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盈余论文,绩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已有文献对于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却并未直接回答盈余的操弄行为会对经营绩效产生什么样的直接影响,而且已有文献多是以一般上市公司为样本,却忽视了对商业银行样本的研究与检验。由于商业银行在经营对象、经营业务以及经营过程中具有与一般上市公司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经营绩效程度均与一般上市公司存在差异性。所以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一方面本文直接讨论盈余管理行为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另一方面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特殊的测度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指标与经营绩效指标,从而更好的发现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间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假说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由于存在ST和退市制度,部分上市公司就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使得公司账目价值呈现盈利的状况。同时,从盈余管理的目的来看,粉饰公司定期报告是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最直接目的。也就是说,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而达到的公司经营绩效水平是虚假的,实际的经营绩效水平必然是低于公司账目经营绩效水平的。另外,公司管理层在盈余管理的同时,需要承担因盈余管理而产生的额外成本。一方面,由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盈余管理,那么就需要承担因为盈余管理而可能产生的抵御外部监管的成本,以及因显示良好经营绩效而可能丧失的外部融资成本及债务契约提前终止成本等;另一方面,由于盈余管理增加了公司的盈利状况,而盈余状况上升的最直接成本是税收成本,管理层在通过盈余管理提升公司盈余的同时,极有可能会造成公司整体税负水平的上升。可以看出,盈余管理虽然从表面上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外在形象,却无形中加大了公司成本,这对于本身经营绩效并非良好的公司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与一般上市公司以应计项目为盈余管理的直接对象不同的是,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对象通常是贷款中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拨备额度。通过盈余管理,商业银行使其自身不良贷款余额降低,从而展现给外部资本市场一个良好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势头。然后通过盈余管理而处理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并未消失,只是从账面上消失了,但是这些不良贷款的实际存在却会制约商业银行的现实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实际并不具备足够的发展空间。虽然通过盈余管理使得商业银行看起来具有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实际经营绩效却远远低于账面价值。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与经营绩效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那么经营绩效则越差。
三、研究设计
1.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BBP):对于商业银行绩效的衡量指标较多,主要包括Tobin's Q指标和EVA指标,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而且商业银行上市历史也较短,较多信息披露并不完全,因此这两个指标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衡量,因此本文参考刘艳妮等(2011)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的商业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在基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及发展能力基础上,提取成长因子、安全因子、盈利因子及流动因子的权重,构建经营绩效的综合指标,具体指标选取及因子权重列为表1。
根据刘燕妮等(2011)的计算,可以分别得到这4个因子的得分值,而且这4个因子可以以86.545%的贡献率解释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因此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加权得分计算,最终为:
2.解释变量。传统的对于一般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不适合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经营对象与一般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定期报告财务报表编制的内容也与一般上市公司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基于避免损失的视角,参考Burgstahler和Dichive(1997)及Degeorge等(1999)的方法,分别构建两个商业银行盈余管理(BEM)指标: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Z指标():首先对各商业银行经年初总资产平滑后的税前净利润值以数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按照0.2%的差距进行分组,然后根据(1)式求得Z值。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T指标():首先同样对各商业银行经年初总资产平滑后的税前净利润值进行排序分组,然后根据(3)式求得T值。
Burgstahler和Dicheive(1997)及Degeorge等(1999)认为,Z值及T值为正且越大时,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越希望避免小的且负的盈余,从而盈余管理的迹象及程度也就越高。
3.控制变量。同时本文加入商业银行资产总额(BSize)、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BDebt)、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BShare)及商业银行上市时间(BAge)的控制变量。
4.实证模型。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构建回归模型:
(5)式中,C为常数项,ε为误差项,使用计量软件为EViews7.0。
5.数据说明。本文以2007-2011年间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数据来源为各上市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报告及锐思金融数据库(www.resset.cn)。
四、实证结果
1.统计性分析。表2列出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状况。从变量BBP看出,不同商业银行间的经营绩效差距较大。从变量、变量这两个变量均值均为正,这说明商业银行整体上存在盈余管理的迹象,但不同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控制变量中,变量BSize均值为28.067,样本内商业银行平均的资产总额在1.55亿元人民币左右;变量BDebt均值为0.940,样本内商业银行的负债总额约占资产总额的九成半左右,资产负债率较高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相关;变量BShare均值为0.291,样本内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约持有本银行接近三成的的股份;变量BAge均值为4.757,中位数为3,说明平均来看商业银行的上市时间约为4年多,而更多的商业银行的上市时间较短。同时,本文进行相关性检验。从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较低,说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弱,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2.实证结果。表3列出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各实证结果的F统计值均可以通过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而且各回归结果的R[2]值均为0.364,可见各回归结果拟合程度较好,被解释变量的实际值与解释变量拟合出的预测值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地分布差异,因此实证结果可信。
而从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变量BBP与变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可以通过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而BBP与变量BEM[,2]间同样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可以通过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可见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间的确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结果来看,若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盈余管理来进行遮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增加经营成本,从而使得实际绩效变低。
而在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中,变量BSize与变量BBP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实际绩效会更高;变量BDebt与变量BBP间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资产负债率越高,那么商业银行的实际绩效会更高;变量BShare与变量BBP间也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股权越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那么商业银行的实际绩效也会更高;变量BAge与变量BBP间同样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商业银行的绩效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稳健性检验。本文稳健性检验主要是替换部分变量后进行的,如以变量Tobin's Q、ROA及EPS替换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绩效综合变量,以及加入商业银行股东的H10变量、商业银行市场账面价值比以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后进行检验。而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来看,检验结果并未出现与实证检验结果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前文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
盈余管理行为看似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加好看,但实际上却威胁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与长期发展势头。本文以2007-2011年间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与经营绩效间存在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与经营绩效间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说相符,即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那么经营绩效则越差。本文的经验证据还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绩效程度会更好,资产负债率越高以及股权越集中的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绩效会更好,而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商业银行的绩效也会得到相应提升。本文经验证据表明,盈余管理行为是有害的,会降低企业经营绩效,然而在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谋求当前利益而进行程度很深的盈余管理行为,这种不但损害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更加损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如何良好的监管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为粉饰公司业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应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外,当前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量较少,那么随着商业银行上市数量的增多,上市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程度加深,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也会加剧,也应是进一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