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与工业波动(1986/2003)--相关性、特征及驱动因素的初步研究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1986—2003)——相关性、特征及推动因素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特征论文,因素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文献中,对我国经济景气波动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GDP为指标的全国总体经济景气波动上。这些研究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如刘金全和范剑青研究了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在经济波动当中的各种非对称类型,刘恒和袁文平探讨了中国经济周期中的“宽带”现象①;第二类是研究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变化的因素,如樊明太研究了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和模式,雎国余、蓝一考察了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和稀缺资源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对削弱经济波幅的作用②;第三类是研究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如黄赜琳、史晋川等研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③。

尽管研究经济周期的文献很多,但是对总体经济波动与各产业波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使有,也或者集中在个别产业如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上,或者产业划分较粗④。

如果说从消费、投资、净出口等角度研究经济波动是从需求出发研究经济波动的来源,那么从产业角度研究经济波动则是从供给出发,分析推动经济波动的因素。从产业波动角度研究景气波动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各产业波动与经济波动基本关系的基础上,为在经济波动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产业调控提供政策依据。同时,由于地区间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研究产业波动也可以为认识区域经济波动与全国经济景气波动的差异提供产业结构方面的解释⑤。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对产业部门进行划分,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部分利用数据对各产业与整体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一些主要行业随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的特征;第五部分初步考察哪些产业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推动者;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产业部门的划分

对产业部门的分类受所研究问题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制约。

我国从1985年开始在统计年鉴中采用新的工业部门分类方法,由原来的15类工业部门划分方法扩展为以37类工业部门为主的工业分类⑥,并且按照新的分类方法公布工业行业数据。新的工业部门分类方法是将15类部门分类进一步细化了,具体情况见表1第二、三列。

如果采用旧的工业分类方法,可能会因为有的行业分类过粗而无法反映一些重要行业的波动特点。比如,在旧的15类工业部门中,“机械工业”实际上包括了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如果不对“机械工业”作进一步的分解就可能无法反映其中一些产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以新的工业分类为依据,则相应的行业划分标准又显得过细,未必适合研究的实际需要⑦。比如,在37类工业部门分类标准里就包括如下四个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显然将它们合并为冶金工业进行研究更为合适。

综合考虑以上两种分类方法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后,我们重新对工业行业进行划分,它们与15类、37类工业行业分类方法间的关系请见表1。相应数据取自1986—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表1 工业行业划分方法

本文采用的分类标准 15类工业部门分类 37类工业部门分类

冶金工业 冶金工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电力工业 电力工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煤炭工业 煤炭及炼焦业

煤炭采选业

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金属制品工业 机械工业

金属制品业

机械制造业机械工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机械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机械工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建筑材料工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森林工业 森林工业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

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 纺织工业

纺织业

缝纫工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皮革工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造纸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艺术用品工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将第三产业划分为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及其他第三产业等五个行业。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只有1991年以后第三产业较详细的分类数据,所以此前的数据取自《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⑧。

(二)缺失数据的处理

由于年鉴上的“按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只公布旧的15类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的价格指数,所以一些行业的价格指数就无法得到。为此,我们采用统计年鉴上“机械工业”价格指数代替金属制品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格指数。本文的纺织缝纫皮革工业价格指数是年鉴上“纺织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三个价格指数的简单平均,造纸文教用品工业价格指数是“造纸工业”、“文教艺术用品工业”两个指数的简单平均。1992年前没有工业增加值数据,我们采用工业净产值来代替。

由于缺乏建筑业总产值的数据,我们以“建筑业企业”总产值代替建筑业总产值⑨。《中国统计年鉴》上没有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各行业价格指数,但包含了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可比价格计增长指数,我们利用统计年鉴上可比价格计增加值指数与名义增加值增长率推导出来它们各自的隐含价格指数,以这个第三产业价格指数代替内部各行业的价格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投资是由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组成的。由于统计年鉴中只公布了按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故我们用它们之和代表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两项投资占了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

三、各产业波动状况以及与整体经济波动的相关性

(一)各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差异较大,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慢,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与经济增速持平,在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每年平均增速比轻工业约高2个百分点。

