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空间中“点”的空间隐喻认知研究
武汉文理学院 吴 君
摘 要: “点”作为平面空间的基本元素之一,可通过隐喻映射到时间域、位置域、形状域、数量域,而具有隐喻扩展意义。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几何空间“点”在实际使用中所体现出的隐喻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映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类。
关键词: 几何空间 点 空间隐喻 认知
一、引言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传统的隐喻被认为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即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和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说:“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根据始源域的不同,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其中,方位性隐喻,即空间隐喻,在隐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最初的认知能力就是从空间中感知的,所谓的空间包括上下、左右、前后、中心边缘等。因此,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对几何空间中的“点”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这里淡水渔业资源丰富,年水产品总量近20万吨,罗氏沼虾产值突破30亿元,是国家级罗氏沼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整体推进示范县(市)。
二、空间隐喻概述
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空间隐喻指的是以始源域为空间,通过隐喻映射到非空间的目标域中。人类通过空间隐喻,用比较具体的、熟知的空间概念理解认知比较抽象的、陌生的非空间概念,以达到认知的目的。例如,国内学者对汉语中的“上”“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蓝纯(1999)认为空间方位词“上”“下”通过空间隐喻,映射到四个目标域,包括数量、时间、状态、社会等级。
除了蓝纯,还有很多学者也运用空间隐喻理论来分析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刘宁生(1995)对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析;方经民(1999)探讨了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周榕(2001)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进行了阐述;曾传禄(2005)对汉语空间隐喻进行了隐喻分析;徐慧(2011)则对汉语上下方位关系进行了空间隐喻;范丽群(2014)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前”表示时间的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虽然相关的研究较多,但运用空间隐喻理论分析几何空间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此,本文以几何空间中的“点”为切入点,运用空间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三、几何空间中“点”的隐喻分析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空间由不同的线组成,线组成不同形状,线内便是空间。点、线、面是几何学里的概念,是平面空间的基本元素,点成线,线成面,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障水埝堤顶高程10.1~11.3m,平均10.5m。堤顶高程10.5~11m,堤段占90%,堤身完整,较密实。
3.“点”在时间域的隐喻。空间和时间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类的视觉,触觉系统能感知到空间,而时间是人类无法直接感知的,必须借助其他概念来认知和描述。因此,人类就借用对空间的感知来理解时间。认知语言学家Gluckberg Keysar & McGlone认为:“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来源于对空间的认知,如时间的长短概念就来源于空间概念。作为几何空间中的“点”,空间概念为两条线的相交处,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表示两段时间的相交点。现代汉语中的“点”是时间单位,等于时钟每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古代汉语中的“点”是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
输变电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物资、生产设备的购买费用和维修费用,还有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社保等费用。
举例说明:(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3)老师建议同学们读点鲁迅的书。(4)这本书我一点儿还没看呢!
例(1)中的“五更三点”指的是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五更中的三点。例(2)中的“九点”指的是现代汉语的时间单位,是一天24小时中的上午9点的这个时钟点。例(3)中的“三点”也是现代汉语的时间单位,是一天24小时中的下午3点这个时钟点。
从模型来看,地方感的3个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较强的相互影响,且对根植意愿的作用存在差异。地方依恋对根植意愿的直接贡献为正,而地方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根植意愿的直接影响为负。
图1
2.“点”在数量域的隐喻。几何空间中的点除了用以表示形状大小外,还可表示与点的空间概念相关的数量关系。空间隐喻源于人类的生活体验,人们通过对几何空间点的认识,来认知生活中的物体的数量,完成由空间域到数量域的映射。几何空间中的点表示的空间概念为两条线的相交处或者线段的两端,和线相比,长度较短,由此投射到数量域,表示少量、数量不多,也表示不确定的量、范围的数量概念。
举例说明:(1)点,黑也。《说文解字》。(2)妈妈刚炒完菜,衣服上沾了些油点点。(3)清晨的树叶上有一些水点点,格外美丽。(4)他写字时不小心把墨水洒了,衣服上留下了许多墨点。
