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万象城商业综合体的下沉广场用后评价分析论文_梁斌

中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摘要:通过对杭州万象城商业综合体项目的下沉广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此项目的下沉广场,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满意度,然而受用地条件和自然气候的限制,在分项调查的满意度上评分有很大的差别,研究发现,商业体验人群对所属下沉广场有着更多较高的依赖和使用要求。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万象城;下沉广场;使用后评价;满意度

在城市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功能逐渐向地下发展,在社会越来越注重建筑的地下商业价值的同时,商业综合体与外部城市交通空间的衔接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下沉广场作为改善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一种方式也逐渐被设计师所选择。它建立在商业建筑体系下,人们可以借由通往城市地上地下交通系统或者商业综合体内部,也可以选择把城市空间与商业综合体连接起来。

1.研究载体的认知

杭州华润中心,它位于杭州市滨江新城CBD区内,是华润置地在国内开发的第二座华润中心项目。由CALLISON建筑事务所设计,2010年建成投入运营。作为杭州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万象城有着业内领军的标杆作用,第一次让杭州人亲身感受了什么“Shopping Mall”。

“下沉广场”已经作为万象城商业综合体品牌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以交通导向为主要功能,下沉广场的空间设计也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以及实际运营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完善。

2.研究方法

2.1 调研模式建构

笔者作为万象城前期研发项目组的成员,参与了华润中心项目开发手册部分内容的分析总结,在研发工作中通过对研发成果的解读和研究,深入了解了调研点的概况和发展条件。并且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结合图纸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勘察。通过在现场分发问卷并回收,对下沉广场内使用的不同人群进行非正式访谈,综合分析下沉广场人性化设计满意度,最后通过所有收取信息,整理出杭州万象城下沉广场的使用后评价结果。

2.2.1 目标选取与问卷预设

下沉广场着重强调空间的围合感、平面形态、底层面设计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综合威廉·怀特(William H.Whyte)提出的广场设计五要素:广场座位、日照、绿化、食物和可达性。通过查阅和收集资料,从人性化空间设计角度出发,以四个方面因素为基础预设问题:

1)空间尺度状况(三项):广场的位置辨识度,出入口条件,尺度的空间舒适度。

2)广场边界感受(四项):广场大小与边界的空间舒适度,安全感,步行舒适度,空间氛围。

3)景观环境质量(四项):水景质量,坐下的舒适度,绿化布置,整体景观品质。

4)建筑底层吸引力(三项):底层商业入口辨识度,外摆咖啡座的,底层空间吸引力。

2.2.2 分析方法

通过笔者的调查问卷、现场采访以及实地体验的主观感受,用照片、文字、图表等形式记录下杭州万象城商业综合体下沉广场的整体使用满意度和运营状况。着重反映下沉广场中空间尺度、边界、景观、建筑底层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以求调研的成果能真实的反映出下沉广场的使用现状、暴露出各种问题,以指导将来寻求解决的方法。

3.调研结果分析

杭州万象城下沉广场是该商业综合体室内南北向中庭主轴,在南端一层出入口的空间节点,也是地下一层商业的次要疏散出口和室外休息场所。下沉广场位于江锦路与富春路交汇处,紧邻该十字路口交角处,

3.1 空间尺度状况

下沉广场选址于万象城地下商业南侧端角部位置,边界形态为椭圆形,采用弧形的线条轮廓与江锦路和富春路的路口转角相切,与城市空间道路路口弧角形式相协调。下沉广场轮廓椭圆两侧圆弧半径约30米,两侧圆弧中心点最大水平距离约为24米,长边方向两端最大水平对角距离约为46米,下沉开洞面积约600平方米,广场底露天面积约220平方米,最远对角距离28米。相对于广场两侧周边城市空间的超高层建筑与主体建筑的商业规模,下沉广场内两百平方的露天平地面积略显局促,空间感觉相对封闭,私密感较强,整体尺度偏小。

