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卢麒丞[1]2002年在《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bcl-2,C-erbB-2,P53,nm-23H_1,MDR-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观察38例进展期胃癌组织和19例早期胃癌组织和10例胃癌远切缘组织中bcl-2,C-erbB-2,P53,nm-23H_1,MDR-1蛋白的表达。 结果:早期胃癌组织中bcl-2,C-erbB-2,P53,nm-23H_1,MDR-1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2.63%(10/19),52.63%(10/19),52.63%(10/19),68.42%(13/19),和63.16%(12/19)。进展期胃癌组织中bcl-2,C-erbB-2,P53,nm-23H_1,MDR-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1.05%(8/38),65.78%(25/38),71.05%(27/38),42.11%(16/38)和65.78%(25/38)。五种癌基因的蛋白表达在早期胃癌与胃切缘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除bcl-2外其余四种癌基因的蛋白表达在进展期胃癌与胃切缘对照组之间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bcl-2蛋白在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呈明显下降,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erbB-2蛋白表达在高,中,低分化胃癌中呈明显下降趋势,在中分化与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P53蛋白在高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中,低分化胃癌(P<0.05),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P<0.05)。nm-23H_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明显负相关(P<0.05)。 结论:bcl-2,C-erbB-2,P53,nm-23H_1,MDR-1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其中bcl-2可能在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起作用,而在胃癌发展的中,晚期不起作用;C-erbB-2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53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Z 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儿临床病理学意义 摘要\urn上3H;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分。化程度无关。

董来华, 倪克梁, 葛建荣, 马君红, 茅育蕾[2]2001年在《p16、p53、C-erb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p16、p53、C erbB 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00例胃癌组织中 ,p16、p53、C erbB 2蛋白的表达 ,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检测。[结果]100例胃癌中p16、p53、C erbB 2的阳性率分别为43 %、56%和50%。p53、C erbB 2阳性表达 ,p16阴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 (P值分别<0.01和<0.05) ,p53表达与细胞增殖、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C erbB 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结论]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 ,p16、p53、C erbB 2蛋白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李义亮[3]2009年在《P53、C-erbB-2、E-cad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53、C-erbB-2及E-cad这叁种癌相关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例,术后组织标本均经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并经HE染色病理诊断。E-cad、C-erbB-2、P53蛋白采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检测。结果:P5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0.80%(63/124),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28.12%(27/96)(P<0.05),C-erbB-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4.84%(68/124),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25%(6/96)(P<0.05),E-cad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2.26%(40/124),低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0.83%(68/96)(P<0.05),结合临床综合分析,P53表达阳性率与C-erbB-2表达阳性率无相关性,P53表达阳性率与E-cad表达阳性率呈负相关性,C-erbB-2表达阳性率与E-cad表达阳性率呈负相关性。结论:P53、C-erbB-2及E-cad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胃癌患者预后估计及综合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邵春奎, 朱正纲, 苏祖兰, 王瑞年, 尹浩然[4]2000年在《检测胃癌组织中多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指示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分子学指标。方法 应用生物素 卵白素复合物法 (ABC法 )检测 171例胃癌标本中 p5 3、C erbB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nm2 3和E 钙粘蛋白 (E cad)的表达。结果  (1)癌组织浸润越深 ,nm2 3和E cad表达越少 (P <0 .0 5 ) ,nm2 3和E cad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5 ) ,C erbB 2和EGFR表达与远处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p5 3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表达较高 (P <0 .0 5 ) ,且高表达的胃癌组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P <0 .0 5 )。 (2 ) p5 3和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 ;C erbB 2和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P <0 .0 5 ) ;nm2 3和E cad的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1)。 (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 ,p5 3、C erbB 2及EGFR表达的胃癌病人预后差 (P皆 <0 .0 1) ,而E cad表达则病人预后好 (P <0 .0 1)。结论 测定EGFR、E cad、C erbB 2和 p5 3表达 ,对估计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较大帮助。C erbB 2和EGFR同步表达对胃癌的进展可能有协同作用。

