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1241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社区内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122例高血压病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为其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所有病人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依从性。 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病人的遵医嘱行为情况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且病人于社区护理后的生活和运动习惯情况、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也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效果突出,病人依从性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依从性;社区护理;效果
社区护理针对社区内高血压病人的疾病特点进行专门护理,在保障病人有效治疗的同时,提高治疗依从性,干预效果显著。为探讨社区护理对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的干预方法和效果,特通过相关病人的选择和护理干预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内于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122例高血压病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中男性87例,女性35例,年龄区间为58—72岁,平均年龄(68.71±6.42)岁。研究过程中,对所有病人采取社区护理干预,为期6个月。
1.2护理方法
1.2.1建立电子档案
首先通过家访形式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为所有病人建立电子档案,录入病人的家庭情况、家庭依赖程度和身体状况、疾病状况等,形成专门的电子病历,方面社区护理当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动态管理,并针对病人的个体状况采取专门的护理方案[1]。同时,建立专门的责任管理制度,通过病人居住分区来分派护理人员,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责任到位。
1.2.2定期随访
依据建立好的病人电子档案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了解血压情况和生活饮食状况。依据病人的血压情况实施分级管理,不同等级病人的随访管理方案有所不同。
在一级管理中,主要针对高血压为1级且无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采取每3个月随访一次且于干预期内随访2次的随访方案;二级管理中针对高血压为1—2级且有着1—2个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采取每2个月随访一次且于干预期内随访3次的随访方案;三级管理中针对高血压为3级且有着3个以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病人的危险因素更高,采取每1个月随访一次且于干预期内随访6次,的随访方案,病人在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需要进行随时加访。
1.2.3健康教育
除随访中的健康知识教育外,还应当定期举办健康讲座,让病人和家属了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并掌握饮食和运动、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为病人制定专门的健康教育处方,帮助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康复。
1.2.4心理护理
依据不同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对应的心理干预,联合社区机构采取专门的心理关照办法,帮助病人缓解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医护工作。
1.3评价指标
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记录并对比分析病人于社区护理前后的生活和运动习惯情况、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情况。
1.4数据处理
两组病人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社区护理干预后病人的遵医嘱行为情况显著优于护理干预前(见表1),且病人于社区护理后的生活和运动习惯情况、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也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相对长期性的疾病,治疗过程相对缓慢,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护理维护,最为关键的即病人需要与医嘱达到相当的一致性,在服药和饮食、运动等方面与医生的医嘱保持统一,即提高治疗依从性,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治疗效果[2]。
社区护理干预在针对高血压病人依从性中,通过电子档案建立和家庭随访、心理护理等方式进行系统化的病人护理[3]。所有随访当中,既要测量病人的血压情况,还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导,告知饮食和生活锻炼等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告知责任医生采取有效处理方案。本次研究中,采取社区护理干预后病人依从性显著高于护理前,病人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和生活运动习惯也显著优于护理前,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桂琼,麦明霞,叶静,陈亚丽. 对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0,02:150-152.
[2]倪应会.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05:43-45.
[3]童芳. 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2012,28:2683-2684.
论文作者:郭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病人论文; 高血压论文; 社区论文; 情况论文; 效果论文; 方法论文; 医嘱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