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受伤是什么意思?_刘海洋论文

熊受伤是什么意思?_刘海洋论文

伤熊事件说明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了什么论文,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有两件事情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特别关注,其一为北大教授的“剽窃”,其二为清华学生的“伤熊”。两件事戏剧性地涉及了两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在保护环境、保护生物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清华学生的“伤熊事件”也具有了与学术和科研腐败同样的“轰动效应”。但我们在震惊和激愤之余,看到当事人却只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大学生,恐怕大部分人甚至不忍心去让他承受更重要的惩罚。事件就这样发生了,影响也造出去了,其实,人们最应该做的是多寻找一些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多一些对事件的反思。

事件始末

动物园熊家族惨遭黑手

据一位目击者称,2002年2月23日下午1点10分,在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人们像往常一样将手中的食品投喂给正在乞食的熊。突然,一名戴眼镜、身高近1.9米的男青年转到动物园熊山的东北侧时,从手中拎的白色纸袋中掏出一个长玻璃瓶,扬手将瓶中的液体倒向熊山中两只坐在地上的成年黑熊。液体接触到黑熊的身体后,两只庞然大物先后发出“嗷嗷”的惨叫声,并倒在地上,来回翻滚,不停地口吐白沫。液体落在水泥地面后冒起一股股白烟,并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一大片地面被烧得发白。

这时,男青年表情平静地围着熊山护墙转了1分钟才不慌不忙地离去。一名饲养员紧跟着他,刚到狮虎山脚下便被围追来的护园队及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团团围住,将其抓获并扭送到派出所。

这名犯罪嫌疑人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今年只有21岁。据他交代,他无意从书中得知黑熊很聪明,“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很强”,出于好奇,刘海洋就想看看黑熊被硫酸泼后有什么反应。2002年1月底他以同样的手段,用从实验室偷来的火碱对上饮料烧伤了动物园的马熊和棕熊。第一次侥幸逃脱使他更加大胆,2月23日,他再一次带着对了硫酸的饮料投喂黑熊的嘴里……前后共有5只熊受到伤害。

在北京动物园养护园,正在被疗护的一只黑熊看到有人靠近笼子,立时直立着扑到笼子上,不断怒吼。据动物园熊山的饲养员说,另外一只被投喂硫酸的那只黑熊,眼睛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经过检查,除了舌面整个被灼伤,黏膜脱落,口腔及上腭被烧伤以外,食道也被烧毁,目前已经无法进食。而1月29日被火碱烧伤的另一只7岁的马熊,胸、腹、背、腿上都有烧伤,已经用德国进口的药膏治疗了近一个月,却未见明显好转,马熊现在因伤口化脓开始发烧。饲养员说,这只马熊现在已完全丧失了对人类的信任,连原先最亲近的饲养员都无法接近它。

据了解,刘海洋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已经被系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没有任何就业压力。刘海洋不是十分开朗,但也不属于沉默寡言那种类型的人。面对责问,这位大学生解释说是为了科学实验;面对受伤的动物,他竟然表现得那么无动于衷。被拘留后,他虽感到悔恨,但更关心的却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被放出去,好让他继续完成毕业论文。

“伤熊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关注受伤动物安危的同时,更震惊于肇事者异乎寻常的镇静和冷漠!

专家视点

敲响人才教育的警钟

大学生“伤熊事件”的发生虽属“特例”,据此推断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难免偏颇,但透过这份令人心痛的伤害和冷漠,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不能不敲一敲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警钟。

袁贵仁(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海洋伤熊不是简单的个案,这样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反思,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大学。

有四个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一是心理教育。具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这位同学的心理方面有些缺陷。现在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知识也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以增加对复杂影响的抵抗力。二是从环境教育来说,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内向,不爱交流,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非常好。如一开始他能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教育角度来说,应该提供宽松环境。很多学校重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但在创造学校和宿舍的文化氛围中,还需要改造。三是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可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课为例,从习惯上来说,这门课更多是一门成绩,而非指导学生的活动信念。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现在,这三方评价标准各不相同,之间缺乏沟通。三者应该联合起来,朝一个方向用力,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

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像的后果。

唐登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刘海洋生长在单亲家庭,是母亲所有的期望,也是母亲关注的焦点,被母亲的情感捆得太紧,这限制了刘海洋在心理上的成长。他在21年的人生中,只为自己做了两件事:一是违背母亲意愿,在高考时填写了生物系,但他的努力被母亲否定了;另一件事就是想探索熊的灵敏度,触犯了法律。在刘海洋的身上,一方面自我意识缺乏,另一方面则自我意识膨胀,从这个角度讲,他母亲对他不是管教得太少,而是管教得过度。这种过度的管教使得20岁出头的刘海洋,在心理上可能还是一个未到青春期的几岁孩子。过度的压抑一旦爆发,就会导致过分的举动。

