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技术创新: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短期突破_管理创新论文

软技术创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短期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我国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软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外围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分析探讨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三大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把把技术创新作为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短期突破口,因为它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容易实现,容易见效等一系列优点,可以为硬件创新积聚实力。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制约因素 软技术 管理创新

当代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技术创新不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强国富民的有效途径。企业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基本细胞,因而企业技术创新将必然在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软技术创新的概念,提出把软技术创新作为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短期突破口。

1 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把科学技术成果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导致生产要素重组或生产函数的转移,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属性,企业技术创新根源于企业内部的利益冲动和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由此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不难看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大车间,技术创新基本上属于“争取”或“贯彻”的角色。向主管部门争项目、争投资,或者贯彻落实主管部门下达的创新工程。这种类型的创新又集中在增加新的生产线上。企业不是投资主体,既不享受创新之利又不承担创新之险,对创新没有内在的经济动力。目前,国有企业正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之中,其投资主体地位尚待落实。许多企业依然缺乏对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1.2 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是具有创新决策眼光、敢冒风险的企业家阶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领导人在技术创新上只热衷于铺摊子、争项目、搞引进,而缺乏真正的创新冲动,也缺乏创新的战略决策能力和优化实施的系统管理能力,致使引进的先进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因而也无法取得原先所预期的巨大经济效益。能够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提升和创新的企业为数不多。许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薄弱,甚至根本不具备研究开发能力。

1.3 对于不是以物质载体为主的软技术创新尤其认识不足

如果说我国企业对于其成果以物质载体为主的硬技术创新存在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这两大主要问题的话,那么,对于其成果不是以物质载体为主的软技术创新则尤其认识不足。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2 软技术创新及其与硬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说起企业技术创新,人们往往就想到引进先进、气派的洋设备。然而,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要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目的,只有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来实现。而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还有许多需求是需要挖掘和引导的[(1)]。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上保持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及时洞察、引导和挖掘市场需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和特独的产品差别优势去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显然,这不是仅有先进设备就能够实现的。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不仅是指实体形态的物质产品,而且还包括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增进顾客受益的所有无形服务和其他因素,因而指的是顾客所获得的“满意的组合”或“效用的组合”。为了表述方便,通常把为顾客提供基本效用的物质产品本体称为核心产品。同时,把随同核心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切其他因素和无形服务称为产品外围,它既包括产品的商标、品牌、价格、质量、规格、式样、包装,又包括交货收款、维修安装、使用指导、产品担保、售后服务等诸多因素。

按照创新成果的载体不同,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二种。即(1)硬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以物质载体来体现,主要包括核心产品创新和生产设备创新。(2)软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在生产、管理或营销过程中得以体现,如生产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决策创新和营销创新);或者即使以某种物质载体来表现,但物质载体只是使其功用得以发挥的一种促媒剂,如凸显产品差别、提高产品价值的产品外围创新。按照创新的客体范围不同,我们把核心产品创新和产品外围创新统称为产品创新,把生产设备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统称为过程创新。

无论是那种技术创新,其创新过程一般包括发明构想、技术开发和具体实施或商业化三个阶段。就企业技术创新而言,硬技术创新在发明构想阶段往往要依靠企业外部的科研机构或发明奇才,在技术开发阶段也还离不开发明提供者的配合,只有到了商业化阶段才能够以企业内部为主。软技术创新则除了在发明构想阶段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由企业外部提供一定的种子和诱导之外,在技术开发和具体实施阶段完全可以以企业内部为主。这种差别,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技术创新各阶段对外部的依赖性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伴有不确定性的尝试活动。如果成功,其成果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一旦失败,则不但投入会血本无回,而且有时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它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其中的风险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技术风险是指一项创新活动在技术上存在着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是指一项创新活动在技术上成功之后,还存在其成果是否受到市场的欢迎这种不确定性。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以及所伴随的风险大小是不同的,硬技术创新所需的投资较大、时间较长,所伴随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较大;反之,软技术创新不但没有什么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也较小(表2)。

表2 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投入与伴随的风险

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或者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硬和软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先进的硬技术只有同相应的软技术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例如本世纪初美国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70—8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都是在硬技术水平大体相同甚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靠软技术创新实现的。8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的日本管理热,就是美国开始重视管理创新等软技术创新的一个旁证。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也无情地证实,单靠花钱购买先进技术,是买不到真正的现代化的。

二种创新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硬技术创新的成果要想持续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有相应的软技术创新与之配合。同时,硬技术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往往会呼唤和迫使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整个生产体系在新的硬技术条件下达到新的和谐,从而实现软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软技术创新使得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便使限制生产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硬技术方面的“瓶颈”显得突出,从而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并集中力量加以解决,这样就会推动硬技术的创新。

由于二种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有时有些技术创新既是硬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又是软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如上个世纪出现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产品的零部件实现互换性,使产品零部件生产实现规范化,实现了硬技术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使得社会化专业分工协作成为现实,也是管理技术即软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样,本世纪的福特流水线生产法在硬技术上和软技术上都堪称革命性的创新。

