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_渔业论文

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渔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中国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海洋国家,海洋经济自古就是中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80年代为17%,90年代为22.4%,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一倍以上。1995年海洋产值为2400多亿元,1996年达到2900亿元,1997年又增至3700亿元。这充分显示,海洋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将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海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进程中,海洋渔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众所周知,渔业从来是海洋经济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更是一马当先地牵引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以1995年为例,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为2463.9亿元,海洋渔业就占了其中的47.77%,达1176.9亿元,专家们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值将达到4823.9亿元,渔业仍将是排头兵,达到2127.8亿元,占其中的44.1%。21世纪是海洋世纪。要实现下世纪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确保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前提和关键。本文试对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些分析,并对渔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我们的几点建议。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地区之一,而海洋渔业又是最沐浴党的改革开放春风的海洋产业之一。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渔业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蓬勃生机。

1、渔业产量、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渔业经济发展势头常盛不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海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见表一)。增长速度如此之快、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不仅在中国海洋渔业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海洋渔业史上也极为罕见。渔业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渔业产值直线上升,以1991-1995年为例,各年海洋水产产值依次分别为311.9亿元、441.8亿元、601.9亿元、913亿元、1176.5亿元(数据引自陈玉莲《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经济日报》1997年5月25日),增幅率分别为41.64%、36.23%、51.74%、28.86%,五年间年均增长幅度为39.61%,大大超过整个海洋产值年均22.24%的增长速度。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海洋渔业的这种增幅也可说是最快之一。

2、从偏重近海捕捞转变到合理利用近海资源,积极推向外海和远洋,合理调整作业结构,使海洋捕捞持续、快速增长

1980年海洋捕捞产量为281万吨,到1997年便剧增至1385万吨,18年间翻了近5番(见表2)。海洋捕捞取得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捕捞作业结构不断调整,从单一作业转向一船多具、兼业轮作,并向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和多种经营发展。作业渔场由过去主要集中在沿岸渔场和近海渔场,转向努力开发外海新渔场、新资源,积极拓展远洋渔场,尤其称道的是远洋捕捞的突破性进展。自1985年3月10日由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组建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港起航,向西非渔场进发,揭开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新篇章开始,短短的十余年间,远洋捕捞取得了突破性地、长足地发展。1994年远洋渔业产量已达68.83万吨,而1995年则更比上年增加16.85万吨,达85.68万吨,增长24.5%。1996年投入远洋渔船1381艘,比上年增加70艘;外派人员21190人,其中船员19392人;渔获量92.7万吨,比上年增加7万吨,增长8.1%;运回国内鱼货37.3万吨,比上年增加1.62万吨,缓解了国内市场海水产品的不足;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北太平洋鱿鱼钓生产、南沙渔业资源开发及东海灯光围中上层鱼的开发探捕,也都取得了新进展(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1997》“第一产业渔业”)。

3、海水养殖成绩喜人,有效驱动着中国海洋渔业由传统的“采捕型”向现代的“生产型”转变

虽然说海水养殖在中国不是一门新兴产业,在宋代它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到明清时代已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在当时,限于科技水平,养殖的品种和养殖区域都极为有限,并没有广泛地发展起来,因而在当时整个海洋渔业经济中还是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参见欧阳宗书《明清海洋渔业的历史地位》,《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中国海水养殖业真正在全国沿海各地多品种大规模地兴起,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1980-1997年18年间全国海水总产量翻了近7番,应该说,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而相比海水养殖来说,这种速度就是小巫见大巫了。1980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才45万吨,而1997年就猛增至791万吨,18年间翻了13番,真可谓翻天覆地(见表3)。

截止1997年,全国的海水养殖面积已达71.6万公顷,浅海滩涂养殖面积55.6万公顷。现在,占海洋渔业总产量31.3%的海水养殖在中国海洋渔业的板块体系中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试验田,而是一支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海水养殖的突飞猛进,有力地驱动了中国海洋渔业由“采捕型”的传统渔业向“生产型”的现代渔业转型,增强了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4、由内向封闭式转向开放型渔业经济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海洋渔业经济已由内向封闭式向对外开放型转变。这不仅表现在横向联合蓬勃兴起,各地实行“开门办基地”,打破部门所有制和区域界限,促进社会经济技术更灵活、更广泛、更有力地推动渔业基地建设上,也表现在从单纯依靠国家,转变为渔业自身积累、利用侨资外资上,更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国门发展远洋渔业在国外办独资合资渔业企业和进行渔业双边合作。从1983年在斯里兰卡建立第一个中外合营渔业公司起,我国就一直未停止在此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步伐,迄今,已在国外建立了30多个独资、合资渔业企业。在渔业双边合作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搞得红红火火。例如,1984年8月28日,我国同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签订了渔业合作协定,1985年7月中美签署了渔业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我国获得了阿拉斯加海域捕鱼的配额。现在,我国已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70多个远洋渔业项目(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1997》)。

