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拉丁美洲史研究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丁美洲论文,十一五论文,史研究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期间,拉美史研究成绩显著,大约有近70部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及一百余篇学术论文问世,将研究水平往前推进了一步。通史和国别史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专题史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拉美国家近现代史的研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关系及历史等方面。
一、研究状况
在通史和国别史方面,成果比较突出。新近出版的林被甸、董经胜的《拉丁美洲史》①将拉丁美洲历史划分为古代时期、殖民统治时期、拉美国家的早期发展时期、探索自主性发展道路时期、80年代以后的调整和改革时期五个发展时期。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在写作中采取了一种新体例,即按不同历史时期,将地区性综述与代表性国家结合起来,这样在每个重大历史时期都注意到点和面的结合,并兼顾了地区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该书吸收了国外拉丁美洲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内拉美史研究的水平。《美洲史论》②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中国拉美史学科创始人和开拓者罗荣渠先生文集之二,分三部分,分别为“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拉丁美洲史大纲”和“拉丁美洲史论”。张家唐的《拉丁美洲简史》③力图采用整体论述的方法把拉丁美洲地区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将拉美的历史与现状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拉丁美洲的历史进行了探究。因该书具有教材性质,缺乏深入分析。刘文龙的《大国通史·墨西哥通史》④以时间为序,从墨西哥人的起源一直写到21世纪的政权更迭,以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勾勒了墨西哥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在每个章节后附有简短的作者点评。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列国志》丛书⑤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基本出齐,为了解拉美各国的基本国情提供了素材。同时,译著也有多部,其中颇受欢迎的美国学者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的《简明拉丁美洲史》(插图第8版),⑥再次引起国内拉美史学界的关注。该书自1972年问世以来,一直是美国各所大学拉丁美洲历史概论的基础教材和拉美研究的入门读物。其特点仍然是简明扼要,将整个地区的历史综合在一起,概括的主题宏大宽广,同时突出了各地区的差异。该书的宗旨仍然是“贫困的人民在富裕的土地上生活”。另外,谢里尔·E.马丁、瓦塞尔曼的《拉丁美洲史》,⑦是一部简明的拉丁美洲通史,也是一部拉丁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史,对前哥伦布时代到21世纪初的拉丁美洲历史作了最新的、全面的阐释性论述。在国别史方面,先后有《巴西简明史》、《智利史》、《阿根廷史》⑧等译著问世,反映了国外国别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专题史研究方面,学者关注较多的仍然是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问题,既有整体认识,也有个案分析,相关的著作也比较多。苏振兴主编的《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比较详细全面地阐述了拉美国家现代化130多年进程中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城市化、政治现代化等问题,将国内的拉美现代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韩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⑩全面分析了巴西、墨西哥、秘鲁、阿根廷、智利、中美洲、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的现代化历程,在强调国别研究的同时,努力处理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拉美国家现代化差异性和多样性中体现出一致性。该书在写作方法上把转型研究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着重研究现代化进程的经济、社会、政治转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董经胜的《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1964-1985年军人政权时期的发展》,(11)主要从巴西各社会阶级、集团在现代化模式和战略选择上的分歧与斗争入手,分析军人政权产生的根源、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成败、威权主义统治的特点和后期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并对同一时期拉美国家盛行的军人政权和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作了有意义的探讨。需要提及的是,作为国内拉美史学者重要交流平台的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在2005年和2007年的年会讨论的主题都围绕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问题;而且大部分学者都认为,20世纪拉丁美洲的变革与发展仍然是目前拉美史研究的重点。
在国际关系史方面,徐世澄主编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第2版),(12)以18世纪末至2006年底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以及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历史演变为主要线索,按历史阶段系统地评价了美拉关系的发展进程,并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看法。冯秀文编著的《中墨关系:历史与现实》,(13)对中墨关系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勾勒出中墨两国关系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发展的清晰脉络。朱鸿博的《冷战后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14)对冷战后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尝试以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来对此进行政策分析。黄志良的《中拉建交纪实》,(15)真实记录了作者本人直接、间接参与中国同拉美几个国家建立和发展双边关系的过程,同时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卷。
在政治史研究方面,徐世澄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兴衰》,(16)是作者在墨西哥实地考察及多年来对墨西哥政党政治研究的结果。根据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具体深入地介绍和分析了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兴衰,着重分析该党在执政71年后下野的原因,介绍该党在下野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情况。毛相麟的《古巴社会主义研究》,(17)论述了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对古巴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古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军队建设和国防战略、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美国同古巴的关系史和中国同古巴的关系。张凡的《当代拉美政治研究》,(18)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30年间拉美政治生活中最为突出的若干问题,以民主化进程的启动、进展、挫折和困境分析为主线,依次探讨政治发展问题(从现代化到民主化)、民主质量问题(民主化的进展与难题)、政治权力分配模式问题(法团主义与新民众主义)、可治理性问题(非正式制度与政治文化)、政治结构问题(国家、政党与其他政治行为体)、政治制度问题(总统制安排)、“左派”问题(政治钟摆与“左派”崛起)和经济改革问题(改革的政治分析)。其目的是力图把握30年来拉美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问题,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铺路搭桥。徐世澄的《卡斯特罗评传:从马蒂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19)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卡斯特罗传奇般的一生,细致而深刻地分析了这位当代风云人物的业绩、思想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徐世澄的《拉丁美洲政治》,(20)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重点教材。该书阐述了拉美的概况和政治发展进程、政治体制(包括国体和国家结构、政体、国家机构、议会、司法机构和选举制度等)、政党和政党制度、思潮、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和社会运动、拉美的国际政治和拉美主要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和古巴的政治概况等。