单洪丽[5]2017年在《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铁调素水平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铁调素(Hepcidin)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肽类激素,是机体内铁的主要调节者[1]。Hepcidin启动子的-64/-72位置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3(STAT3)绑定基序,炎症条件下尤其是白细胞介素6(IL-6)升高时,可通过Janus激酶(JAK)-STAT3信号通路调节Hepcidin的合成。增多的Hepcidin可通过减少铁的吸收,增强细胞内铁储存、促进细胞生存等途径导致慢性炎症、感染和癌症等慢性病[2]。肿瘤患者血清和组织中Hepcidin升高通常被认为是细胞因子的水平增加的间接后果和细胞因子对Hepcidin合成的刺激作用[3]。Hepcidin的合成部位并不仅限于肝脏,肿瘤组织本身在癌症中观察到增高的Hepcidin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Hepcidin表达失调不仅改变了全身的铁的调节,还对肿瘤的生长和恶性转化发挥局部作用,因此Hepcidin在铁稳态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Hepcidin通过结合在肠上皮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表达的铁外排泵膜铁转运蛋白1(FPN1)并触发FPN1降解,从而阻断铁从肠上皮细胞输送到全身血液循环以及阻止被巨噬细胞分解代谢的铁输送到血液循环[5],因此,铁通过Hepcidin或调控Hepcidin表达的蛋白质包括炎症介质或FPN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为铁及Hepcidin的靶向抗肿瘤治疗奠定基础[6]。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胃癌血清和组织中Hepcidin水平是否增高、IL-6-STAT3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Hepcidin水平,探讨Hepcidin水平变化对胃癌增殖及转移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通过上述研究目的是确定Hepcidin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调控通路、Hepcidin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为Hepcidin能够成为肿瘤诊断及转移的标志物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奠定基础。第一部分: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胃癌铁调素水平方法:1.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Hepcidin和IL-6水平,并统计分析Hepcidin与IL-6水平的相关性。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FQ-PCR)法检测组织中Hepcidin m RNA和肿瘤转移基因Tiam1 m RNA的量值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组织中Hepcidin蛋白和IL-6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STAT3(p STAT3)蛋白的表达,并统计分析胃癌组织中Hepcidin m RNA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Tiam1m RNA的关系、Hepcidin蛋白与p STAT3蛋白表达的关系。3.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源性IL-6处理的胃癌细胞株中Hepcidn m RNA、Hepcidin蛋白和p STAT3蛋白水平的变化,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epcidin的表达定位,证实IL-6-STAT3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胃癌中Hepcidin水平。结果:1.胃癌组血清中Hepcidin水平为10.38(7.10,19.35)ng/ml,高于胃良性病变组7.43(1.88,12.05)ng/ml和胃正常对照组7.40(4.08,12.0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良性病变组与胃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中IL-6水平为3.16(1.69,4.87)pg/m L,高于胃正常对照组0.87(0.56,0.99)p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于胃良性病变组4.17(2.36,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中Hepcidin和IL-6水平呈正相关(r=0.459,P=0.000)。2.胃癌组和胃良性病变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54%(40/65)和58.82%(10/17),高于胃正常对照组25%(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为-0.38±1.05,高于胃良性病变组-0.51±0.65和胃正常对照组-1.65±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和胃良性病变组组织中Hepcid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0%(39/65)和58.82%(10/17),高于胃正常对照组20.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和胃良性病变组组织中p 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15%(30/65)和47.06%(8/17),高于胃正常对照组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蛋白和p STAT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3.随着外源性IL-6浓度的增加,Hepcidin m RNA和蛋白、p-STAT3蛋白表达升高,当IL-6浓度为20ng/ml时,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最高、Hepcidin蛋白和p STAT3蛋白表达最高。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Hepcidin蛋白在胃癌细胞中表达,且主要集中于细胞浆及近细胞膜部分。IL-6-STAT3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胃癌细胞中Hepcidin的水平。第二部分:Hepcidin水平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方法:1.统计分析胃癌血清和组织中Hepcidin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转移基因Tiam1的关系2.使用外源性Hepcidin处理胃癌细胞,使其处于高Hepcidin微环境中,应用MTT法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外源性Hepcidn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3.构建并转染Hepcidin真核表达载体提高细胞内Hepcidin水平、RNA干扰技术降低细胞内Hepcidin水平,通过流式细胞实验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增高和降低细胞内Hepcidin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结果:1.