢油应急预案制定、清污和执法取证的需求,本文最终优选的监测因子包括溢油监测因子、环境监测因子和其他监测因子。在分析了各项溢油遥感监测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本文不仅确定了综合监测体系中应用的监测技术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载雷达以及各种辅助监测设备,还制定了监测技术综合应用策略。在匹配溢油等级、油品吞吐量、功能区分布、现有资源利用和全覆盖渤海海域的原则下,本文制定了一套适用于该海域的监测站点布设方案,该方案中共包含6个监测站点,分别位于大连、锦州、秦皇岛、天津、烟台和青岛,明确了上述站点成为溢油监测主要负责部门即遥感监测中心的原则,即溢油应急主管机关委任原则和临近事发海域原则,同时明确了其权利和义务。综合上述研究成果,依据国内外先进的溢油遥感监测经验,本文完成了渤海海域大型溢油应急综合遥感监测体系的构建,该体系综合应用了多项遥感监测技术,包含遥感监测中心、溢油清污专家等职能部门和专业人才,明确了各项分工和数据产品指标。最后,本文以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和康菲溢油事故为例论证了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该体系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尚未实现数据共享,时间利用不充分;没有配套的软件,阻碍了溢油信息的快速提取,判别精度也尚待提高;未能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等其他高新技术充分结合,经验不足,对海上溢油的监测能力尚待提高等。
鄂海亮[3]2008年在《我国船舶污染防治体系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航运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服务业,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航运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由于船舶自身的特性和海上航行的风险,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潜在威胁也进一步加剧。这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及船舶污染带来的损害,然后叙述了船舶防污染方面的国际公约及法规。接着从政策方针、法规体系、船舶防污染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船舶防污染体系。溢油风险分析是制定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介绍了溢油应急计划中风险分析计算方法,为制定溢油应急计划提供相关信息。针对我国目前污染控制体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溢油应急力量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了国家级溢油应急中心建设的相关课题,并针对我国船舶污染应急计划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建议,最后还探讨了建立油污赔偿机制的相关问题。面对日益增加的我国海域船舶溢油风险,结合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情况,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船舶污染预防、应急反应、损害赔偿的体系建设构想。
郭为民, 林孝鸿[4]2005年在《台湾海峡两岸防止船舶溢油的现状及协作的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一、台湾海峡防止船舶溢油的背景船舶在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对水域环境带来各种污染,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当属石油水上运输中油轮因海难事故造成的突发性的大规模油污事故。石油是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能源和资源,随着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海上船舶石油运输量的日益增加,特别是大型油轮投入运输,大型油码头的建设和油轮装卸储运作业方式上的多样化,使突发
陈健[5]2012年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东中国海溢油识别》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带动了海洋运输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增加了人们对海上溢油的关注。海上溢油给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破坏,使海洋鱼类、鸟类以及水生植物等大量死亡,给当地的渔业生产、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的输油管道爆炸,导致大量原油泄漏,使当地水产养殖业基本上全部停产,目前该地区仍然有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东中国海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地,也是重要的航运通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因此,保持东中国海的生态环境稳定,进行防灾减灾等工作意义重大。遥感技术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卫星传感器的发展推动了海洋溢油的监测,为此本文首先对主要卫星传感器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应的应用领域进行了说明,主要介绍了应用广泛的MODIS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SAR)传感器。MODIS传感器搭载在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EOS系列卫星上,其具有多波段、多分辨率的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多波段的合成增强图片中的溢油信息。SAR是一种微波雷达传感器,但其分辨率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进行小面积溢油的提取。此外,海上溢油的蒸发、扩散、漂移等变化,受海域的地形、径流、气温、水温、风速、风向、水团、环流、潮汐、潮流、海浪等海洋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对东中国海的叁个海区(渤海、黄海、东海)的海域背景环境进行介绍,为溢油信息的诊断、溢油面积的扩散等提供依据。本文采用了叁种遥感源(即MODIS、Radarsat-2和ENVISAT-1遥感数据)提取海上溢油,应用MODIS和Radarsat-2数据对大连“7.16”海上溢油进行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MODIS数据具有36个光谱波段可以进行多通道的彩色合成,从而增强提取信息,获取图片周期比较短,一天可以获得4景图片,但是其只有250m、500m、1000m叁种分辨率,分辨率比较低,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MODIS遥感数据经过“蝴蝶结”去除、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后,应用波段运算去除了少量云层的影响并提取出溢油信息。Radarsat-2数据属于单波段雷达图片,其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提取比较详细的信息,其不受云、雾天气的影响,然而Radarsat-2数据只有单波段信息不能进行信息的真彩色增强,风速过低时(<3m/s)不能很好的区别油膜和海水,风速过大时(>8m/s)产生的斑点噪声过大,难以去除海水对溢油信息的影响,Radarsat-2数据经过几何校正、斑点噪声去除等预测出来后,通过对图像的纹理分析提取出溢油信息。东海海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地,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存在着极大的船舶溢油风险性,文中分析了2004年1月到2010年9月份东海海域的28景ENVISAT-1遥感图片,对该海域的船舶溢油信息进行识别判断,结果发现有6景图片存在疑似溢油信息,经过进一步的纹理滤波、灰度值分析,在2005年5月16日和2010年9月13日的两景图片中存在溢油信息。