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苍梧县岭脚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所,543105)
摘要: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在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与阻力,因此必须建设好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美丽乡村。在本文主旨在于探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文中主要讲了我国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路径
前言:
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一体化开始加快建设的进程。但是现阶段,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人口要远远多于城市人口。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乡村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存空间,在今后仍然会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居住在农村,农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进程,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必须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成为农村发展的助推器。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陈旧缺失,缺少资金投入
近些年,国家比较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了大笔资金,但是对于广大的农村空间来说,仍然略显不足。一些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建筑也无法得到拆除,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例如位于广西中部的某县,曾经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猪牛随意圈养,道路上污水横流,下雨无法出行;烟囱林立,昼夜喷吐着黑烟;排水设施陈旧,没有专门对方啦几的垃圾场,臭水沟和垃圾山气味难以入鼻等,脏乱差的环境迫使大多数年轻人离开这里,外出打工。
(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有很多部门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管理引导,但是由于各项政策意见难以统一,无法形成合力,这就导致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收效甚微[1]。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管理领域严重存在交叉重叠,这种监管比较分散,而且效率低下,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想要建设好农村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也要重视。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存有缺失和不完善的情况,一些地方存在法律盲区。
(三)生产模式落后,发展方式有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大多是小农生产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经济的落后,从而导致了生产方式的落后。传统的生产方式费时费力,同时无法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较低的机械水平无法振兴当地的经济。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农药、塑料薄膜等容易造成浪费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经济。例如广西富川县某镇的某个村,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落后,增收困难,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是有名的贫困村。落后的生产模式造成了贫困,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村民生态环保观念淡薄,意识不强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缓慢,其根源在于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观念比较淡薄,意识不强。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文化素质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生态文明的认识上不够深刻,缺乏环保的观念。这样就导致了一些村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深远的去考虑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相关部门的规定成为了一纸空文,村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较差[2]。除此之外,一些基层领导也存在生态环保意识差的情况,这些基层领导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反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
资金问题一直都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原因。资金问题关系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对此,政府财政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第一,建设基础设施,建立垃圾站,并运用科学技术对垃圾进行处理;建立完善的排水设施,处理好污水、废水。第二,改造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整修街道,拆除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近年来,加大了资金投入,强化基础实施建设,对污染情况进行大力改造。经过长时间努力,完成了多条街道“白改黑”工程、建成多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炸毁污染烟囱29座等项目工程,取得的显著的成绩,并且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二)加强法治建设,保障执法力度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政府应对农村的生态明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是基层干部以及村民加深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第二,各监管部门应做好协调沟通,共同建立一个监管体系,形成合力,共同监管;第三,要补全法律条文,完善法律,杜绝法律盲区;第四,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只有从法律层面解决问题,使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变得有法可依,才能够实现美丽乡村。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生态经济
农村的发展要长远考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了经济效益盲目发展是不可取的。在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在发展当地经济时,就要做到因地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3]。村镇党委、政府转变思想,努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变了村子过去贫困的面貌。通过整合土地,将土地分为水产品综合养殖区、水果种植区、精细蔬菜种植区三大区域,科学布局,合理分配资源。除此之外,乡村还施行绿化工程,在村子种植树木、铺设草皮,保护村子的生态环境。在2012年,某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卫生示范村”。
(四)提高村民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村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比较低,这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点。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促进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使村民改变固有的思想,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4]。为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大宣传环保的力度,定期下乡下村举办相关讲座,使村民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加深村民的环保意识;基层干部要率先完成思想转变,起到带头的作用;村民应深刻思考,摒弃陈旧思想,积极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
结论: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高度关注,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机关、学术界、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平,谷光路,张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8,17(09):52-55.
[2]高江涛,朱坤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5):263-264.
[3]杨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13):1+3.
[4]黎兆萍.广西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03):106-109.
论文作者:李木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生态论文; 农村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乡村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村民论文; 我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