在经济史研究方面,王萍的《走向开放的地区主义——拉丁美洲一体化研究》(21)对拉美一体化思想产生的历史与国际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它与拉美工业化、80-90年代的经济改革和21世纪发展前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辨析。刘文龙、朱鸿博的《西半球的裂变——近代拉美与美国发展模式比较研究》,(22)分析了美洲各殖民地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美国和拉美独立革命的不同特点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并对19世纪后期西半球的大裂变提出了看法。陈平的《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丁美洲经济结构改革:(1973-2003)》(23)从历史的视角,依托对拉丁美洲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的独特理解,解析了新自由主义改革在拉美兴起、演进的历史和现实动因。沈安的《阿根廷的危机回顾与思考》,(24)是一本关于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历史过程的纪实性专著。作者从一个新闻记者和学者的视角,以大量纪实性文字叙述了这场危机发生前后阿根廷国内外的形势,危机的全过程和危机各个阶段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政府的对策,同时还记述了经济危机期间所发生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介绍了阿根廷以危机为契机、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放弃新自由主义、探索新发展道路的过程。张小冲、张学军主编的《走进拉丁美洲》,(25)收录了拉美问题的专家学者研究中拉关系的60余篇论文。内容分上中下三篇,翔实论述了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拉美宏观经济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拉美金融改革、拉美一体化、拉美经济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相关的译著有《拉丁美洲经济政策的务实性》。(26)
在社会运动研究史方面,董经胜的《玛雅人的后裔》(27)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揭示了恰帕斯农民运动的历史根源,追踪农民运动的进展和墨西哥政府的对策,展示了全球化冲击下土著群体等弱势阶层所面临的挑战。
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李明德、宋霞、高静的《拉丁美洲的科学技术》,(28)该书介绍了拉丁美洲科学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拉美主要国家的科技特点。
从掌握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29)来看,对拉丁美洲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墨西哥、阿根廷以及巴西等拉美大国,方向侧重于近现代的政治和经济研究以及与美国的对外关系方面。
二、当前拉美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虽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拉美史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要看到该学科面临的严峻形势(30)及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年轻的拉美史学科,其建设和发展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被排挤到本来处于弱势地位的世界历史学科的边缘位置,前景堪忧,现状不容乐观。
薄弱环节之一是拉美史教学和科研队伍严重萎缩,科研人员青黄不接。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拉美史研究队伍迅速缩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拉美史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而专门从事拉美史研究的科研人员仅十余人左右。目前仅有两所高校的历史系有资格招收拉美史博士研究生,而其中一所是在2009年刚获得资格。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国家在学科分配和管理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处于边缘地位的拉美史教学和研究不被重视,教师和科研人员逐渐流失,后继人才的培养也处于断链状态。最严重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人不再从事拉美史研究。
此外,拉美史学科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研究空白点比较多,随着科研人员的减少,课题申请的困难等因素,导致国内研究基础仍然很薄弱,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更无法与国际研究水平接轨。
薄弱环节之二是对基础性研究重视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更多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后的拉美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研究,但是对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拉美国家尤其是19世纪初期民族独立后的百年历史,缺少深入的研究,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历史进程等诸多问题,仍然停留于表面的认识。
薄弱环节之三是对当代拉美发展问题中的现实性意义研究力度还不够。(31)
我国与拉美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但拉美国家在寻求发展方面比中国经历的过程和积累的经验要丰富得多。如何借鉴利用其有益的经验,有区别地加以吸收,一定程度上可以尽量避免我们走弯路。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做创新性探索。
三、对“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建议及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外交地位的提高,以及近年来中国和拉美地区经贸合作及外交关系的良好发展,当前拉美史学科所处的局面与我国的外交形势很不相称。目前拉美史学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其次是谋发展。作为弱势学科世界历史中的弱势基础学科,急需得到高度重视,并且需要加大投入和加强建设。对此一些拉美史专家和学者已经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32)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希望国家首先从政策层面上高度重视拉美史研究的重要性,给予拉美史教学和拉美史研究相应的地位,让拉美史学科生存并发展起来。
第二,对拉美史研究的鼓励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鼓励基础性研究,在研究课题申请、经费资助、资料建设、出国访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逐步稳固并扩充科研队伍。
根据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原则,从国外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的角度考虑,未来5年应该将重点放在专题史研究和国别史研究上,因为整个地区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待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的积淀。
可以考虑的重点研究课题:
(1)拉美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包括对印第安人的研究);
(2)19世纪拉丁美洲史研究;
(3)拉美主要大国的国别史研究;
(4)拉美民族主义研究(起源、发展轨迹、特征、影响);
(5)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侧重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