3.2 广场边界感受

从城市空间基面人们平视看不到下沉广场内的景观和人的活动,在广场内也很难观察到城市街道的人们活动,围合性和封闭性感觉强烈。在与城市空间边界的处理上,下沉广场的设计略显单调。垂直界面选择黑灰色为主调,与广场附近首层的主力店外墙色调相呼应,底界面则以主体建筑表皮的浅米黄毛面花岗岩作为铺装材质,与主体建筑空间界面的协调统一。下沉广场垂直界面与底界面颜色反差很大,引用了立体水景墙做为主要背景,在空间组合上边界墙体只是做了简单的材质划分。广场边界与城市空间的主要交通联系为对称布置的两部L型折段楼梯,第一梯段和与边界平行布置,中规中矩的楼梯设计,功能大于形式。虽然同梯段一同设计有阶梯叠水景观,但是楼梯侧扶手的功能设置需要,加之基面材质颜色的不同,使得梯段与边界墙体空间关系上明显划分开来,缺乏一个整体的协调。

3.3 景观环境质量

杭州地处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下沉广场的选址位于万象城主体建筑的的南端,紧邻十字路口开阔地带,无建筑物遮挡的条件下,光照条件非常好。

下沉广场的绿化景观主要是小型树木和灌木的形式,中心灌木丛以弧形条状的景观树池形态布置,平面上与广场边界弧形相呼应,竖向上结合人行梯段,采用了阶梯叠加的方式层层布置不同颜色的灌木丛,与跌水的形成对照,绿植和流水相互组织成一个整体的景观体系,层次感较强。水景的运用在下沉广场中更显突出,首先临城市街道的广场边界以一个几乎完成的弧形立体水景墙为主,跌水垂直落差近4.5米,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流动边界空间。但是边界墙体的基面材质铺装略显简单。半层水池平台可行走基面选用木栈道的亲水铺装方式,将下沉广场两组L型楼梯的转折休息平台处巧妙的联系起来,配合一组喷泉布置,创造出一处季节性人与水可以互动的嬉戏空间。

3.4 建筑底层设计

在下沉广场主体建筑万象城地下一层的界面,以柱廊和内凹的灰空间以及大面积的落地玻璃橱窗,作为建筑底层柔性边界的处理方式。在功能上这里是万象城地下一至三层南端消防疏散末端出入口,也是为地下一层商业活动提供一个休息与放松的室外场所。

临靠下沉广场的店铺业态为西式快捷餐厅和咖啡厅,与室外的互动性较强,但是受当地气候环境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影响,“道旁咖啡座”的形式只在天气比较好的季节适宜于杭州万象城下沉广场的布置。

万象城南端临下沉广场处所临地上建筑高度近31米,地上首层出入外在下沉广场上空设置最窄处约6.4米的外挑入口平台,一方面缓解下沉广场紧邻大型主体建筑的压抑感,另一方面也给地下一层的广场界面提供一个半室外的缓冲过渡空间。

4.使用后评价分析

4.1 公共空间分布调查

杭州万象城的公共空间以建筑主中庭为中心,沿南北对角轴线组织主商业流线的购物走廊和小型中庭。主要的商业活动和休息观赏空间,是核心的大尺度聚心形主中庭;位于建筑中轴线南端的下沉广场,以丰富层次的绿化景观与便利的交通位置,成为主商业流线的起始节点。

下沉广场位于商场B1层的南端,近年投入运营的杭州地铁四号线,并未在下沉广场设有出入口通道,而是与万象城地下二层商业独立对接。下沉广场仅与城市街道衔接,人群出入量相对较小,交通功能弱化,而广场自身尺度较小,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所以室外休憩成为主要功能。

4.2 问卷调查分析

●现场调研时间:2016年12月11日(周日)。

●调研地点:杭州万象城下沉广场(富春路江锦路路口北侧)

●技术方法:问卷发放、随机访问、照片记录。

●调研概况: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

从不同的公共空间进出下沉广场的角度出发,选择由城市街道方向和万象城B1商业层进出下沉广场的两类使用人群,作为发放问卷调查的对象,各自发放问卷调查25份,共计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

1)调查问卷的题目预设

2)杭州万象城下沉广场满意度调查

●城市街道方向进入广场的人群调查:

现场观察发现,从城市街道下到广场内进入商场的人数不是很多,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这个方向流线的人们,对下沉广场的整体满意度比较高,从柱状分析图中来看,对于下沉广场位置的辨识性、广场内的安全感、步行舒适度、广场内整体的环境吸引力与绿化景观布置等五个方面,人们普遍反响很好。对于广场尺度与边界的空间感受、广场内设置可供坐下的台阶或者座位以及地下层商场入口的识别和外摆咖啡座的吸引力,大部分的受访市民表示认可。

