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2)05-0011-03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趋势
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内在的扩张本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资本“ 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P388)。无止境的扩张和 增值是资本内在本性,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就是其向全世界扩张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 义社会,资本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要求不断积累,不断扩张,并冲破一切阻碍 其扩张的屏障。对资本来说,为了能够进行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任何界限都表现为 必须克服的限制”[1](P388)。即要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 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产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1](P390)。这 是实现资本自由投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的基本前提。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的 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1](P3 88)只要地球上尚有一个角落没有被资本所渗透,其扩张本性就不会消失。马克思还认 为,资本向全球范围内扩张是通过资产阶级无止境的致富欲望表现出来的。资产者是资 本的人格化,为了攫取最大剩余价值,为了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获胜,他们对货币 财富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望。为了创造财富,“资产阶级就要一往直前,每天都要增加 资本,每天都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费用,每天都要扩大商业关系和市场,每天都要改善交 通”,“世界市场上的竞争驱使它这样做”。资产阶级致富欲望的强烈程度决定着资本 在全球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 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P254)正是由于资本内在的扩张趋势与资产阶级疯狂的致 富欲望相结合,才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了行为上主体和内在的驱动力。资本在 没有占领全球市场之前,资产阶级的致富欲望和冲动就不会停止。
2.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过程,其结果是资本创造了毁灭自身的条件。马 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向全球扩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 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就是“要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 来代替以前的、从资本的观点来看是原始的生产方式”[1](P388)。资产阶级迫使一切 不想灭亡的民族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迫使落后的国家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把自 己变成资产者,“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2](P255)。马克思认为, 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消费、交往的界限,资本的这种发展趋势在 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资本不可遏止地 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 资本。”[1](P390)马克思的结论是,一旦资本占据全球市场,渗透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而又不能向地球以外的地方扩张时,其扩张本性就会受到遏制,这种扩张本性就会冲 破资本自身。全球化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灭亡的条件是由资本自身内在矛盾创 造的。
二、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更加激化
1.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更加尖锐。在当代,生产社会化 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已经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演化到全世界范围 ,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矛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进程的进 一步发展,当代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已经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性。但是,资本的私人占有 制并没有改变,西方的资本垄断集团及跨国公司掌握着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本。在世界资 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形成了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一方,以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 二元结构,即“中心—外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流遍世界,利润 流向西方。资本的国际循环将世界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西方资 本集团及跨国公司凭借其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从世界性的生产与交 换活动中,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及剩余价值的转 移,获取巨额利润。在资本的国际循环中,“中心”与“外围”之间形成了资本积累与 被积累的矛盾关系,处于资本国际循环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对处于外围地位的发展中 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剥削与资本积累。从而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使 得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 尖锐。
2.资本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努力寻求更为广阔 的市场空间。资本是一种能够迅速积累和增值的经济物,资本的生产就必然具有无限扩 大的趋势。然而资本生产的扩张要受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制约。特别 指出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市场的消费力既不取决于世界各国绝对的生产力 ,也不取决于世界各国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世界范围内以不平等的分配关系为基 础的消费力。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分配关系,一方面使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消费缩小到 仅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变动的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世界上少数富裕国家的消费力受 到资本积累和扩大资本生产规模的限制。于是当全球化的资本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 的形成速度,面对产品有效需求的增长率赶不上产品的生产率,资本生产的无限扩大与 有限的世界市场之间就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造成经济危机。
3.资本与劳工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经济全球化除了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价值 的冲突外,还造成了社会结构层面上日益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我们知道,二战 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调节资本与劳工关系的制度,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力量的过度膨胀,为劳工提供了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是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深入,一方面,资本跨国流动能力愈来愈强,它不仅能够摆脱国家的原有支 持,而且在与国家的谈判关系中具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 ,资本流向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这是任何一国政府都企求得到的 。资本要挟能力的提高迫使国家为了留住资本而降低税率,取消管制,改革福利制度, 出台优惠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劳工利益为代价的。另一方面,人员跨国流动 能力愈来愈强,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移民和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 的影响,使其必须接受资本提供的低工资和不断减少的社会保障,结果导致发达国家内 部贫富差距的拉大。
三、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的因素在不断地增长。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1.资本社会化和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和股份制、合作制经济以 及跨国公司的发展上。首先,国有资本所有制的作用大大增强。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采取“国有化”、国家预算拨款和投资、股票收购、国家持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并发 展国有企业。虽然80年代一些国家出现私有化浪潮,但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约占整个经济 的15%~20%左右。一些西欧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控制着基础产业,而且涉足很多尖端部 门和一些竞争性企业。其次,股份制经济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了以股权 社会化为特征的股份制经济,股份制经济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以 美国为例,占企业总数15%的股份公司的总资产已占企业总资产的80%。股份制使众多的 劳动者拥有了部分企业资产,拥有了共同参与企业分红的权利,具有了生产资料由劳动 者集体占有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股份制经济“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 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3](P496)。它所形成的财产“不再是各个相分离的生 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3](P494)。再 次,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合作制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 来,又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总数高达64万个。这些合作社的资产由合作 社成员集体拥有。合作经济已成为私人经济和公有经济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势力。合作经 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P497)。最后,在国家的参与和推动下,资本已逐步国 际化。在生产资本国际化的推动下,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已成 为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组织形式。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公布的材料,现在世界上 已有跨国公司4.4万家,下属子公司更多达28万家。当今世界经济生产总值的40%、贸易 总额的50%、国家直接投资的90%,都是通过跨国公司完成的。
2.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已贯穿于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目前基本上不再具有社会生产无政 府状态的特征,经济运行已实现计划化、有序化和可调控。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已制 定了十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这期间,日本、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等也都相继推 行了经济计划化。计划调节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呈现出有序发展 的态势,经济的波动性减小,出现了良性发展的迹象。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资 本主义经济从“无政府状态”到“有政府状态”的变化,“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 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3](P292)。
3.企业管理出现了民主化的趋势。二战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职工参与企业 管理成了一种趋势。工人有权通过“工人委员会”参与企业决策、监督和管理。在企业 管理中重视工人的“人格”、“尊严”,劳资双方开展对话,消除隔阂,联络感情,推 行合理化建议奖,培养工人与企业共生存的所谓“主人翁意识”,以“人本主义”为中 心的企业文化正在发展。在这里,社会主义因素显而易见。
4.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实施社会福利制 度。社会福利已从单纯的“济贫”变成了具有社会规模的公民应享的权利。《共产党宣 言》中强调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实行的重要措施:高额累进税,对儿童实行公共的 免费教育等,而今已变成现实。此外,最低工资限额、低收入补贴、失业救济、医疗保 险、养老保险、教育补贴等也都普遍实施,实现了社会利益的再分配。社会福利制度社 会化的实施,对分配不公具有较强的抑制功能,使得各阶级和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有所缓和。
5.三大差别的消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这些国家 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大大缩小,甚至消失。《共产党宣 言》“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失”的要求,在当今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达到。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经济结构的深刻 变革,使农业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与工业只存在形式上的差别;以农业为依托 的乡村也步入了现代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控机 床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完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正在日趋缩小。
上述事实表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正在孕育并积累着社会主义因素,或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和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条件。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不是外力强加 给资本主义的,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发展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2-07-12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