按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分组统计,T3+T4期胃癌组血清中Hepcidin的水平为11.26(8.64,23.77)ng/m L,高于T1+T2期8.78(3.66,11.25)n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N1-3期胃癌组血清中Hepcidin的水平为10.73(7.90,22.35)ng/m L,高于N0期10.18(5.31,12.78)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M1期胃癌组血清中Hepcidin的水平为10.72(8.60,30.85)ng/m L,高于M0期10.36(4.31,18.48)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Ⅲ+Ⅳ期胃癌组血清中Hepcidin的水平为11.21(8.56,20.60)ng/m L,高于Ⅰ+Ⅱ期9.31(3.83,17.01)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胃癌组血清Hepcidin的水平与浸润深度有关,但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无关。T3+T4期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为-0.23±0.84,高于T1+T2期-0.7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N1-3期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为-0.39±0.81,高于N0期-0.66±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M1期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为-0.25±0.70,高于M0期-0.65±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Ⅲ+Ⅳ期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为-0.23±0.75,高于Ⅰ+Ⅱ期-0.63±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胃癌组组织中Hepcidin m RNA和Tiam1 m RNA量值水平呈正相关(r=0.908,P<0.05)。T3+T4期胃癌组血清中IL-6的水平为2.51(1.74,4.72)ng/m L,低于T1+T2期3.25(1.60,5.25)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N1-3期胃癌组血清中IL-6的水平为2.75(1.73,4.57)ng/m L,低于N0期3.27(1.50,5.69)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M1期胃癌组血清中IL-6的水平为3.46(2.05,4.91)ng/m L,高于M0期2.80(1.55,4.87)ng/m L,第二部分:Hepcidin水平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方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Ⅲ+Ⅳ期胃癌组血清中IL-6的水平为3.38(1.86,4.98)ng/m L,高于Ⅰ+Ⅱ期2.75(1.59,4.37)ng/m 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2.外源性Hepcidin处理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株SGC7901后,MTT实验结果显示随着Hepcidin浓度的增加,吸光度(OD值)增高,提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随着Hepcidin浓度的增加,划痕两边细胞向中央生长、划痕距离缩小,提示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能力增强。3.转入Hepcidin真核表达载体的胃癌细胞SGC7901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高于转入空载体的胃癌细胞SGC7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cidin蛋白表达升高,提示Hepcidin真核表达载体转进胃癌细胞SGC7901并稳定表达Hepcidin;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胃癌细胞SGC7901的G0/G1期为47.06%低于对照组57.32%,S2期和G2期为52.94%高于对照组42.68%,提示升高Hepcidin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生长有促进作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显示实验组划痕两边细胞向中央生长、划痕距离缩小,提示升高Hepcidin对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有促进作用。4.si RNA沉默Hepcidin基因的胃癌细胞MGC803中Hepcidin m RNA量值水平低于未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cidin蛋白表达降低,提示MGC803胃癌细胞中Hepcidin被沉默并表达降低;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MGC803胃癌细胞G0/G1期为46.12%高于对照组38.10%,S2期和G2期为53.88%低于对照组62.90%,提示降低Hepcidin对MGC803胃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有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实验组划痕两边细胞向中央生长少、划痕距离未缩小,提示降低Hepcidin对MGC803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第叁部分:Hepcidin-Ferroportin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方法: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FPN m RNA水平,统计分析胃癌组织中FPN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胃癌组织和细胞中Hepcidin和FPN水平的关系。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红菲绕啉法检测外源性Hepcidin处理后胃癌细胞株中FPN和可利用铁池的水平变化,研究Hepcidin-FPN-Iron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结果:1.胃癌组和胃良性病变组组织中FPN m 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77%(25/65)和29.41%(5/17),低于胃正常对照组75%(1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组织中FPN m RNA量值水平为-0.54±0.51,低于胃良性病变组-0.31±0.58和胃正常对照组-0.15±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组织中FPN与Hepcidin m RNA的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747,P=0.000)。T3+T4期胃癌组组织中FPN m RNA量值水平为-0.54±0.36,低于T1+T2期-0.21±0.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N1-3期胃癌组组织中FPN m RNA量值水平为-0.56±0.66,低于N0期-0.26±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M1期胃癌组组织中FPN m RNA量值水平为-0.55±0.42,低于M0期-0.27±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Ⅲ+Ⅳ期胃癌组组织中FPN m RNA量值水平为-0.56±0.32,低于Ⅰ+Ⅱ期-0.29±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胃癌组组织中FPN m RNA量值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负相关。