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以美、日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启示论文,日为论文,趋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的状态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等所谓“第四产业”偏移,并逐渐建立起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各产业之间的新关联关系,即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伴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日渐明显,并呈现出有别于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转换的新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和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认识,为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日产业结构软化的实证分析
(一)制造业的复兴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美国实现产业结构软化的重要路径
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堪称发达国家中的典范。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了117个月,商业周期明显淡化,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三高两低”的经济发展态势,即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1]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信息革命——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复兴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有目共睹,并引起美国朝野的极大震惊。民间企业家们通过对制造业国内外情况的调查,发现制造业存在着大量问题,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如在汽车业,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掀起了一场深刻的以科技创新和改革管理为重点的新的革命浪潮,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日元的不断升值,美国汽车行业一举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又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之机,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改组。在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之后,加上美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钢铁、汽车、半导体业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航空业、化工业、电子设备业、电子元件和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美国在制造业上取得的业绩得益于该国的信息革命——信息网络化。网络化是美国技术创新的杰作,是继晶体管、个人计算机之后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互联网本来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于1969年率先推出的,其目的是确保在核战争爆发时,全国性计算机网络仍能生存。1995年4月,互联网开始商业化。由美国第二大通信公司MCI负责建立四个网络接入点,各政府部门的网络以及网络通信公司建立的商业网经过这四个接入点互联,各地区又通过上述网络接入骨干网。这样,原来只为国防、科研和政府部门服务的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商业化使网络的规模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互联网的应用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美国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而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其他部门的应用又使它们实现了信息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这样,美国的制造业就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重新巩固了自己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在制造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同时,美国第三产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新兴产业得到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部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开始下降,其产值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高技术服务业则出现大幅度上升态势。高技术产业结构中心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据统计,在1988-2003年期间,美国28个研究与开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0万人,增幅近5%,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60万人,减幅达10%。高技术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由原来的69.6%减少到59.5%,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了较大的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28%上升到2003年的近40%。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体的比例也从9.5%上升到10.2%,[2](P200)从而改变了原来高技术产业由制造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促使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到了技术密集型的新发展阶段。导致美国高技术产业重心从高技术制造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并使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了美国居民对服务性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从而为美国第三产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产品发展创造了需求动力之外,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是促使第三产业中的高科技服务业蒸蒸日上的决定性因素。二是美国政府制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投资。
(二)产业结构服务化与信息化:日本产业结构软化的特征
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完备而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转而处于一种低迷状态,产业结构也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今仍在进行中。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即服务化和信息化。
1.产业结构服分化。
表1 日本三次产业的名义GDP构成比变化与从业人员构成比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日]经济企画厅:《国民经济计算年报》各年版。
服务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广义的服务业是指整个第三产业,而狭义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中的面向个人服务业、面向企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个部分。表1是日本自1950年至2000年的三次产业构成比变化情况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的经验法则。即第一产业的GDP构成比和就业人员构成比都显著下降,相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其比重缓慢下降。就广义的服务概念而言,第三产业总体上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此,从第三产业占名义GDP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趋势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特征已经凸现。
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服务业在更深层次上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渗透。根据对1990至1996年的6年间日本各产业的发展速率与GDP的发展速度相比较,加工型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都在1倍左右,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以对企业的服务业为首的狭义服务产业却在1.3-1.5倍之间,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率。
促成日本产业结构呈现服务化特征的原因大致包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制造业的大规模海外转移生产使得国内广义服务业的比重相对提高;制造业的生产中,设计、企画等脑力劳动作为一项独立工作或一种要素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增加;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增加,使得一些相关产业,如文化、教育、娱乐等的发展速度加快。
2.产业结构信息化。
日本在实现了赶超欧美经济强国的夙愿之后,进入了所谓的“无航海图”时代,以往参照欧美确定的并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相继进入了产业的成熟期;同时由于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性,在欧美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的情况下,日本失去了模仿的目标,陷入了“主导产业真空”。[3]
在日本主导产业不明的情况下,日本的产业出现了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的态势。从日本信息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当快;整个产业的就业人数剧增;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逐步从硬件制造业向软件制造业转移;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进而使整个产业逐步成为日本的主导产业。表2显示了各主要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信息产业自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出现较小幅度的负增长外,一般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1994年的增长率已位居各行业之首。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较高,在1994年甚至达到创记录的62.17%。对比同期的其他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已经超过建筑业、汽车和钢铁业成为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
表2 日本各主要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资料来源:薛敬孝、白雪洁:《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日本的信息产业尽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从目前来看,它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日本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开发上仍显得有些薄弱,风险投资也不是很发达,经济结构和体制仍存在不少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日本在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的时候,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努力进行制度改革和战略调整,最终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大的竞争力。
二、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的表现
产业结构软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工业时代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关联的硬件产业结构向以技术、知识生产为关联的软件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软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层次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4]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产业结构软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
21世纪将是发展知识产业的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会趋于下降,柔性生产将逐渐替代批量生产,信息、生物和纳米技术将成为影响未来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产业结构高度化意味着高新技术对工农业产出的增长、效益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供的贡献率加大,用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信息资源生产出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原有主导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等将被信息和通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替代。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国家将主要从事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仍将是这些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二)知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增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多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目前,美国知识产业中83%以上集中于金融与保险、信息与通信和企业服务等行业;90年代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70%左右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业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服务业的长足发展。继硬件、软件、网络业后,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产业,信息服务正成为信息业的基础行业。目前,全球信息服务业产值已占整个信息业的38%,并以两位数的增速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球信息服务业产值已达7220亿美元,成为信息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三)以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趋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发生逆向回归。[5]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日本亦把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列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从发展角度分析,实体经济通过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很可能成为新经济中的最大赢家。
三、世界产业结构软化的启示
(一)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准主导产业,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产业结构应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合理而先进的产业结构能使资源配置更有效,供求关系更均衡,经济发展更健康。反之,将使经济停滞不前,甚至陷入衰退或危机。作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动力,创造出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实力由20世纪70至80年代的衰退转入90年代的重振,竞争力连续7年雄踞全球榜首。而曾在战后创造出经济奇迹的日本,由“优等生”变为“劣等生”,原因也正是由于未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失去了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主导产业,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竞争力由世界第1位退居第17位。[6]教训相当深刻。
(二)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必要保障
产业结构调整取决于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两者都离不开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日本,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克林顿执政后,一改战后美国一直无明确的产业政策的做法,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方位扶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基金的建立、产学研结合且注重实效的研发体制、灵活的用人机制、敢冒风险的企业文化、重视教育与不惜一切招揽人才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领域,产业结构因此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传统商品相对过剩、出现通货紧缩情况下,美国能够不断地拓展新产业,研制新产品,刺激新消费,实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相反,日本囿于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落后的研发体制、陈旧的管理机制,尤其在风险基金问题上,不但资金少且使用不当(美国风险基金78%用于信息、通信和生物技术上,日本为12%),使日本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至少落后美国5-10年。
(三)人才是实现产业结构软化的核心因素
从产业结构软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软产业代替硬产业(第一层含义)还是信息、技术、知识等软要素比重的上升(第二层含义),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人才则是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最关键性因素。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以至于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独领风骚,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外国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战后日本的崛起、美国20世纪70至80年代的消沉和90年代的重振均说明,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无常胜将军。知识经济时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知识与技术,谁就是胜者。为此我们一定要借鉴美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加快人才的培养,从物质和精神上对人才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软化的重要途径
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是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传统产业必须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才能新生,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否则,传统产业就可能逐步走向消亡,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也为高新技术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力地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落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严重局面。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向我们昭示,没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便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只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素质,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