1986—2003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每年为9.2%,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了4.46倍。超过经济增速5个百分点、增长比较快的产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6.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年均增长14.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20.5%)。尽管机械制造业年均增速最快,达到22.3%,但是如果去除增长异常的1993年265%的增长速度,其余各年实际年均增速约为8.0%。

与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产业有:冶金工业(年均增长9.6%);电力工业(年均增长10.3%);化学工业(年均增长11.3%);金属制品业(年均增长12.6%);森林工业(年均增长11.5%);食品工业(年均增长11.3%);纺织、缝纫及皮革工业(年均增长8.7%);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年均增长9.3%);建筑业(年均增长9.4%);以及第三产业的各行业。

明显慢于经济增速的产业有:农业、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煤炭工业年均增长为6.4%,石油天然气工业年均增长2.9%,两个能源产业的年均增速远远低于GDP增速,这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经常遇到能源约束的原因。由于煤炭工业与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了国民经济所需能源的89.8%⑩,除非整个经济系统能够采用节能降耗技术,以更富能源使用效率的方式组织生产,否则低速增长的能源产业可能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制约。

图1 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以及GDP增长指数变化趋势

从三次产业划分角度看,农业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986年的27.1%下降到2003年的14.6%。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986年的44%上升到2003年的52.2%,上升近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与经济增速持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986年的28.9%略升至2003年的33.2%。增速总体特征表现为较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工业增速平均每年比服务业快3个百分点,比农业高8个百分点。工业增长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工业部门内部重工业平均增速比轻工业要快2个百分点。由于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66%比例(2003年)且每年保持了更高的增速,可以猜想重工业经济景气状况实际上主导着宏观经济景气波动。GDP、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比较如图1所示。

(二)各行业波动幅度一般都大于GDP波动幅度,说明行业间波动相关性各异,存在“风险分散”效应。一般工业波动幅度大,第三产业波动幅度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表2可以看出,增加值增速较大的产业其标准差也较大,反映出快速增长的产业振幅也较大的波动特点。增加值增速均值与标准差的相关系数为0.68(在1%水平上显著)。波动幅度最大的五个产业依次分别是机械制造业、森林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工业。建筑业的波动幅度最小(不计“其他第三产业”)。由于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2.81%)远远小于各产业的波动幅度,表明各产业间波动不是与GDP同步的,产业间波动存在类似于资产组合理论中的“风险分散”效应。

除农业外,各个产业的总产出波动幅度均小于其增加值波动幅度,说明各产业的经济效益比总产出更易波动的特点。

(三)除建筑业外,各产业增加值与当期的经济景气波动的相关性不强,各产业增加值与经济景气波动在中长期比较短时间段表现出更好的相关性。各产业价格指数与全国价格指数、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1.各产业增加值与经济景气波动的相关性

各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性较弱,且只有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商饮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七个行业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建筑业、商饮业与经济景气循环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0.6)外,其余几个行业即使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景气波动相关性也并不高(分别是0.43、0.45、0.50、-0.43、0.51)。当我们将时间段设置为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1992—2003年时,除建筑业与农业通过显著性检验外,仍然没有发现各产业波动与经济景气波动相关性加强的证据。这个结果与我们的直觉不相符。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在经济景气波动过程中产业会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即宏观经济不景气时会拖累各个产业的增长速度,高涨时会带动对各产业的需求,从而各产业与宏观经济应该有较强的相关系数。而经验性结果却没有证明此种关系的存在。我们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考察此问题。

第一,影响的滞后性。

各产业增加值波动与经济景气波动相关性不大,这说明各产业增加值波动对经济景气波动影响不大,或者是经济景气波动对各产业增加值波动影响不大。但这并不能说明产业增加值波动与GDP波动不存在因果关系,因为某些产业增加值波动有可能是经济景气波动的先行指标,另一些产业增加值波动是经济景气波动的结果(或滞后指标),因此导致各产业增加值波动与经济景气波动相关性不大。为此,我们进一步检验了各产业增加值波动与滞后一年以及提前一年的GDP波动间的相关性(见表2)。总体来看,各产业提前一年或滞后一年的增加值波动与经济景气波动仍无相关性。只有农业、石油工业、运输邮电、金融保险表现出较显著的受前一期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征,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建筑业、公用与居民服务业表现出较显著的提前于景气波动的特征。

