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及误诊原因论文_李晔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及误诊原因论文_李晔

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215500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48例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特点及误诊的原因。结果:好发于女性,后半规管发病较为常见,且手法复位效果显著。受老年人往往并发颈椎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影响,因此导致BPPV易误诊。结论:针对老年BPPV患者,出现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眩晕缺乏认识。而采取手法复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具有疗效显著以及安全的特点。

【关键词】特点;原因;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Al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晕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以老年患者为主[1]。随着临床中对BPPV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老年BPPV的发病率也在呈直线增长的趋势[2]。由于老年人往往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与眩晕症状相关的疾病而极易被临床误诊为循环缺血。为进一步分析此病的特点及误诊的原因,我院对在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48例BPPV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48例以头晕为主诉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4例,女34例;年龄63~75岁,平均年龄(68.12±2.35)岁;全部患者入院之后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随后确诊为BPPV。其中,高血压史25例、腔隙脑性梗死史20例、合并糖尿病16例、颈椎退行性变34例、高血脂11例。

1.2临床症状表现

全部患者主诉均为出现反复头晕,同时视物晃动或旋转;出现头晕的症状主要与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有关,均会在睡觉时躺下、左右翻身以及起床时出现,且持续时间<1min;患者在头晕时无耳聋或耳鸣症状;全部患者的病程为4d~60d。7例患者在夜间起床后出现头晕而跌倒。神经系统查体均未见异常。48例患者在门诊时均被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常规给予倍他司汀、舒血宁、川芎嗪等药物治疗后,因病情未得到控制而入院治疗。

1.3临床检查

对全部患者的血压、血常规、血脂、生化血糖以及心电图等指标进行检查。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将脑干及小脑等相关的病变排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部患者均给予脑CT检查,其中27例正常;16例显示于患者的基底节区可见腔隙性梗死灶;11例给予脑MRI检查,其中5例显示正常,6例显示在基底节区或者放射冠区可见腔隙性梗死灶;全部患者均给予颈椎正侧斜片检查,48例均显示有颈椎退行性变。

1.4诊断

水平半规管BPPV的临床诊断标准:①当患者卧床时进行侧转头或者翻身,行走或者站立时进行侧转头均可产生眩晕及眼震。②患者平卧时对其头部进行向左或者向右转动90°均可产生眩晕及眼震。③采取Dix-Hallpike诱发实验显示其眼震均为水平背地性或者水平向地性。后半规管BPPV的临床诊断标准:①若头部移动到患者的后半规管平面呈垂直位置,可产生眩晕及眼震,且于发作前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潜伏期。②眩晕或眼震时间<60s。

1.5治疗

对确诊的7例水平半规管BPPV实施Barbecue翻滚法,而确诊的35例后半规管BPPV实施Epley手法复位进行治疗。6例混合型BPPV实施Epley结合Barbecue翻滚法进行复位治疗。

2结果

经治疗之后,除了3例患者外,其余全部患者在行手法复位治疗1~4次后,其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均得以消失。同时,后半规管BPPV患者在行手法复位治疗1~2次后症状便得以完全消失。水平半规管BPPV以及混合型BPPV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眩晕者6例,同时合并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过程中有2例因无法耐受而停止手法治疗;其他4例在进行3次手法治疗后,其眩晕症状便得以完全消失;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症状。

3讨论

本研究中发现,老年人良性BPPV患者大多为女性,且均以后半规管发病较常见[3]。虽然良性BPPV对身体危害性不大,但因老年人夜尿较年轻人多,若夜间起床时诱发BPPV,极易出现跌倒等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不良现象。同时,老年人大多合并有颈椎病及高血压等,虽然在采取Dix-Hallpike等检查以及行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过程中不会引发不良反应,但在采取手法治疗时可诱发眩晕发作,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之前需详细向患者进行解释以免因患者过度紧张而诱发血压升高的症状出现。除此之外,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将对患者的颈部进行牵拉与扭曲,可能引发其肌肉软组织产生劳损,因此注意在检查及治疗时,动作要轻柔。

BPPV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周围性眩晕,常好发于老年患者中。BPPV行变位实验可以诱发眩晕及眼震,采取手法复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虽然BPPV属于良性疾病,然而,因眩晕发作过于频繁,因此同样会对患者的情绪以及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因给予重视[4]。因BPPV头晕症状是短暂的,大部分均<1min,且发作后部分患者可合并持续性头晕,或者出现头部沉重感等症状,导致老年人患者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描述时往往过度强调头部沉重感,而忽视了短暂眩晕。加上门诊治疗时对其病史询问得不详细,因此极易误诊为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以及脑供血不足等疾病。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需详细询问患者头晕的程度、性质、诱发因素以及持续时间等,同时针对头晕的患者需实施变位性眼震实验进行检查[5]。

引发老年人眩晕的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后半规管BPPV,行Dix-Hallpike诱发实验能够对诊断提供临床依据,同时采取耳石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可对其临床症状进行缓解。因此,及时对BPPV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对减轻其心理及经济压力均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岳伟,相蕾,张雅静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55-358.

[2]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等.睡姿在老年人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侧优势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7):600-602.

[3]朱晓东,戴利菊,司马国旗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浙江医学,2016,38(15):1260-1262.

[4]韩倩,张淑香,原红艳等.耳石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对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5):543-545.

[5]李渊,黄金莹,姚丹林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121-121,122.

论文作者:李晔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6

标签:;  ;  ;  ;  ;  ;  ;  ;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及误诊原因论文_李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