高表达Hepcidin的胃癌细胞,FPN表达降低,相反低表达Hepcidin的胃癌细胞,FPN表达升高,胃癌细胞中FPN与Hepcidin表达呈负相关。2.外源性Hepcidin处理胃癌细胞后,随着Hepcidin浓度的增加,FPN m RNA和蛋白水平降低,可利用铁池水平升高,Hepcidin通过调控FPN和可利用铁池即Hepcidin-FPN-Iron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结论:1.通过血清中Hepcidin和IL-6、组织中Hepcidin和p STAT3的检测、得出胃癌中Hepcidn、IL-6、Hepcidn m RNA、Hepcidin蛋白和p STAT3蛋白是升高的,并且Hepcidin与IL-6水平、Hepcidin蛋白与p STAT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通过IL-6处理胃癌细胞中p STAT3蛋白、Hepcidin m RNA和Hepcidin蛋白的变化的检测,得出IL-6水平升高,可导致p STAT3蛋白形成,进而增加Hepcidin的水平,证实了IL-6-STAT3信号通路能够正向调控胃癌中Hepcidin水平。2.通过胃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epcidin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得出Hepcidn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有关。进一步通过加入外源性Hepcidin、转染表达质粒提高细胞内Hepcidin表达、转染si RNA降低细胞内Hepcidin表达,使用MTT法、流式细胞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证实升高Hepcidin水平能够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降低Hepcidin水平能够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3.通过组织和细胞中FPN和Hepcidin水平、血清铁、外源性Hepcidin处理胃癌细胞株中FPN和可利用铁池水平变化的检测,得出Hepcidin是通过绑定到膜铁转运蛋白FPN并触发其内化进而增加细胞内铁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证实Hepcidin-FPN-Iron在肿瘤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晓勇[6]2018年在《PRDM14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异质性疾病,发病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就诊时病情进展多处于中晚期,术后易复发常导致患者不能长期生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胃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的前叁位,并存在地区差异,每年的胃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新发病例的40%以上。胃癌是一个多步骤、涉及多基因、多种致病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过程中常存在遗传基因表达产物和大分子物质的异常积累,原癌基因的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肿瘤生物学的自我变异都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分子事件。研究胃癌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对胃癌的诊断治疗及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对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大量的热点分子不断被发现和认知,PRDM14基因是热点分子之一,因其基因结构的特殊性和表达的特异性被认为可能成为胃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靶点。PRDM家族是一类编码功能性锌指蛋白的转录调节因子,主要是调控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方面,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并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家族成员PRDM14由1个PR域及6个高度保守的锌指重复序列组成。正常情况下只表达于原始生殖细胞和某些干细胞中,成人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某些实体肿瘤中发现PRDM14异常表达,考虑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病密切相关。在对人体全基因组RNAi筛查时发现PRDM14是维持人类体细胞中干细胞特性和重新获得多能性所需的关键转录因子,并进一步证明其与肿瘤的发病有关。目前PRDM14在肿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在乳腺癌中PRDM14被证明与患者化疗耐药、不良存活相关,在肺癌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而且P RDM14同样异常表达与胰腺癌、HPV阳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组织中,并参与肿瘤发病的相关机制。PRDM14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但PRDM1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尚不明确。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RDM14基因的相关表达,结合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PRDM1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研究PRDM14的不同表达是否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方法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10年06月至2012年09月在普外科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纳入此研究,术前均在纤维胃镜或超声胃镜下取材,病理学明确为原发性胃癌。完善术前准备由同一组胃肠外科医生行胃癌根治术,术后规定时间内手术标本上提取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PRDM14蛋白的表达,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详细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统计数据并分析PRDM14的表达与入组患者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统计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探讨PRDM14的不同表达是否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产生影响。结果1.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未见确切的PRDM14蛋白表达,120例肿瘤标本中有65例(54.2%)患者阳性表达,55例(45.8%)患者阴性表达;2.PRDM1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分期、TNM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脉管及神经侵犯无关(p均>0.05);3.