5、海产品有效供给大幅增加,吃“海味”难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自古以来,“海味”同山珍一样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海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海产品供给总量大幅增加,供求矛盾也得到明显缓解。海产品市场兴旺繁荣,花色品种增多,鲜活程度提高,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1980年人均海产品占有量仅3.2公斤,到1997年已增加到17.6公斤。现在可以说,吃海味难的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过去一直被普通百姓视为奢侈品的海鲜已悄然登上了他们的餐桌。这充分表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6、海洋渔业由生产型向管理型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管理型方向发展,海洋渔政管理愈来愈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党和国家对渔政管理极为重视,中央有专门的渔政管理机构,沿海各省市及其所辖地、县也有相应的渔政管理机关。专门的《渔业法》也于1986年正式出台,1996年各省市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了《渔业法》执法检查,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了“《渔业法》宣传月”活动,更有力地促进了《渔业法》的执法力度,1995年,我国又开始实行“伏季休渔”科学的管理制度,成效斐然。可以认为,我国海洋渔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渔业管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在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渔业生产的科技进程、海产品的保鲜加工及渔业的配套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也都有重大发展和长足进步。这里便不一一叙说了。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要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目前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有的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

1、海洋捕捞业形势严峻

20年来,海洋捕捞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的,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是极为严重的:沿海各省市海洋捕捞盲目增长;海洋捕捞作业结构与海洋渔业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海洋捕捞作业结构与海洋渔业资源状况不相适应;沿岸和沿海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特别是底层鱼类资源严重利用过度,传统的鱼种及往日热闹喧哗的渔场已形成不了渔讯,细密的网具里的鱼已越来越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在一些沿岸产卵场和受到严重污染的水域再也看不到任何鱼类繁殖和踪影了。这种严重状况使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形势极为严峻,使整个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未充分发掘出来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面积473多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超出我国陆地可耕地面积的6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据科学研究,我国有海洋鱼类2000多种,海洋虾类300多种,海洋蟹类800多种,海洋贝类约3000种,底栖海藻类约1000种。因此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然而,时至今日,其潜力尚未充分地发掘出来。例如海水养殖,虽然说较之以前有长足进步,但就其现有的实际发展规模而言,只能视作是初级阶段。这是因为,全国有海水可养殖面积260.01万公顷,目前已利用的只有71.5万公顷,仅占27.5%,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目前利用的仅55.6公顷,不及23%,而0-20米海域的水产养殖利用率不足1%,可见发展海水养殖业大有潜力。又比如说,虽然我近海渔业资源中的传统经济鱼类衰退严重,但是,中、深海的一些渔业资源,特别是中上层鱼类资源还没有利用或利用得不充分,一些外海渔场也未得到开发,所以,海洋捕捞业也是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3、与世界发达的渔业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尚有不小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我国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渔业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就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在一些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塞内加尔等,渔业都占国民总产值5%以上,而我国只占1%左右。又如,虽说我国目前海洋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还不到18公斤,离世界平均水平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同日本(人均65.04公斤)泰国(人均56.36公斤)等渔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是悬殊。再就海水养殖而言,我国0-20米海域的水产养殖利用率只占1%,而日本已达到17%。此外,在渔业科技、远洋渔业、渔业的国际合作等方面,我国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同样不小,等等。因此,在21世纪海洋世纪中,我国海洋渔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对策建议

有鉴于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今后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扩大海水养殖,发展远洋渔业

关于今后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作过明确的指示,即扩大“近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这是既立足于中国国情,更着眼于21世纪海洋世纪的科学决策。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指出:“水产养殖已成为世界上增加鱼类来源的最迅速的方式”。国外把海水养殖业称为是一场“蓝色革命”。专家们预言:“水产养殖业将成为世界未来十大热门行业之一”“渔业的未来是养殖业”。因此,海水养殖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0海里专属区经济时代,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把“采捕型”渔业变为“生产型”渔业,使渔业的发展建立在人工控制资源生产的基础上,开发以增殖资源为特征的“栽培渔业”、“管理渔业”和增养殖业作为渔业发展的最佳战略。我国一则是近海捕捞过度,亟需开发增殖资源,二则是近海水产养殖本身还不够发达县潜力巨大,所以更需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在中国海洋捕捞过度盲目增长与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海洋捕捞业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要实现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公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发展远洋渔业就显得意义非常重要了。公海中生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可捕捞量为:中层鱼约1亿吨,头足类约1亿吨,金枪鱼类约250万吨,深海鱼类约1600万吨,南极鳞虾约15亿吨,而目前公海的渔获量还不足1000万吨。因此,远洋渔业前景十分可观,同样是我国未来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走科技兴渔之路