(6)拉美经济史研究(20世纪拉丁美洲农村社会史研究等);
(7)拉丁美洲思想史研究(包含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自由主义、结构主义、依附理论、新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以及外交思想史等);
(8)拉丁美洲政治史研究(包括国际关系史,尤其是中拉关系史的研究);
(9)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
(10)拉丁美洲宗教文化史研究。
注释:
①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罗荣渠:《美洲史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③张家唐:《拉丁美洲简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刘文龙:《大国通史·墨西哥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⑤宋晓平编著:《阿根廷(列国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贺双荣编著:《乌拉圭(列国志)》,2005年版;焦震衡编著:《委内瑞拉(列国志)》,2005年版;曾昭耀编著:《玻利维亚(列国志)》,2005年版;杨建民编著:《巴拉圭(列国志)》,2005年版;吕银春、周俊南编著:《巴西(列国志)》,2005年版;吴德明编著:《圭亚那(列国志)》,2007年版;吴德明编著:《苏里南》,2008年版;白凤森编著:《秘鲁》,2008年版;赵重阳、范蕾编著:《海地多米尼加(列国志)》,2009年版。
⑥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朱莉·阿·查利普著,张森根审校,王宁坤译:《简明拉丁美洲史》(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⑦谢里尔·E.马丁、瓦塞尔曼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⑧博勒斯·福斯托著,刘焕卿译:《巴西简明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约翰·L.雷克特著,郝名玮译:《智利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乔纳森·C.布朗著,左晓园译:《阿根廷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⑨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⑩韩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董经胜:《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1964-1985年军人政权时期的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12)徐世澄主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冯秀文编著:《中墨关系:历史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4)朱鸿博:《冷战后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15)黄志良:《中拉建交纪实》,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16)徐世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7)毛相麟:《古巴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张凡:《当代拉美政治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19)徐世澄:《卡斯特罗评传:从马蒂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王萍:《走向开放的地区主义——拉丁美洲一体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刘文龙、朱鸿博:《西半球的裂变——近代拉美与美国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23)陈平:《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丁美洲经济结构改革(1973-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24)沈安:《阿根廷的危机回顾与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25)张小冲、张学军主编:《走进拉丁美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桑蒂索著,高静等译:《拉丁美洲经济政策的务实性》,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27)董经胜:《玛雅人的后裔》(未名外国史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李明德、宋霞、高静:《拉丁美洲的科学技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29)南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李巨轸:《美洲国家组织》;左晓园:《抗争与妥协:埃切维里亚时期的墨美关系》;韩琦:《跨国公司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张伟:《墨西哥萨利纳斯总统(1988-1994)政治改革研究》;房建国:《美国对阿尔及利亚战争政策研究》;张世轶:《冲突与和解:美国对阿根廷的政策(1943-1955)》;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美国拉丁美洲冷战政策研究(1945-196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美系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刘维广:《拉美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李阳:《从移民、环境问题看冷战后的墨美关系》;杨志敏:《全球化时代的南北经济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的影响》;冯丹:《拉美金融自由化研究》;张勇:《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劳动力流动研究》;郑皓瑜:《拉美国家扶贫政策研究——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谢文泽:《墨西哥农业改革开放研究》;周志伟:《巴西卢拉政府国际战略研究》;黄志龙:《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稳定——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比较研究》;李紫莹:《阿根廷正义主义研究》。复旦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有朱鸿博的《冷战后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等。
(30)“十一五”规划期间,拉美史只有三项课题申请获得资助,分别是:2006年王萍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拉丁美洲大地产制度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韩琦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拉美主要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项目批准号06JJD770017);董经胜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与国家:墨西哥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70001)。
(31)林被甸:《当代视野下的拉美史学新探索——近10年来我国拉美史研究概述》,《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
(32)专题研究可参见曾昭耀:《现代化史观与拉美史研究》;冯秀文:《对我国拉美史研究现状与问题的若干思考》;王晓德:《对国内拉美史研究现状的几点想法》;董经胜:《挑战与对策:谈我国拉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洪国起:《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的走向》,《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郝名玮:《30年研究,30年成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及其前沿动态纪实》;于沛、周荣耀:《中国世界历史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洪国起、韩琦:《发展中拉关系与拉美史学科建设》,《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增刊2。
标签:拉美国家论文; 巴西总统论文; 巴西移民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巴西历史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墨西哥金融危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