马弘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书局高级经济师):我们需要的科学家,应当是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爱因斯坦文集》两卷,每卷厚度一样。第一卷论述的是科学,第二卷论述的是人文。我们透过爱因斯坦的人文论述,感到了科学作为文明的拐杖,形象之伟岸,令人倾倒。无怪乎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能在人类历史上做出那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他们的科学之花长在了有营养的土壤上。

“伤熊事件”向我们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应当有计划地在学生中进行必要的人文思想引导。这种教育应从幼教开始抓起。现在,在一些学校的课堂里,缺乏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严重,出的各种怪事也比较多。我们不能只责怪这些学生的心理有问题,还应看一看,我们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等,是不是缺了点人文情怀教育?

人文情怀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应从“伤熊事件”中吸取教训,认真总结国内一些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人文情怀。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适当引进经济发达国家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综合教育内容为我所用,使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伤熊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的危害性,而在于这样的行为很难被现有的社会常识所解释。一方面,刘海洋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已经被保送读研究生,有着很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他却对无辜的动物施以残忍的伤害,他的行为既缺乏明确的动机,又没有显而易见的指向性,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恶行”,人们除了简单地加以谴责之外,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说点什么。

从已经见诸报端的新闻事实看,刘海洋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他两次对动物园的熊施虐,并不是自我无法控制的结果。一个精神基本正常的人,却做出了在所有的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只能意味着他的精神在现阶段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他是一个精神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因而他的行为也必然是病态的、有强迫倾向的。他加害黑熊的行为虽然纯属偶然,却给了整个社会一个信号:精神卫生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在压力较大、生活节奏紧张的人群中,精神健康问题已经露出了危险的端倪。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卫生报告称,全球每4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的某个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与这样的数字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精神卫生建设的滞后,心理咨询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缺乏。不正视这个“反差”,我们就难免一再遭遇类似“伤熊事件”的巨大震惊,不解决这个“反差”,我们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得到保证。而鉴于刘海洋本人显然的精神障碍,有关部门和清华大学应该给予他必要的心理救助,在处理上,也应该给他留一条后路。因为我们不仅爱护黑熊,我们也爱护爱精神障碍困扰的人。

事件思考

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

谁也不曾料到,“硫酸泼熊事件”迅即传遍全国,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影响深刻的大讨论,至今仍未平息。

“伤熊事件”早已超出了法律思考的范畴,是一个颇具警示意义的、涉及青年学生的爱心教育与精神健康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问题。社会也应以该事件为契机,做出较为深刻的检讨。我们的社会教育制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突现,拥有知识和持能的多少成为判断一个人社会价值的至关重要的标准。然而,大学生真正的理想是什么?大学生的培养方向又是什么?我们痛苦地看到,在这个时代,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大学越来越被当做职业培训中心——只是批量生产会工作的人罢了。两年前,江总书记所强调的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许多大学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其突出的表现是,现在的道德教育依然和专业技术课一样仅仅用成绩或者分数来衡量,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不能更广泛地深入而过多地流于形式化,两者在操作层面、评价层面上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为了教会孩子破解一道教学习题或掌握一技之长,老师和家长们会不厌其烦甚至慷慨解囊,而常常忽视了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直到孩子成长为大学生、研究生后,才来教育他们“不准随地吐痰”、“爱护花草动物”、“大小便后要冲水”……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培养的可能只是一些会喊空洞的口号,却缺乏责任感,很会做数学题,却不懂人生道理的“聪明人”。我们没有教会他们怎么做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爱一切值得爱也应该爱的、身心健康的正常人。而社会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正常人,才变得更有秩序、更美好。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也许“看起来很美”,但他们的人格缺陷,他们的先天不足,却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固然可以造就一专多能、智力超群的“聪明人”,却也可能使孩子们成为心灵、人格不健全的“残疾人”。这种对教育的理解,致命的弱点就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蔑视。

诚然,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人才,但人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一旦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指引,求知欲和创造力就可能步入歧途,知识和技能不仅不会成为福祉,而且可能成为杀伤力极强的“祸根”。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这是人所公认的真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抛弃那些不符合成长和认知规律的做法,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有健全心智、有正常人格、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的人时,他才有可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和他人造福的技能。

总之,正如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所希望的那样,“通过此事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标签:;  ;  ;  

熊受伤是什么意思?_刘海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