单因素Cox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分期、TNM分期、PRDM14表达是本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分期、PRDM14表达是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p均<0.05)。结论1.PRDM14在癌旁组织中阴性表达,在部分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2.PRDM14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分期、TNM分期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脉管及神经侵犯无关;3.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分期、TNM分期、PRDM14表达是本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淋巴结分期、PRDM14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

朱晓妍[7]2009年在《PDCD10在胃癌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和食管癌均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改变,不仅有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还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异常密切相关。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是一个由我国首先分析克隆得到的新型凋亡相关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胃癌发病过程和食管癌中PDCD10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为胃癌和食管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26例正常胃粘膜、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66例胃癌组织标本及20例正常食管粘膜、71例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PDCD10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种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PDCD10在胃癌发病过程和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一.PDCD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PDCD10蛋白主要表达在胃粘膜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5%、31.8%和63.6%,呈现上调趋势。其中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正常胃粘膜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织(P<0.05)。相关分析表明,PDCD10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和肿瘤发生部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其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高~中分化胃癌组织;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亦显着高于无转移胃癌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PDCD10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PDCD10蛋白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细胞质中表达。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和食管鳞癌组织中,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和43.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PDCD10蛋白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和肿瘤发生部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食管鳞癌组织中,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40.6%和62.5%,呈现递增趋势,其中低分化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高分化食管鳞癌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亦显着高于无转移食管鳞癌组织(P<0.05)。结论:1.PDCD10蛋白在胃粘膜腺上皮细胞和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阳性率较低。2.PDCD10蛋白表达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癌这一胃癌发生模式中呈现逐级递增,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织,提示由PDCD10介导的细胞凋亡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另外,其表达强度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提示PDCD10可作为胃癌恶性程度判定及预后评估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3.PDCD10蛋白表达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较正常食管鳞状上皮显着增高,提示PDCD10的异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其表达强度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提示PDCD10可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判定及评估预后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牛兆建[8]2009年在《胃癌中Fascin基因的表达及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Fascin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Fascin蛋白代表一类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家族,其蛋白质编码的产物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这种蛋白可以与F-肌动蛋白相结合,定位于细胞质张力纤维和细胞膜皱褶(ruffles)边缘的丝状伪足、微棘(microspikes)等细胞突起的核心肌动蛋白束,通过与F-肌动蛋白的结合,可以完成细胞的附着和运动。这种结构的形成受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信号的调控。研究发现,在正常人上皮细胞中,在食道鳞状上皮基底层和表皮基底层中均有表达,而在其他的上皮组织没有表达。在对于肿瘤组织上皮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癌症上皮细胞中,Fascin呈阳性表达,且在部分肿瘤中与肿瘤的预后有一定关系。