在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转化过程日益加速,它们之间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增强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真理,在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得愈加突出和鲜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以及航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在渔业上的应用逐步扩大,对渔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世界各国对科学技术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极为重视。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于“科技兴渔”是十分重视的,渔业科技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诸如,在高科技的推广应用方面,在以更新船型、优化推进方式、配套助渔导航设备、改进保鲜设施、革新网具等为主要内容的渔船、渔具技术改造方面,在水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渔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勿庸讳言,同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渔业的科技力量还是较弱的、科技成份含量还是不太高的。比如说,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数字和卫星通讯技术、软件技术应用于渔业方面,我国同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例如为进行渔情、渔场测报,美国专门设有艾萨(ASSA)、诺阿(NOAA)、雨云(NINBUS)、天空实验室(SKYCAB)、陆地卫星(LANDSAT)、海洋卫星(SEAST-1)等渔业卫星,前苏联有“流星”渔业卫星,日本有“向日葵”和“雨云号”等渔业卫星。又如,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均有全自动化控制的养殖场。再比如说,在生物技术、海洋渔业的建设方面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等等。要实现中国海洋渔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要实现中国海洋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迈进,要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在21世纪的海洋世纪中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渔业科技,加大渔业科技进入,加快渔业科技人才培养,走“科技兴渔”之路。

3、加大海洋渔业技术经济开放的力度,广泛开展渔业技术经济合作

广泛开展渔业技术经济合作是世界渔业发展大势所趋,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200海里海洋新体制的实施,使远洋渔业发达的国家失去不少传统渔场,对其渔业带来严重影响,为解决作业渔场问题,迫切希望与有关国家进行渔业合作,以便得到捕捞权利。二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设备,因而尚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希望与别国合作。目前,国际间渔业技术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以签订渔业协定,进行技术经济合作,建立联合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渔业经济合作正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渔业战线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双边渔业合作、国际渔业会议活动、中外渔业企业等迅速扩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洋渔业向国际化、现代化迈进。然而,比起发达国家来,我国在这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以渔业为例,非洲东道国拥有的渔业合资企业约占世界渔业合资企业的三分之一,日本是该洲最主要的合资企业外国合作者,其次是法国、西班牙、前苏联、葡萄牙。在亚洲,至少有一半合资企业是日本投资的。在大洋洲,日本同样拥有一半以上的渔业合资企业,其它均是远洋渔业国家。在拉丁美洲,是美国、日本和西班牙的天下,美国在拉丁美洲至少有5000个以上的公司,主要投资于虾类加工,甲壳类、金枪鱼捕捞与加工以及鱼粉生产等。在这方面,我国基本上属于东道国地位,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独资与合资渔业企业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只能视作是刚刚起步。因此,要在海洋渔业经济上赶超世界水平,加快我国渔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行广泛的渔业技术经济合作。

4、加强渔业管理的力度

渔业由传统的开发型转向管理型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确立200海里海洋新体制后,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70年代以前的自由海洋时代的那种捕捞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各自发展渔船,提高捕捞技术,酷渔滥捕的历史事实证明,未加管理的渔业,一般发展过程是:未开发阶段-增长阶段-充分开发阶段-过度开发阶段-最终崩溃阶段。为此,各沿海国家纷纷成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措施,强化渔业资源管理,使世界渔业发生了历史性地转折。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做得比较成功,但在我国,迟至今日,仍做得不尽人意。虽然我国也成立了渔政管理机构,也制定了不少渔业管理措施,但总的说来还是管理缺乏力度,还颇类似自由海洋时代。一方面,在不断增大的劳力、机械动力和资本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海洋捕捞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沿岸和近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和无情事实又告诉我们,我国的海洋捕捞能力已接近海洋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极限,愈来愈多的种群的捕捞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了可以持续的最高产量。因此,我国的海洋捕捞已到了非严控不可的地步,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用措施得力的法规来调整、管理渔业资源,使其逐步恢复原有的再生能力。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四月底,农业部传出消息:我国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在“九五”期间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严格控制,严格限制捕捞渔船的增长数量。应该讲,这两条“严格”措施的出台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对于渔业管理,必须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开发渔业资源,从而推动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5、坚持扩大实施和完善伏季休渔制度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实践证明,此项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它对防止酷渔滥捕、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伏季休渔还可以促进渔业作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因此,21世纪我们仍应进一步对东海、黄海、渤海乃至南海的主要渔场实行并完善伏季休渔制度。

6、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海洋污染也日趋严重。科学勘测表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污染严重,沿海区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继续扩大,石油污染已向南部海区转移,营养盐类和有机污染呈上升趋势,海洋自然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重大污染事件有所增加,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仅以渤海为例,在环渤海区域内,多年来没有统一的治理指挥机构,目前渤海正变成一个大垃圾场。据统计,1995年进入海区的污染物总量已达到70万吨,海水污染超过标准的面积已由1990年的1.9万平方公里,急增至1995年的4.3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56%,目前渤海已有10%的海域变成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海,并引起赤潮频生,海产量锐减,严重地影响了海洋渔业的生产。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已给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已成为发展海洋渔业的当务之急。

标签:;  ;  ;  ;  ;  ;  ;  

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_渔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