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与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渠道_银行论文

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与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渠道_银行论文

贸易融资业务对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消解及中小企业融资解决通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对称论文,融资论文,通道论文,业务论文,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号:F1,G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46(2007)11-0019-10

授信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是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问题,授信风险的根源在于融资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其主要原因也在于银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及由此导致的信任缺乏及其授信的困难,而贸易融资业务正是现代商业银行围绕融资主体间信息的非对称问题,在传统信用风险控制与管理文化上的演化与进步,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融资通道。

一、贸易融资及其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追溯

1、贸易融资的文件解读。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定义,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对于这种融资,借款人除以商品销售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外,没有其它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其它实质资产,因此其本身没有独立的还款能力。这种融资的结构化特性旨在弥补借款人较低的信用等级。融资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等级。①透过《巴塞尔协议》,我们可以认为商品贸易就是企业在价值链、供应链上的商品及其信息交换。这里所说的贸易包括除了服务性企业以外所有企业的基本经营环节,这一环节既是商贸型企业的主营业务,又是生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流转环节,也是实现终端消费的必然途径。因此,贸易融资不仅包括对贸易流通企业的资金融通,当然也包括对生产型企业贸易活动以及消费信贷环节的资金融通。

在实务中,国内金融界进一步将贸易融资解读为自偿性贸易融资,并将其定义为根据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资信实力,以单笔或额度授信的方式,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融资操作,以企业销售收入或贸易所衍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的结构性短期融资。在实践中,商业银行把授信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价值链、供应链以及由此衍生的信誉链背景真实条件下的商品及信息交换进行考察,并主要依据授信项下特定贸易融资自我清偿的特征以及受信主体组织交易的能力确定授信额度及授信方式。

2、贸易融资的特点。贸易融资依托于真实的商品或服务贸易,强调贸易的连续性和交易程序的完整性,强调整条供应链的健康及交易对手的规模、资信和实力,突出自偿性特点,银行融资授信金额、期限与真实交易相匹配,采取灵活的授信额度使用控制,这就决定了贸易融资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供应链融资的特点。供应链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传递到终端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供应链是一个价值的增值链,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的整体。单个供应链中往往存在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和围绕在它周围的上下游企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处于供应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地位,大型高端企业处于核心地位,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开展中将其定义为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还有大量供应、经销的中小企业。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实践中把沿供应链展开的贸易融资业务,形象地表述为“1+N”模式:“1”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n”是指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上下游企业。“1+n”不但是对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高度概括,也是一种营销创意,是为了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而进行的提炼和包装。“1+n”形象地突出了该业务模式的特点,即抓住供应链核心企业这个“1”,以“1”来带动整个供应链中的“n”,形成沿行业供应链的客户开发策略。

二是操作的封闭性及自偿性特点。封闭性运作就是将银行授信资金通过产品组合,由银行按贸易链条的正常资金流向支付给上游核心企业,并直接从交易对手处控制交易商品或单据,构造封闭的授信环境,保证销售回款直接用于归还授信。在贸易融资的授信实践中,把贸易环节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融资额度的核定根据贸易循环的资金需求及企业自有资金比例确定,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相匹配,授信资金专款专用。

三是担保方式的突破性。传统授信业务的担保方式以有实力的第三方或不动产担保为主,但在供应链中,除了大型核心企业以外,还存在大量中小型贸易企业,它们自身满足不了传统担保方式的要求。而贸易融资改造了传统担保方式,即将企业拥有未来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剥离开来,并以该特定资产为抵(质)押物进行融资,从而突破了中小型企业在担保方式上的融资瓶颈。

四是产品个性化设计的特点。贸易融资业务强调沿着价值链、供应链,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因“企”制宜、量身定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特点。作为一种个性化设计,贸易融资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以系列产品为支撑的授信服务,是一类个性化的产品组合,银行在营销上以提供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为手段,其创新性的设计和产品组合,可以适应供应链上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3、信息不对称是银企关系的常态。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那种认为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备的,不考虑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显然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事实上许多经济运动建立的前提条件正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为了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对信息问题上的不足,逐渐形成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即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来研究经济主体的行为。其实,信息经济学的价值不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而在于说明了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租金,就如同地租和资金的利息一样,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实际上信息租金是每一个交易环节相互联系的纽带。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

在授信活动中,银行与企业可以看成是一对博弈体,双方之间围绕信息的对称问题进行无休止的博弈。银行与企业之间永恒地存在着信息的非对称性,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围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问题对传统信用文化进行了改造,它将整个授信活动置于企业的价值链、供应链及其衍生的信誉链之上,通过一种结构性的融资安排,不断地剥离、迁徙非对称信息;通过专业化的操作平台,不断地消解非对称信息;通过约束条件的设定,不断降低非对称信息出现的几率。贸易融资的着力点,就是对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消解,其过程就是银行不断地发现、甄别、矫正银企间非对称信息从而防范、控制信用风险,不断地使信息租金减少并趋向于零,以保障经营风险最小化的过程。