第二,影响的持续性。

由于受可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长度的限制,仅仅从“三年移动平均相关性”这样一个侧面来考察这种影响的持续性,所得结论可能并不具有稳健性。

由表3的第三列可以看到,三年移动平均相关性要强于当年相关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产业明显增加。这说明中长期各产业增加值增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要强于短期的相关性。

各行业与GDP波动相关性不强可能预示着我国产业结构发生着频繁变化。从一、二、三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经济波动相关性最强,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不相关。

2.价格指数间的相关性

各产业的价格指数与全国各类价格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除农业与建筑业外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产业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相关性基本相同,相关系数r>0.8的产业包括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有些产业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相关性要明显高于它们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相关性。比如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森林工业、建筑业,它们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相关性要比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高72%、25%、75%、43%、76%、70%(11)。

一个粗略的结论是,重工业价格指数波动更易受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波动的影响,这与原材料、燃料、动力在重工业或基础工业中的作用相符合。而普通制造业与消费品工业则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性较高。

尽管各产业价格指数与总体物价走势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也有煤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三个产业例外。煤炭工业价格波动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波动没有相关性,反映了煤炭工业作为国家较早放开价格管制的重工业,其价格形成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定价、从而无法将上游投入价格变化转嫁给下游企业的现实。农业价格指数的波动与任何三个价格指数均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产品价格与物价走势不相关,价格景气波动无法影响农业产业。建筑业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相关性均不显著,这与目前房地产尚未作为一项居民耐用品消费项目进入相应物价统计有关。由于住房已经成为消费者一项最主要的支出,如何将住房租金包括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已经是刻不容缓。

从总体上来看,各产业价格指数与总体价格指数波动的相关性,总体增加值即GDP的相关性。

3.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1986—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的分析,各产业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GDP增长的相关性。除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四个产业,其他产业均通过一定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r>0.8的产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运输邮电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

四、一些行业随经济景气波动的特征分析

我们下面讨论主要行业随GDP波动的特点。增加值波动曲线与总产值波动曲线间的距离表示了效益的波动与总产值波动的差距,较小的差距说明产出的增加能够转化为同等效益的改善。

(一)基础工业各行业波动特征

冶金工业的波动特点是波动不稳定,在景气波动的上升期与下降期大起大落,景气上升期冶金工业增加值迅速回升,下降期则比宏观经济整体表现更差。在经济景气的下降阶段,如1987—1990年与1992—1999年间,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下降速度比GDP指数下降速度更快或者绝对增速低于GDP增长率。而在经济景气回升阶段,如1990—1992年与1999年开始的缓慢景气回升,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并逐渐超过GDP的增长率。尤其是在2003年的景气回升中,冶金工业的推动更为明显。冶金工业的这种景气波动特点在宏观经济调控上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以防止该产业的过快发展对通货膨胀造成一定压力。

图2 冶金工业波动状况

图3 石油工业波动状况

石油工业增加值波动不仅与经济景气波动没有显著的特征,而且与其自身的总产值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石油工业波动幅度有减弱的趋势,除个别年份外(1987、1990、1992),各年的增加值增速均低于GDP增速。

电力工业在1997年以前波动幅度较大,与GDP波动没有相关性,但1997年以后波幅逐渐稳定,总体上保持一个比GDP更快的增长速度,而且产值与增加值增速的差距变小。煤炭工业的波动与景气波动除了在景气上升期有迅速回升趋势外,基本无规律可循。从1997年后表现出产值与增加值的差距变小、而且增速逐渐超越GDP趋势。由图中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比较中,我们看到,煤炭工业的增速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低于电力工业增速,出现所谓的“煤电倒挂”现象,但是从2000年以来保持同速增长甚至在2003年反超电力工业。究其原因,是国家对两个行业管制体制的变化造成的。煤炭与电力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被称之为具有纵向关系的两个行业。国家较早放开对煤炭工业的价格管制,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利润向下游垄断的电力行业集中,而从2003年能源价格开始上涨,下游垄断的电力价格又受国家控制,价格机制无法向下传导使煤炭工业的增加值反超电力工业。

在我国现阶段,煤炭仍然是能源的最主要来源,且石油工业增速又没有表现出明显快速增长的趋势,所以煤炭工业的增长担负着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的任务。煤炭工业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逐渐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趋势,能源产业发展一方面支撑着这种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也将对资源与环境提出挑战。因此,更加有效的使用能源是实现经济增长而又保护环境的关键。