本文的创新点:在利用MODIS遥感图片进行溢油信息提取时,利用MODIS数据多波段的特性,采用了波段计算,使溢油信息的提取更加准确,此外本文又采用了Radarsat、ENVISAT遥感数据,从而实现利用多源遥感图片来分析海上溢油,对溢油信息的提取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王业保[6]2018年在《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由于人为失误及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对事故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其中,海上船舶溢油特别是油轮溢油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我国渤海海域周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时航线密布,交通繁忙,曾经多次发生船舶溢油事故,溢油风险高,应对溢油灾害的压力较大。因此,研究渤海海域的溢油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并评价该海域现有的应急能力,对于规避溢油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技术层面上研究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以便在油轮遇险时对其进行救援,能够起到及时救助遇险船员,保证其他船舶的安全,保护事发地点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基于船舶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了渤海海域的船舶事故特别是船舶溢油事故风险及其特点,随后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估算了30万吨油轮搁浅时的潜在溢油量,并建立了溢油风险矩阵,以评估“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对渤海海域的危害;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渤海海域各辖区内的溢油应急装备数量,以该数据表示实际应急能力,并与计算得到的应有应急能力进行对比;再次,通过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应急能力叁个方面的因素,运用GIS工具设计了标准化分数系统,用于在预先指定的港口和锚地中选择适合作为避难地的地点。该方法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船舶避难地选址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大部分溢油事故的发生地都位于船舶往来频繁的区域;无论溢油事故还是化学品事故,碰撞都是引起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泄漏油品以燃料油为主。通过建立风险矩阵,发现渤海海域面临着严重的溢油风险,大型船舶溢油会造成严重危害。(2)第1、第4和第5辖区拥有较多的收油机、围油栏以及专业应急船舶,第8辖区应急设备的数量处在低水平;在渤海海域,―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实际机械回收能力难以与应有机械回收能力相匹配,主要表现为第1、第2、第4、第5辖区内的实际机械回收能力与应有机械回收能力差距非常大;―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8个辖区内的实际围控能力皆大于应有围控能力,各辖区的围控能力能够满足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需求。(3)当事故为―起火爆炸,但是不发生泄漏‖时,推荐天津港、锚地28、锚地29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潍坊港、锚地50、庄河港等地点作为避难地;当事故为―只发生泄漏‖时,推荐天津港、大连港、锚地45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潍坊港、锚地50、锚地18等地点作为避难地;当事故为―面临沉没风险‖时,推荐朝阳港、威海港、锚地43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锚地16、锚地42、鲅鱼圈港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本研究分析了渤海海域的溢油风险,并对各辖区内的实际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遇险船舶避难地选址方法,为船舶避难地选取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能够辅助决策者科学、理性应对船舶险情,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郑仕锋[7]2012年在《厦门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与应急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厦门海域船舶运输业的增长以及港口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厦门面临的海上船舶溢油事故风险与日俱增,而溢油事故不仅造成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而且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厦门海域船舶事故溢油风险评价研究,识别辖区溢油事故的可能发生地点和数量,辨析事故的污染特征和危害程度,提出降低风险的防范措施建议,对于促进厦门海域船舶溢油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尽可能地减小溢油事故污染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首先对厦门海域的船舶溢油风险进行识别和源项分析,根据厦门海域港口码头运输现状和发展规划,通过对船舶交通流数据,以及历史溢油事故的统计分析,识别并得到厦门海域的主要溢油事故风险类型为船舶碰撞等海损性事故,溢油风险物质为船舶重质燃料油,事故高发区为厦门港主航道与支航道交汇处,重大溢油事故发生概率为0.3,最可能溢油量为200t,可能最大溢油量为1000t。然后在基于Lagrange油粒子追踪法建立厦门海域溢油漂移扩散模型和溢油风化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典型情景模拟法和将历史水文气象条件随机组合成更多情景的随机情景统计法,对溢油事故危害影响进行预测,得到鼓浪屿、鸡屿、厦门岛等受溢油污染的概率为15-20%,最快到达时间为2-3小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综合考虑溢油数量、环境保护目标的敏感性及其受污染概率的溢油危害后果指数新模型。与现有的危害后果评价方法相比,结果更加合理可靠。。最后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将溢油事故发生概率和危害后果指数进行综合,得到厦门海域的总体溢油风险大小为“高”的评价结果。并分别从减少溢油事故发生概率和降低溢油污染危害后果两个风险要素方面,结合厦门海域交通管理和溢油应急能力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和应急措施。建议厦门辖区的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目标近期为200t;中期(2015年)应达到500t;远期(2020年)达到1000t。