3 我国多数企业可以选择软技术创新作为短期突破口

以往,人们在谈到企业技术创新时,一般都局限于硬技术创新。一说起产品创新,往往指的是核心产品(即产品本体)创新,而忽视了产品外围创新。在谈到过程创新时,也往往只是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创新,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管理创新[(2)]。

3.1 贯彻始终的管理创新

产品外围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极为重要的软技术创新。为了凸显产品差别,提高核心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需要围绕产品商标、品牌、式样、说明、包装,以及交货收款、维修安装、使用指导、产品担保、售后服务等诸多因素进行创新,所有这些创新活动都是产品外围创新。管理创新则是指在一定的硬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整个企业系统的运行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决策程度、营销策划、运作方式或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事实上,国外许多知名企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的重要成功秘诀就在于十分重视软技术创新。当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第一只晶体管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将在消费品市场上引起巨大变革。只有日本小小的索尼公司买下了晶体管生产许可证并在两年后研制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不久,便凭借其产品质轻价廉的优势,逐步占领了世界低价收音机市场。

实际上,索尼公司是以软技术创新开发利用了别人的硬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风靡全球的快餐店麦当劳也是以软技术创新取胜的。它的产品任何一家餐馆都做得出来,但是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统一产品标准和生产标准,控制生产作业流程,规范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顾客,取得了历久不衰的持续发展。软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成功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3.2 根据企业生产系统的能力和市场需求,恰当地选择创新类型

尽管软技术创新和硬技术创新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如何进行技术创新,仍然需要恰当地作出有所侧重的选择。

为此,我们根据企业生产系统的能力和市场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企业分为生产能力制约型和市场制约型两大类型。如果在某个时期内,企业系统的产出小于市场需求,则这时妨碍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制约环节主要在生产系统内,我们称这时的企业为生产能力制约型。相反,如果在某个时期内,企业系统的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则这时提高经济效益的制约环节主要在市场需求方面,我们称这时的企业为市场需求制约型。

我们认为:当企业处于生产能力制约型时,应当以过程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当企业处于市场需求制约时,则应当以产品创新带动过程创新。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过程创新,在短期,应当以软技术创新为主;在长期,则应以硬技术创新为主。也就是说,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足时,短期应靠产品外围创新来尽快扩大销路,长期则应靠核心产品创新来开拓市场,同时以此带动过程创新。短期应靠管理创新来用足用好现有能力,长期则应靠生产设备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来提高能力的档次,同时以此推动产品创新。当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时,短期以软技术创新为主,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稳,可以为硬技术创新积聚实力。长期以硬技术创新为主,可以使企业的核心产品及其生产系统不断上档次,壮大实力,形成对手厂家难以匹敌、难以追赶的生产经营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

3.3 我国技术创新的道路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处在不容乐观的困境之中。由于企业产品老化、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更落后的局面,其结果是产品需求不足,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市场竞争力衰弱,企业运作艰难。要想突破这种艰难困境,首先需要突破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三大主要制约因素——动力不足,能力不足,对软技术创新认识不足。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突破前两大制约因素,决非一日之功可以奏效。它要随整个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如果企业只是坐等社会宏观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则只会在艰难的困境中越陷越深,最后走向破产倒闭的境地。在宏观条件对企业技术创新还有种种不适宜的今天,那些经济效益不佳、市场竞争力衰弱因而底气不足的企业能否有所作为,靠技术创新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呢?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选好一个突破口。就一般的情形而言,那些积弱难返、底气不足的企业在短期可以把软技术创新(特别是产品外围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这些企业在短期把软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可以有以下四各方面的优点。一是风险很小。产品外围创新是对现有产品的延伸部分和无形因素进行有的放矢的创新,以提高整个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管理创新则是针对现有的问题,以新的管理面貌确保赢得顾客,因而几乎没有技术风险,而且市场风险也很少。二是所需投入很少。软技术创新所需的投入主要是企业有关人员时间和智力上的投入。所需的资金投入是很少的。这对于资金紧张而人力富余的企业来说是一条很好的挖潜之路。三是容易实现。软技术创新从发明构想,到技术开发,再到具体实施,都可以以企业内部为主,只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的经验与智慧就可以实现。四是容易见效。由于软技术创新的开发周期短,容易实施,因而可以很快在开拓销路、提高效益方面收到实效。这不但可以很快使企业走出困境,逐步增强经济实力,而且可以在企业各类人员中培植普遍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在硬技术创新方面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在软技术创新的前期阶段企业能够有效地借助“外脑”,有针对性地引进所需的种子和火花,则可以进一步加快创新的进程,增进创新的收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软技术创新包括加强对顾客的服务或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容,其成果也需要加强管理来巩固,或者在加强对顾客的服务中得以体现,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强对顾客的服务或加强企业管理。同硬技术创新一样,首先,软技术创新也要经过发明构想、技术开发和具体实施三个阶段。其次,软技术创新所借助的手段也是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凝化的方法、意识和经验。软技术创新的成果表现虽然不是以有形的物质形式为整体,但也有其确定的、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几条本质特征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强对顾客的服务或加强企业管理所不具备的。

收稿日期:1996-04-17 收到修改稿日期:1996-07-27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标签:;  ;  ;  ;  

软技术创新: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短期突破_管理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