在对于Fascin在消化道肿瘤中表达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Fascin蛋白在249例胃癌病人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合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综合分析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与Fascin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Fasc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医院自1996~2001年间手术切除的胃癌手术标本249例行Fascin免疫组化染色,研究Fascin在胃癌病人的表达。同时收集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的分期、肿瘤的TNM分期、肿瘤细胞的分化。对病人的术后生存进行随访观察。通过统计学软件SSPS 13.0,分析所得到的临床病理数据和Fascin的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249例病人中,55例病人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22.1%),其中37例表达为“1+”(14.9%),18例病人肿瘤细胞表达为“2+”(7.2%)。通过对Fasc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Fascin的表达与病人的年龄(p=0.032)、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其中,在高分化的胃癌肿瘤细胞中,Fascin的表达与低分化的肿瘤细胞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而在性别、肿瘤的T、N、M分期方面,Fasc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另外,我们发现,在Fascin表达呈强阳性(2+)的病人中,其预后要明显差于阴性表达的病人。【结论】1.Fascin在正常胃腺上皮中无表达,在胃癌中有表达,胃癌中Fascin的表达,提示胃癌细胞的运动骨架发生改变。2.Fascin在分化不同的胃癌中表达有差异,提示胃癌的分化与其表达强度不同与存在一定关系。3.Fascin在胃癌病人中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第二部分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蛋白组学研究【研究目的】胃癌是危害我国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虽然早期胃癌治疗目前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5%以上,但在我国这部分病人的比例仅仅占到10%-30%。在就诊的胃癌病例中,绝大部分为进展期胃癌,其整体治疗效果不好,预后差异较大。因此术前通过寻找合适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术前准确的病理分期(TNM)、提供针对性措施的治疗、判断进展期胃癌病人的预后等方面有深远的意义。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因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的、反应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是检测、诊断、治疗、监测肿瘤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标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胃癌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等,由于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主要用于胃癌病人的初筛和治疗后的复发监测。目前临床工作中,缺少反映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肿瘤标志物。蛋白组学(protemics)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蛋白质的组成成份、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同时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二维电泳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蛋白质组研究进行高灵敏度、高速鉴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分析体液中各种复杂蛋白质成分提供了可能。用蛋白质组学来研究肿瘤,有利于筛选肿瘤标志蛋白,判断肿瘤的预后,确定肿瘤治疗靶标,寻找新的肿瘤特异抗原。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预后的进展期胃癌病人之间蛋白表达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系列的反应不同预后的进展期胃癌病人的蛋白表达,通过这些蛋白质的筛选和进一步研究,以期发现能够反应进展期胃癌病人预后的肿瘤标志物,通过这些标志物,可以对胃癌的分期做出准确判断,可以推测胃癌病人的预后,以及寻找胃癌药物靶向治疗的新思路。【研究方法】为了鉴定与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蛋白,我们回顾性选取了预后相差较大的两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冰冻组织为研究对象(预后好的一组患者的生存期均>34个月,预后差一组患者的生存期均<15个月)。分别提取两组的组织蛋白经等量混合、胰酶消化过夜后,应用NanoLC-MS/MS(LTQ)(纳升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线性离子阱)方法得到两组差异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数据经Mascot服务器及Swiss-prot、NCBI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了常规序列相似性分析及蛋白的鉴定。针对两组间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S100P和HnRNP A2/B1,我们采用了免疫组化方法对93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标本进行了检测,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应用蛋白质组的方法,在预后好的组中共鉴别出284个蛋白,在预后差的组中鉴别出213个蛋白,其中,130个蛋白只在预后好的一组被识别,58个蛋白只在预后差的一组被识别。其中在两组间均鉴别出且差异大于3倍的有14个,大于两倍的有28个。对于两组中分别鉴别出的蛋白,应用WEGO在线工具,对其基因功能进行了分类,这些蛋白涉及钙离子的信号传导、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细胞骨架蛋白等等,为进一步寻找可以预测进展期胃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奠定了基础。这些蛋白中,有些已经被文献证实与胃癌的预后或转移等相关。通过对16例预后不同的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预后的进展期胃癌病人中,发生淋巴结转移在N1和超过N1转移的两组中,其差异具有显着性。我们期望通过差异蛋白组学的研究,筛选出能够预测进展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肿瘤标志物,针对两组间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S100P和HnRNP A2/B1,我们采用了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其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结果发现,S100P在正常胃粘膜中表达较高,在胃癌中的表达下降,在本组的93例病例中其阳性表达率为47.3%,并且其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375),S100P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06,P=0.006)。