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长自身的“前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家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教育领域里的热门话题,已经热了多年。但人们回头时,常抱怨费劲不小,收效却不大。个中原因,除了体制问题,最关键的恐怕就是教育者的观念问题了。
的确,决定素质教育能否实施、实施如何的人,不是受教育者——中小学生,而是我们成年人。由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陈会昌提出,在对下一代人进行素质教育之前,还应该有一个“前素质教育”,即对教育者进行教育。因为我们不能指望靠当前广大教师、家长的许多已经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去教育出具有先进素质的孩子。陈教授指出,如果我们的家长只是给孩子买这样那样的书,我们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订购各种他们认为对学生重要的书,而自己不读书,不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素质教育会是非常荒唐的。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这个“前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们,很多人观念中的教育似乎总是“一个中心”——好好学习考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两个基本点”——尽自己可能保孩子安全和舒服。而对孩子的教育反反复复老一套,新观念、新方法的“挺进”其中极为艰难。仅举一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今年开始,以“春夏秋冬”分季对家教中的亲子话题进行问卷调查。从记者手中的春季亲子话题问卷分析看,家长们头脑中从自己父辈甚至祖辈继承来的那些教育观念,其惯性真的很大。请看调查的有关情况:
早晨话题,居于榜首的是安全。中学生家长绝大多数的叮嘱是:“路上小心!”小学生家长由于亲自接送的比较多,所以叮嘱多是关于学习纪律的,比如“上课注意听讲”之类;
下午放学后,100 %的小学生和中学生都能用礼貌的语言向父母打招呼。可惜,父母们往往并不正面回应孩子的招呼,却报之以连串的发问。这些问题分几类,比例最大的是关于学习的,如“今天的课,你听懂了吗?”其次是关于生活的:“中午在学校食堂吃什么菜?”,其他便是指令性的话:“洗手去!”“不完成作业,别想出去玩!”
晚饭,本是一家人亲情交流的最佳时刻,理应最温馨最欢快。但从问卷上看,面对丰盛晚餐,严肃话题居多:53%的小学生家长咬定了学习成绩的话题。而且,这个时刻孩子最怕提到的话题,常常在餐桌上被提起。例如爸爸用筷子指着孩子的脑门:“最近考试得了多少分?”“你在班里排第几名?”
双休日亲子关系中,最紧张的是中学生家庭。由于家长对高考的远虑近忧,从初一和高一开始,孩子再提出“出去玩”的要求,简直就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孩子常常只能试探着问一句:“我能看一会儿电视吗?”
——调查者分析说,在回收的413份问卷中, 没有一位家长引导孩子去观察春天窗外的桃红柳绿,没有一位家长引导孩子讨论一下当时的科索沃局势,没有一位家长着意指点孩子的思想品德,没有一位家长鼓励孩子双休日多交几个同龄小伙伴。家长们的话题只是执着地集中在“学习”、“安全”和“饮食”上。当然,作为家长,这些方面一定要关心,但孩子的全面成长毕竟还包含了其他许多素质。因此一张张卷面让人感受到孩子们生活的单调、视野的狭窄和一种沉重的压抑。“春季问卷闻不到春天的气息,父母的话题缺乏童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新世纪教育的宗旨以及对学习者的建议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此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为了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家长们真的应该先对自己进行前素质教育——首先学习这些新的教育思想,然后将之融进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前不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进行了一次“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对调查来的大量数据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后,编写了一套《走进学习时代》丛书。其中一本《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就从更新教师、家长观念入手,分析了数据中反映出的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有关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供了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家长们不妨一读。
要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状很不能令人轻松。其实,家长们的行动也十分重要。抓紧更新自己的观念,对自己来点儿“前素质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能给予孩子的东西将会比买几本教参、上几个辅导班、请几位家庭教师的效益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