几何空间点的概念映射到表示时间的概念,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表示时间时,其共同的特点表示为两个时间点的交界点,如5点表示4点的时间范围和5点的时间范围的交界点。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晚点、早点、12点等。“点”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其映射过程如图3所示。
以上例子描述的是几何点由空间概念通过隐喻映射到数量域,表示物体的数量的概念,通常表示少量的,有时也表示不确定的数量。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上点水、给我点纸、几点泪水等。“点”从表示空间的概念映射到表示数量的概念,如图2所示。
《汉语大辞典》对“点”的定义为:(1)几何学上指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或者两条线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2)细小的痕迹或物体:点滴。(3)查对。(4)量词,用于小的或少的等定义。由此可见,几何空间中的“点”的空间概念可通过隐喻映射到其他非空间概念。以下对“点”在几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形状域、数量域、时间域、位置域等。
图2
1.“点”在形状域的隐喻。在几何空间中,“点”指没有长宽厚只有位置的图形,也表示两条线的相交处,或线段的两端。由于人类最初的认知是从空间开始的,在认知事物的形状时,就和相关的空间概念相联系。例如,把几何空间中的“点”通过隐喻映射到形状域,表示“细小的痕迹或物体”。
“点破朦胧,笔画朱砂”,随着音乐响起,李校长和嘉宾以及班主任老师端起朱砂,手执毛笔,在同学们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祝福学生们从此眼亮心明。
举例说明:(1)五更三点索金车,尽放宫人出看花。——唐·王建《宫词一百首》。(2)老板说上午九点开会。(3)火车到达的时间是下午三点。
例(1)中的“点”指细小的黑色斑痕,描述的是斑痕的形状大小。例(2)中的“油点点”指的是比较小的油渍,也就是油的形状大小。例(3)中的“水点点”指的是细小的水滴,描述的是水在树叶上的形状大小。例(4)中的“墨点”指的是细小的墨水点,描述的是墨水在衣服上留下的形状。由此可见,“点”由几何中的空间域映射到了形状域,以空间概念来认知形状大小概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雨点、斑点、黑点、白点等。“点”从空间域映射到形状域的过程如图1所示。
例(1)指的是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看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例句中的“一点”指的是少量的,表示数量不多。例(2)中,“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两三点雨”指的是雨的数量不多,只有淅淅沥沥的小雨。例(3)中的“点”表示不确定的数量,表示一些,不具体。例(4)中的“一点儿”也是指的数量,表示很少很少。
图3
4.“点”在位置域的隐喻。几何空间“点”的其中一项定义为:“没有长宽厚只有位置的图形”。由此可见,几何空间的“点”是有位置的,人们在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的位置时,也借用了空间点的空间概念,可以表示一定的处所、所在的地方。
选择18名空军工程大学在读大学生为被试,所有被试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SD=3.08),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等特征,所有被试均要求有一定的电脑使用经验.
举例说明:(1)沿着铁路,到处有敌人的据点,警戒得很严。——杨朔《走进太阳里去》。(2)公汽293的起点为文理学院,终点为花桥一村。(3)我们第一个试点,放在任大庄。——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三七章。(4)大妈赶到出事地点,小契他们已经把瞎老齐打捞上。——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
例(1)中的“据点”指的是军队战斗行动所凭借的地方、处所。例(2)中的“起点”“终点”指的是公汽293出发的地方、到达的目的地。例(3)中的“试点”指的是指全面开展工作前,先在一处或几处试做,也表示示范的地方或者区域。例(4)中的“地点”指的是出事的场所、地方。
汉语中用点的空间概念来表达位置处所的较多,如窝点、定点、拐点、景点、优点、缺点等。其映射的路程如图4所示。
图4
四、总结
“点”作为平面空间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随着语言发展的需要,通过隐喻映射的方式,其语义映射到了其他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中。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分析“点”在数量域、时间域、形状域中的隐喻扩展意义。分析得出,“点”可以有以下隐喻意义,表示少量、计时单位、细心的痕迹或者物体等。本文只探讨了“点”在以上几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于“点”在其他域的分析还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Gluckberg,Keysar & Mcalone.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Reply to Gibb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
[3]蓝 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范丽群.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前”表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
[5]徐 慧.现代汉语上下方位关系的空间隐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
[6]周 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7]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
[8]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
[9]曾传禄.汉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1-0213
作者简介: 吴君(1988—),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