研究表明,免疫组化和蛋白质组学的分析鉴定结果是一致的,S100P可以用来作为判断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而在HnRNPA2/B1的免疫组化中发现,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为92.6%,而在癌旁的非肿瘤组织中,也发现了其阳性表达,统计学分析,HnRNP A2/B1的表达与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中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表明其并不适合作为判断进展期胃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结论】1.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可以在不同预后的进展期胃癌病人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蛋白涉及钙离子的信号传导、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细胞骨架蛋白等等,可以为鉴定胃癌病人的分期、预后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研究提供基础。2.淋巴结转移状态(超过第一站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进展期胃癌病人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3.S100P可以反应进展期胃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状态,从而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用来判断进展期胃癌病人的预后。4.HnRNP A2/B1不适合用于判断进展期胃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5.进展期胃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筛选的蛋白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李秀明[9]2014年在《胃癌中Hp感染的临床病理学和预后意义及其对IL-6/Stat3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Hp的相对感染量,探讨Hp感染在胃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且结合本课题组前期胃癌IL-6、Stat3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探讨Hp感染对IL-6/Stat3炎性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方法:(1)选择胃癌组织标本118例(病例组)及其62例相应癌旁组织(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普通PCR加条带光密度扫描法两种方法检测两组Hp的相对感染量,另外,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各组中IL-6表达和Stat3活化情况。(2)收集11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3)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Hp相对感染量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叁组及以上分析采取Kruskal-Wallis H检验);癌与癌旁Hp相对感染量及阳性率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及χ2检验;随访资料部分采用寿命表法、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Hp与IL-6、Stat3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结果:(1)在癌旁组织中,Hp感染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都无关;在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无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即浸润深度为T3+T4组的Hp相对感染量较T1+T2组明显增高;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Hp相对感染量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增高;临床分期为III+IV期的Hp相对感染量较I+II期明显增高。(2)癌组织的Hp阳性感染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且在62例同一胃癌患者中,癌组织Hp相对感染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3)118例患者随访结果:存活62例,死亡56例;存活时间最长为103个月;1、3、5、8年存活率分别为76.3%、44.1%、35.6%、5.9%;中位总生存期为48.9个月。依据Hp相对感染量将胃癌患者分为叁组即“0”组(Hp<1)、“1”组(1<Hp<15)和“2”组(15<Hp<27),叁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0、25.0、18.0个月;依据Hp/GAPDH比值将胃癌患者分为叁个组即“0”组(Hp/GAPDH=0.00),“1”组(0.00<Hp/GAPDH<0.80),“2”组(0.80<=Hp/GAPDH),叁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2.0、27.0、24.0个月;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Hp感染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并且胃癌患者Hp感染越多,预后越差。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与其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Hp相对感染量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与其年龄、患者临床分期及Hp相对感染量呈负相关(P<0.05),因此,年龄、临床分期及Hp感染可以显着增加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4)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IL-6的表达水平及Stat3的活化水平呈显着正相关,Hp感染越多,IL-6的表达水平及Stat3的活化水平越高。结论:(1)胃癌中Hp感染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说明Hp感染参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同一胃癌患者,癌组织的Hp相对感染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提示Hp感染参与胃癌的发生。(2)Hp感染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提示Hp感染可以作为临床上评估胃癌进展及预后的潜在标志物。(3)Hp感染与IL-6的表达水平及Stat3的活化水平呈正相关,提示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IL-6/Stat3炎性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康丽影[10]2014年在《SIRT3、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胃癌发病人数约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50%。近年来,虽然胃癌的综合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浸润和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大多数研究表明胃癌的浸润转移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改变的结果。