●商业地下层方向进入广场的人群调查:

现场观察发现,从万象城B1层进入下沉广场的人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群是从商场地下一层出来通过下沉广场的室外楼梯上到城市街道,一部分人群则是从商场地下一侧出来到下沉广场抽烟、打电话、喝咖啡休息,再回到室内,后者的使用人占多数。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由商场进入广场的人们,对下沉广场的满意度比较高,从柱状分析图中来看,对于广场内建筑底层的咖啡座,人们普遍有兴趣坐下休息,受访人们愿意从下沉广场进出商场,并表示进入广场后有舒缓畅快的轻松心情。对于广场尺度与边界的空间感受、广场内的安全感、广场内设置可供坐下的台阶或者座位、步行舒适度、广场内整体的环境吸引力,大部分的受访市民表示认可,并愿意常在下沉广场内活动。

3)杭州万象城下沉广场不满意因素调查

●城市街道方向进入广场的人群调查: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从街道进入到下沉广场的受访市民中,仅有半数的人们表示愿意从下沉广场行走进出商场或愿意在下沉广场与友人碰面,调查时间为冬季周日,天气寒冷,下沉广场内的水景并未启用,所以大部分受访人群并未注意有任何水景观。

●商业地下层方向进入广场的人群调查: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从商场地下一层进入到下沉广场的受访市民中,同样因

为水景并未开启的缘故,对广场内的水景观缺乏兴趣。但是在关于绿化景观设置上,大多数受访市民表示并不满意。

4.3 结论

1)成功之处

下沉广场紧邻道路路口,双向楼梯的设置,提高了两个不同街道的可达程度。小尺度的空间设计原则把握较好,使用亲和感受良好,营造出城市公共商业区闹中取静的比较私密的室外休闲场所。大面积水景墙的设置是边界柔化的主要方式,水景运行时可获得很好的提质效果与视觉感受。

南向的广场位置,阳光充足,景观设计上,水景与绿化、铺装与绿化、绿化与绿化在立体空间上的相互交错,丰富了下沉广场的景观环境层次,使得建筑的边缘空间环境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建筑地下一层外侧利用设置半室外的过渡空间,提供的餐饮外摆座位很受逛街的市民喜爱,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交流与休息场所。

2)不足之处

水景墙占据广场边界主体位置,在基面材质肌理与色调的选择上过于简单,忽略了实际运营的操作性,在水体循环关闭状态下,与城市街道交接的界面显得非常生硬。

水池、亲水平台在下沉广场景观设计占有的比重较大,在冬季停止供水设备运行的时期,水池大量空置,虽然商场管理者在枯水的池内放置了活动的绿化盆栽来弥补,但是下沉广场整体的景观品质还是被削弱,体验感稍差。

受可建范围的限制,下沉广场在出入地面的路径上设置常规的L型转折楼梯,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景观造型上都很单调,高差如此大的阶梯一览无余,从心理和物理上给人们带来双重障碍,使得愿意通过这段的楼梯来出入主体商业建筑的人数相对较少。

5.结语

随着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资源逐渐紧缺,城市建设向集约化、立体化发展。商业综合体在现代商业建筑类型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地下商业空间价值被逐步重视,作为改善地下空间环境,提升整体商业价值的商业建筑附属型下沉广场,被更多运用在商业综合体建筑的总体设计中,并在实际项目运营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商业建筑的下沉广场的建设还处于少数普及阶段,在实际设计中有些盲目地追求出奇出新,照搬国外的模式,设计思维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设计与运营脱节,人性化细节的处理有待提高,忽略了下沉广场本身作为使用者主体的人的体验感觉,而且业主在追求用地高容积率的指标前提下,下沉广场的重要性未得到业主方和设计方的充分认识,选址和设计中并未全面考虑到与城市空间的相互结合融洽,使得下沉广场只是成为一个匆匆路过的“大阶梯广场”,这是作为建筑师在现在实与将来的实际项目中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磊青.下沉广场用后评价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2003年12月

[2]徐磊青.平面与下沉广场比较_使用率和满意度研究[J].新建筑.2002-04

[3]扬·盖尔(丹麦).人性化的城市 [M].欧阳文 徐哲文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梁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  ;  ;  ;  ;  ;  ;  ;  

杭州万象城商业综合体的下沉广场用后评价分析论文_梁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