郑荣民[8]2013年在《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选取厦门水域在提供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采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通过纵横比较和数据分析,阐述厦门水域在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的现状,剖析港口在提供搜寻救助和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等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产品或服务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不足,分析厦门水域在上交通安全应急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和对比国内外现代化港口的公共应急服务建设经验,以及现代化安全港对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产品的需求,从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角度,从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公共应急服务软实力建设,公共应急服务硬实力建设,以及公共应急服务有效性,应急决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应急力量使用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出厦门港在提供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亟待改进的方面及有针对性的对策,拓展厦门港在提供水上救助保障和防污染等公共应急服务产品的新思路,从海上交通安全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装备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能力,以推动厦门现代化安全港的建设进程,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孙云潭[9]2010年在《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总结我国海洋灾害发生特点与规律,分析海洋灾害的作用机理与灾害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应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归纳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与存在不足。总结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历史经验,借鉴国际上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模式,从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及预案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路、对策与措施,提出了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想。并以青岛市为例,对有关原则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索。我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灾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大。我国常见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赤潮灾害、海冰灾害、绿潮灾害等。其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风暴潮灾害,伤亡(失踪)人数最多的是海浪灾害。本文介绍我国海洋灾害的概况,描述了我国常见海洋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概括了海洋灾害的主要特征、发生过程和分级标准,总结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发生规律。对海洋灾害的成灾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海洋灾害成灾链理论。本文回顾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理论、应急管理有关理论、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等。结合海洋灾害的特点,应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有关理论,研究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海洋灾害应急体系进行介绍,总结国际上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分析国际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系统回顾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灾害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体系四个方面,结合有关实例,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从海洋灾害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和提升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想。包括组建综合性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国家海洋灾害应急委员会,建立由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专项应急指挥部和现场应急指挥部组成的海洋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组织专业人员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指挥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灾前预防、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持续管控、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完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特别是提高在综合保障机制、灾害应急教育与演练、灾害信息共享、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灾害评估与问责等方面的能力;构建覆盖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各方面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本文还应用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符合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规律和当地实际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张敏慧[10]2012年在《基于卫星遥感与GNOME系统的溢油轨迹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卫星遥感与GNOME系统的溢油轨迹模拟研究张敏慧李颖 环境科学与工程2012年6月2010年6月Study on Oil Spill Trajectory Simulation Study by SatelliteRemote
参考文献:
[1]. 台湾海峡海域船舶溢油卫星监测研究[D]. 段岩燕. 大连海事大学. 2001
[2]. 渤海海域大型溢油应急综合遥感监测体系研究[D]. 石敬.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3]. 我国船舶污染防治体系的分析研究[D]. 鄂海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4]. 台湾海峡两岸防止船舶溢油的现状及协作的展望[J]. 郭为民, 林孝鸿. 安全与健康. 2005
[5].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东中国海溢油识别[D]. 陈健. 上海海洋大学. 2012
[6].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D]. 王业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8
[7]. 厦门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与应急对策研究[D]. 郑仕锋.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8]. 厦门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公共应急服务研究[D]. 郑荣民.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9]. 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 孙云潭.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10]. 基于卫星遥感与GNOME系统的溢油轨迹模拟研究[D]. 张敏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