研究胃癌发生相关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不仅对于了解胃癌发病机制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其临床分子诊断及预后也同样重要。SIRT3隶属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ce information negulator2, sir2)相关酶类Sirtuins家族,研究证实SIRT3是线粒体中最主要的去乙酰化酶,它作用于多种酶参与氧化途径的激活,调节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稳态,参与能量代谢并影响机体的衰老、细胞死亡和肿瘤发生。SIRT3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不够统一,对肿瘤发生是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争议。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HIF-1由HIF-1α和HIF-1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HIF-1α是唯一的氧调节亚单位,它决定HIF-1的活性,其靶基因参与编码葡萄糖转运蛋白、糖酵解酶及血管生成。有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SIRT3的表达缺失或降低,可以增加HIF-1α的稳定性,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检测SIRT3、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来探讨SIRT3、HIF-1α在胃癌发生及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二者在胃癌中的相关性。第一部分SIRT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SIRT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分析SIRT3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探讨SIRT3在胃癌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手术全切除的胃癌石蜡标本80例,5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石蜡标本(距离癌组织5cm以上未被癌细胞侵及的切缘组织)做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观察SIRT3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手术切除的30例新鲜胃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离癌灶5cm以上的癌旁组织),利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SIRT3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SIRT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8%(43/80);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0%(43/50)。胃癌组织SIRT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IR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3Western-blotting实验结果SIRT3在胃癌组织的蛋白表达量(SIRT3/β-actin)(0.6551±0.3170)低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蛋白表达量(0.8029±0.3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粘膜组织,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提示SIRT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抑制作用。第二部分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SIRT3与HIF-1α的相关分析目的:观察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HIF-1α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SIRT3、HIF-1α二者在胃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在80例胃癌石蜡标本,5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石蜡标本的表达,观察HIF-1α在胃癌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SIRT3与HIF-1α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60/80),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无阳性表达。胃癌组织HIF-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3胃癌组织中SIRT3与HIF-1α的相关系数:r=-0.429(P<0.05),表明在胃癌中HIF-1α与SIRT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关,提示HIF-1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的是促进作用。SIRT3、HIF-1α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二者在胃癌的发展过程可能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 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 卢麒丞. 苏州大学. 2002

[2]. p16、p53、C-erb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董来华, 倪克梁, 葛建荣, 马君红, 茅育蕾. 肿瘤学杂志. 2001

[3]. P53、C-erbB-2、E-cad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D]. 李义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09

[4]. 检测胃癌组织中多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J]. 邵春奎, 朱正纲, 苏祖兰, 王瑞年, 尹浩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0

[5]. IL-6-STAT3信号通路调控铁调素水平对胃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研究[D]. 单洪丽. 吉林大学. 2017

[6]. PRDM14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刘晓勇. 郑州大学. 2018

[7]. PDCD10在胃癌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 朱晓妍. 山东大学. 2009

[8]. 胃癌中Fascin基因的表达及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牛兆建. 山东大学. 2009

[9]. 胃癌中Hp感染的临床病理学和预后意义及其对IL-6/Stat3通路的影响[D]. 李秀明. 石河子大学. 2014

[10]. SIRT3、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康丽影. 承德医学院.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胃癌的多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