图4 电力工业波动状况

图5 煤炭工业波动状况

图6 电力与煤炭工业波动对比

图7 化学工业波动状况

化学工业在1992年以前波动特征与景气波动特征比较吻合,但是从1992年后开始出现比较剧烈的波动特征。化学工业从1999年开始一直保持比GDP更快的增速,波动特征表现为高位的波动(即始终在位于GDP增速曲线的上方波动),而此前的波动则是围绕GDP指数的波动。化学工业产值波动和增加值波动与其他几个基础工业波动特征不同,它们基本保持了一致,说明其产值与效益同步变化,但化学工业的波动并没有表现出未来波动振幅减弱的趋势。

(二)制造业各行业波动特征

除去1993年,制造业在1995年以前有较明显的随景气波动的特征,而且其波动幅度要大于景气波动幅度,即在景气回升时以更快的速度回升,在景气下降时以更快的速度下降。1996、1997年没有随景气而波动,从1998年开始又出现随景气波动的特征,而且此时的随景气波动与1995年前的随景气波动特点不同,即1998年后的随景气波动是在高位的随景气波动,在景气波动的下降阶段(如2001年),制造业各行业虽以更快的速度迅速下降,但其增长的绝对速度仍然远远高于GDP增速。

除了电子工业外,制造业各行业的增加值与产值增速基本保持同步。电子工业从1993年以来就表现出高位波动的特点。

图8 机械制造业波动状况

图9 交通运输设备波动状况

图1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波动状况

图1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波动状况

图12 消费品工业波动状况

图13 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建筑业波动状况

(三)消费工业、建材、建筑行业波动特点

消费品工业除了在1993—1998年外,各行业的波动幅度并不大,并且除了个别年份(1993年与2001年)都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建筑业的波动幅度有减弱的趋势,建材与其他非金属矿工业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建筑业的波动幅度。建筑行业波动与经济波动具有很好的同步性,在景气上升期建筑业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下降期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尽管近年来建筑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是由图中我们看到,建筑业波动并没有表现出比经济波动更剧烈的现象。例如,2003年冶金工业、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速,而建筑业仅是略高于GDP增速。这说明建筑业不是通过自身的波动而直接推动GDP波动的,它主要通过带动对其他产业的需求而推动GDP波动。同时,建筑业占GDP的份额要高于其他产业,它的小幅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可能要大于其他产业大幅波动的对GDP波动的影响。

五、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来源转变

一些研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文章从消费、投资、净出口等需求侧研究了经济波动的来源,本文则是从一个相反的方向——供给侧——研究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来源。因为从表2中我们已经看到各产业与GDP波动的相关性不强,这说明各产业都不存在与GDP同步波动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各年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例变动情况来考察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情况。以“产业贡献率”来表示产业增加值与GDP之比,各产业贡献率变化如图14所示。

图14 产业贡献率的变化

推动景气下降与回升的产业可能不同,而且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在不同时期可能也不相同,为此我们将1985—2003年划分出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四个上升或下降时段(如表4所示),来考察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因素。(1)1987—1990年下降期,促进这一时间段景气下降的产业主要是电力、石油、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建筑业、商业饮食业。(2)1991—1992年上升期,冶金、电力、煤炭、石油、交通运输设备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建筑业是导致经济过热的主要产业,以建筑业和冶金业上涨最为迅速,房地产业是此番经济过热的主要推动因素,房地产泡沫开始形成。(3)1993—1999年下降期,引领此番景气下降的是冶金、化学、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缝纫皮革、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建筑业。(4)2001—2003年回升期,冶金、煤炭、化学、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食品、建筑业起到重要作用。

