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曹浈,蒲高波,郑璐,高淑艳

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曹浈,蒲高波,郑璐,高淑艳

曹浈 蒲高波 郑璐 高淑艳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市中医医院CT室 陕西榆林 719100)

【摘要】 目的:探究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采用CT诊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53例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和X线的诊断,研究比较患者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同时和患者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CT诊断的准确率为100%,X线诊断中有44例患者诊断准确,准确率为83.02%,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采用CT诊断,其符合率高,能够清楚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结构以及边缘形态,为疾病治疗提供准确资料。

【关键词】 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病理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052-02

周围型肺癌起自三级支气管以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较为常见的为腺癌,患者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身体症状,一旦身体出现明显症状则说明已经进入晚期。在目前的研究中,吸烟为高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时还有职业与环境接触,电离辐射,肺脏对放射线最为敏感。之前肺部的慢性感染,比如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等,还有遗传因素等,总之造成该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1]。其中周围型小肺癌的肿瘤体积小,而且因为周围影像的重叠等因素,容易造成误诊等情况的出现[2]。经常采用X线和CT检查来对患者进行诊断,CT检查能够清楚观察其肺部病灶的情况,使用HRCT技术有精准参数来使影像分辨率得到提高。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53例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和X线的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53例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和X线的诊断,男性37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为:(50.43±4.36)岁,患者的诊断符合该疾病的诊断标准,经调查研究发现,有39例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咳痰胸痛以及痰中有血丝患的情况,14例患者并没有明显的身体症状,在体检中发现身体患病,所有患者没有身体资料方面的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采用CT扫描诊断,首先进行胸部的CT平扫,其层厚层距为10mm,检查到结节病灶后给予结节薄层的平扫,其层厚层距在2mm,扫描中要确定结节的最大层面,然后以每秒钟3.0ml的速率,将100ml的优维显注射到肘静脉,在注射的第一分钟,第二分钟,第三分钟,第四分钟,第六分钟和第八分钟给予病灶中心的连续扫描,监测结节中心层面3~4个区域的CT值,然后取得平均值为结节的CT值,其CT值的计算包括平扫以及增强后对各时相的CT值和强化值,同时对结节最大的强化值进行计算,就得到结节在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同时选择X线仪器给予胸部正位片的检查,同时进行病理检查,进一步确定。

1.3 观察项目

对患者CT检查和X线检查的结构进行滴鼻研究,同时观察病理检查结果,分析CT诊断和X线诊断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检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在X线的检查结果中了解到,10例患者为长毛刺的改变,11例出现毛玻璃样密度的改变,16例为病灶病原的空泡征情况,14例为细毛刺征的改变,12例出现分叶状孤立型结节。在CT检查中7例为鳞癌,6例为小细胞癌,2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17例为腺癌,在CT检查的影像中观察到,空泡征表现的有24例,血管集束征的有4例,毛刺征表现的有14例,其中短毛刺的有9例,长毛刺表现的有5例,有分叶征的11例,其中3例为浅分叶,8例为深分叶。在病例检查中发现,7例为鳞癌,6例为小细胞癌,2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17例为腺癌。经过对诊断情况的对比和分析发现,CT诊断的准确率为100%,X线诊断中有44例患者诊断准确,准确率为83.02%,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CT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般胸片的微小病灶会采用CT检查,在早期发现患者的疾病,并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促使肺癌患者提高生存率。螺旋CT有快速扫描的功能,可在一次屏气中进行多个层面的扫描,可避免因为呼吸运动而漏掉病灶,螺旋CT可大量采集数据,促使空间分辨率得到明显提

高[3]。对患者进行螺旋CT的平扫能够发现患者结节边缘的分叶征,其中有深分叶和浅分叶两类,这是因为瘤体向肺小叶内扩散,内部的生长速度不同所造成的[4]。在结节内部结构中能够看见空泡征,为病灶中小于5mm的透亮影,一般在病灶的周边或者边缘,在病变过程中气肿和正常肺组织都同时存在,属于结节状病灶中疤痕组织的收缩,导致残留肺组织出现泡性的肺气肿。结节边缘毛刺征,因为癌性浸润,导致肺癌的结节边缘出现毛糙,在CT诊断中病灶边缘为细短的毛刺,一般良性肿块也会有毛刺,但是良性肿块一般为间质纤维增长,毛刺为粗长。血管集束征为结节周围或者附件的血管束集中向病灶,或者和病灶直接相连。血管集束是因为肿瘤体内的纤维化以及肿瘤增殖的破坏导致肺支架结构塌陷皱缩,牵拉周围血管,或者肿瘤穿过血管包围造成的[5]。强化机制是周围型小肺癌血供来源于支气管的动脉,而肿瘤间质中有丰富的血管,分化并不成熟,基底膜并不完整,血管的分布较为紊乱,管壁的通透性较高,可使大分子对比剂渗入到细胞间隙,因为部分微血管的扩张,可是对比剂停留在血管内,因为多种因素,使周围型小肺癌增强,较短时间内达到峰值,之后缓慢回落,时间密度的曲线为抛物线状。周围型小肺癌会侵犯胸膜和纵膈,在纵膈旁肺癌会直接侵犯到邻近胸膜,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道,在确定肺手术能否采用手术治疗时要观察其是否出现淋巴结的转移。若淋巴结小于1.0cm则为正常,直径超过1.5cm则为异常,周围型小肺癌若继续发展就会侵犯到胸壁,因为在CT诊断中没有影像的重叠,会显示出肿瘤组织,而且CT诊断能够在早期发现肺癌是否浸润并破坏了肋骨和椎体,准确性高。周围型小肺癌这一肿瘤的原发病灶体积虽然较小,但也会出现邻近和远处的转移,因此在诊断过程中也要注意该方面的观察。CT诊断的准确率为100%,X线诊断中有44例患者诊断准确,准确率为83.02%,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CT诊断分辨率的提高,使确诊率也得到较好提高,比常规的X线诊断更能够准确的发现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程度,在早期给予患者较好的治疗,可以及时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因治疗延误造成的病情加重等情况。

综上所述,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采用CT诊断,其符合率高,能够清楚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结构以及边缘形态,为疾病治疗提供准确资料。

【参考文献】

[1]邱云国,叶健.CT诊断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390-1391.

[2]苏全志.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04:46-47.

[3]温建逸,苏永光,韦志武.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3:28-30.

[4]郑耀麒.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5:89-90.

[5]冯盛春.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养生,2013,24:54-55.

论文作者:曹浈,蒲高波,郑璐,高淑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曹浈,蒲高波,郑璐,高淑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