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崇巫之风的成因分析
纪兰幽,朱宇翔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地处江汉流域的楚国,崇巫、尚巫之风可谓是由来已久。那么,巫风为何会在楚地孕育、诞生且盛行,这将成为本论文论述的重点。笔者将从巫的定义、巫风形成的客观因素、巫风形成的主观因素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楚国崇巫之风的成因。
【关键词】 楚国;巫风;成因
一、巫的定义
巫是一种极为古老的宗教,它诞生于远古时期。但是在人类产生之初,并无原始宗教和巫的概念。据史料记载,巫术观念在鬼神观念之后产生。早在远古时期,那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以及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人类还不能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更不可能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再加之,当时人们都是以氏族、部族的形式群居而生,且各个成员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分享物产。所以,在宗教信仰方面,人们有着相同的信仰与统一的神抵。但是若究其“巫”到底为何物,便可从文献中得知,有关巫的概念主要被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巫”主要特指巫师,即为男觋女巫;而广义的“巫”主要涵盖以“巫”为中心展开的各种巫祭活动、巫教信仰、巫术观念乃至巫师等。文中笔者主要取其广义。
二、巫风形成的客观因素
楚国地处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以“地势富饶,无饥馑之患”而著称。它西靠巫山、荆山,北靠秦岭、梧桐、大别山,不仅具有山林耸立、绿树成荫的植被优势,还具有充沛的水资源。那时生活于此的楚先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他们可以利用较为粗放的耕种方式获取粮食,可以通过渔猎的方式获取水产,等等。所以,相较之远在黄河大地的中原人而言,楚人可谓是较少经历生存之忧与劳作之苦。
但是,若究其楚民族的主体构成,便可得知楚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南方土著,而是原居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人。正如屈原在《离骚》中阐述的一般“我本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代啊,我的太祖庙供的是楚句亶王熊伯庸。”据传,楚人是火师祝融的后代,原居住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但在夏商更替的特殊时期,基于中原激烈的战争,致使祝融部落不幸瓦解。芈姓季连部落在动荡之中,被迫逐渐往南迁徙至苗蛮族团地区。文献《史记·楚世家》记录在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民族虽是在被迫中一路向南迁徙的,但是与当地三苗等土著民族后裔的融合,是持以兼收并蓄态度的。楚人逐渐在思想传统、风俗等方面与南方土著趋于一致。例如信巫鬼、重淫祀,而这即为巫风诞生的一个源头。
三、巫风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原始崇拜。在原始社会的初民阶段,人类还处于狭隘愚昧的蒙昧时期。那时,人类既无法利用科学知识理解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也无法利用科学知识来指导生产与生活。于是,当人类遇到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疾病死亡等现象且不能对此进行解读时,便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未知的恐惧,相信大自然具有一种神秘的巨大力量,随即便产生了自然崇拜。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发觉大自然的变化并无固定的规律,反而常常是不可琢磨、不成定数的。基于此,人们进一步认为在大自然之上,一定还存在一种能超越自然、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随即便产生了神灵崇拜,产生了一系列于此相关的巫术祭祀活动。然而,这种集体性的祭拜、祭祀活动的诞生是以人们畏惧生老病死、害怕自然变化等情况为前提的,是以人们的单纯与愚昧为先决条件的,而这即是巫最早且最原始的模样。
(二)政权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致使原生的宗教逐渐演变为“人为的宗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巫的层次划分。在那个时期,巫被集中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上层阶级的巫,即奴隶主的巫;一类是地处下层阶级的巫,即奴隶者的巫。奴隶主的巫可根据上层阶级的意愿,自命的传达神的决议,甚至还可以决定奴隶者的生死等。第二,阶级的凸显。至春秋时期的变革以来,在宗教祭祀活动中阶级的划分逐渐凸显,甚至还提出了根据祭祀者层次的高低来决定祭祀的内容与大小。在楚国宗教行为是以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形式而存在着的,它与礼法可谓是紧密绑缚在一起的。尤其是经过商周以来的宗教制度和周礼思想洗礼后,楚国的统治阶级继承了“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思想,便愈发强调宗教活动对于黎民百姓的教化作用。这种将神法和礼法相融合一,将政权和神权归为一类的做法更好的迎合了统治者的意愿,同时也造就了楚国的巫风久盛不衰。
4)随钙硫比增加,煤粉燃烧残余量逐渐增大,发热量依次降低,灰熔点先降低后升高,在钙硫比为1.0时,灰熔点最低,钙硫比增至1.5之后,灰熔点逐渐上升。
(2)在原第一、第二对流管束区域顶部增设顶棚水冷壁,水冷壁采用让管的形式让出单片管排插入空间,辐射管屏从顶棚水冷壁间隙中插入炉内,管屏与顶棚水冷壁之间增加相应的弯管和密封板。
总之,楚国的崇巫之风能够在江汉流域这片土地上风靡且繁盛,自然是与这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关联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既是巫风诞生的“诱因”,又是巫风繁盛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宋兆麟.巫与祭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C9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10-0230-01
基金项目: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楚国巫舞的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205180597;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CNU19TD02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纪兰幽,女,硕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助教。第二作者:朱宇翔,女,硕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