表4 推动各阶段景气波动的主要产业来源

1987—1990年1991—1992年1993—1999年 2001—2003年

景气阶段下降上升下降 上升

推动的产业 电力、石油、建材及 冶金、电力、煤炭、冶金、化学、机械 冶金、煤炭、化

其他非金属矿、建筑 石油、交通运输设 制造、交通运输设 学、机械制造、

商业饮食业 备、建材及其他非 备制造、纺织缝纫 交通运输设备、

金属矿、建筑 皮革、建材及其他 电子及通信设

非金属矿、建筑备、食品、建筑

尽管受数据所限,我们观察到的景气波动与产业波动结果可能并不具有稳健性,但纵观整个景气波动过程中产业波动特点,还是可以得到几个初步的结论:第一,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来源开始变多,不再局限于个别的几个产业。第二,无论是景气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冶金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建筑业都是推动景气波动的主要产业。第三,推动景气波动的主要是重工业、建筑业,消费品工业与第三产业的作用不明显。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轻工业部门的开放,但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这个较早开放的部门对景气波动有重要影响。第四,制造业在前一个下降、上升期景气波动周期中不起作用,而在最近一个下降上升周期中制造业均起到一定作用,这可能是一个反映未来景气波动的产业来源变化的值得关注的趋势。

六、结论、政策含义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考察了经济景气波动与产业波动之间的差异,主要结论包括如下几个:(1)工业增长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在工业部门内部,重工业的平均增加值增速又比轻工业快2个百分点,可以据此推测,重工业景气波动主导宏观经济景气波动。(2)各行业波动幅度一般都大于GDP波动幅度,说明行业间波动相关性各异,存在“风险分散”效应。各产业的经济效益比总产出更易波动。(3)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与当期的经济景气波动的相关性不强,但各产业增加值与经济景气波动在中长期比较短时段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各产业价格指数与全国价格指数、各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从一、二、三产业角度看,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经济波动相关性最强,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不相关。(4)无论是景气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工业、建筑业是推动景气波动的主要产业。制造业在最近一个下降上升周期中制造业均起到一定作用,这可能是一个反映未来景气波动产业来源变化的值得关注的趋势。

本文认为,在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的关系上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在工业各行业里相对其他行业的较快增速而言,煤炭工业与石油工业总产值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低于GDP增速。我国经济增长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能源使用效率低,在景气上升经济提速时必然会遇到资源瓶颈,原料、动力价格上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苗头,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导致经济降温。因此,我国的景气周期波动与这种资源的约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宏观调控实际上是由资源约束内生出来的。为了消除这种约束,一方面,要推动瓶颈产业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应该明确,目前原材料、燃料动力瓶颈制约的本质要害在于其消耗高水平,而不是本身供应不足。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比如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使资源不再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瓶颈,这样即使经济在高位运行,也不会担心引起经济过热。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密切关注那些推动景气波动的产业部门,如冶金、建材及非金属矿、建筑业等,防止这些部门的大起大落对经济系统的冲击。也要密切关注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的新动向,对宏观产业调控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使各产业政策相互协调,既抑止经济的大幅波动,又保持快速增长。

本文是对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同步性研究的一个尝试,很多更具实际意义的问题尚未涉及,比如,由于缺乏月度或季度数据,难以研究哪些产业是经济景气波动的先行产业、同步产业、滞后产业,以及如何利用投入产出的信息,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产业之源与传导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刘恒、袁文平:《当前中国经济周期宽带现象探析》,《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0期。

② 樊明太:《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和模式》,《经济研究》1992年第12期;雎国余、蓝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③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史晋川:《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海金融》1996年第6期。

④ 王勉、唐啸峰:《我国房地产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王明明:《信息产业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7期;徐敬君、刘恒:《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产业结构特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⑤ A.Stockman,Sectoral and Aggregate National Disturbances to Industrial Output in Seven European Countri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1,1988,pp.387—409; N.Loayza,H.Lopez,and A.Ubide,Comovements and Sectoral Interdependence:Evidence for Latin American,East Asia,and Europe.IMF Staff Papers,vol.48,no.2,2001,pp.367—396.

⑥ 此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资料亦有增加,如2003年变成39个工业行业。

⑦ 旧的15类部门分类有些部门也有这个问题,比如纺织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在15类工业部门分类中占据三类,相对我们研究的问题而言没有必要做这样的细分。

⑧ 李强主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⑨ 建筑业总产值与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的“2—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部分建筑业总产值是16780.9亿元,而“14—2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部分建筑业总产值是12497.6元,二者相差近35%。

⑩ 依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而计算。

(11) 最后一个数据严格地说是从不显著到显著。

标签:;  ;  ;  ;  ;  ;  ;  ;  ;  ;  

经济波动与工业波动(1986/2003)--相关性、特征及驱动因素的初步研究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