二、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的根源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哈耶克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知识,即被组织起来的知识,由专家所掌握,在理论和书籍中可以得到;一类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为处于当时和当地的人所拥有。②在此,哈耶克所讲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信息,所以单就经济信息来讲,也可以把它们这样分作两类,不同种类的信息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经济理论作为信息是经济现象中规律性的总结,是一种普遍的趋势或状态,多用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是由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在授信活动中,银行与企业之间非对称信息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银、企之间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在授信活动中,银行与企业两个主体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二者在(t-1)期预测t期将会出现的各种变量,是根据已知或既定的各种信息,包括政策性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及其他有关变量中的全部或部分参数计算出来。由于银行与企业的目标函数中影响因素(或变量)是不完全一致的,例如管理层在政策制定中的信息优势,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息优势,银行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心理预期优势等,这些不一致性直接导致融资过程中,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2、银行的有限理性。人的知识有限,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人的理性不可能是完全的,只能是“有限理性”。③实际上,阿罗、布坎南等许多学者都认同这一点。作为经济人,银行也存在着有限理性问题。在授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受信方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价格波动状况及产品的未来销售状况。这也导致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信息在传递中形成银、企之间的知识差。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信息在产生、传递(或交易)、接受过程中会产生差异,在授信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企之间对信息的捕捉、判断、甄别能力的差异。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首先具有稀缺性,银行与企业获得信息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银行与企业在经营状况及所处环境方面的差异使某一方先获得信息,另一方则处于被动地位,在信息获得时间上滞后,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另外,银行与企业二者本身固有的知识及判断能力不同,使得它们对信息判别的灵敏度存在差异,其中一方对信息比较敏感,另一方则比较迟钝,这种判断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二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噪音的影响产生的变形,例如某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信息炒作,人为夸大或缩小信息,使银、企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三是信息源问题,例如虚假、无效信息的干扰等,也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由虚假信息引发的道德风险是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的极端表现形式。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已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不争事实,其原因既有银行方面的,也有企业方面的,核心仍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银行方面来讲,除了因贷款的规模经济问题以及银行传统的授信体制、程序不适合中、小企业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意愿低,从防范信息非对称的角度讲,一是减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大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可能更为严重,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银行面临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回避向中、小企业融资。二是规避银行自身的有限理性。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处于相对的不稳定状态,这种易变使得银行几乎不可能对企业的相关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对其给予充分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所有者倾向于封闭所有公司运作方面的信息,用来评估公司生存几率的必要信息也很少对公司员工公开,除非有法律规定要求对内部公开传播信息。

从企业方面讲,中、小企业除了因自有资金普遍不足,隐性负债严重,偿债能力弱等信用弱势以及规模普遍偏小、底子薄,难以取得有效担保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小企业发布非对称信息的习惯冲动阻碍了企业从银行获得授信的可能。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布非对称信息的可能。因为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为达到较高的透明度所需支付的信息披露、社会公证费用差别不大,中、小企业需要的外部融资规模比大企业小许多,单位外部融资所需支付的信息披露费用却相对较大。为降低信息披露成本,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数字失真,有的建立多套财务账册,金融机构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往往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有的中小企业在贷款时串通中介机构高估企业资产,编造虚假财务数据,有的不能正确使用支付工具,大量使用现金交易,银行无法从其支付记录中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三、贸易融资新型信贷文化对银企间非对称信息的消解

从对信息非对称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分析不难看出,如何消解银行与企业间的非对称信息,进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正是贸易融资对传统信用文化演化与变迁的逻辑起点。按照杨小凯的分析,分工演进使整个社会的有用知识(信息)得到增加,但同时却使单个个人独立于社会生存的能力下降。④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单个企业,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单个企业只有通过与其他企业分工协作来谋求共生。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同时,由于分工细化导致企业间联系加强使价值链上升到供应链的层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本质上是一种信誉链。信誉链就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这就要求进入信誉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信誉水平。在信誉链的基础上,以同一分工合作体系中的共同项目或价值链为单位来进行筹资,这就是厂商之间“融资链”的形成。可以这样界定,“融资链”就是以信誉链为基础的企业筹资模式。价值链—供应链—信誉链—融资链,它的本质是信息链,这就是贸易融资产生的因果逻辑。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企业的信息流来自企业运作的各个流程,每个环节均有信息流的产生和传送。银行通过在“价值链”、“供应链”、“信誉链”的广阔背景下对信息进行搜集,透过企业的贸易背景、经营动态、财务状况、交易记录等相互补充、验证,以防止信息的遗漏、扭曲、乃至虚假,以此实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风险。其实,贸易融资的信贷文化,就是一条银行对银、企之间非对称信息进行剥离、稀释、降低、迁徙、堵截的信用风险管理控制文化。

1、扩张信息甄别、选撷时空,降低非对称信息出现的几率。信用评级是银行信用文化的核心,信用评级直接决定对企业是否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贸易融资将受信主体置放于“供应链”、“信誉链”的整体环境下进行考察。以深圳发展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企业信用评级为例,存货、预付及应收三类贸易融资业务,每类评级指标体系都包括政治与法律环境评价、资产特征评价、受信人资质评价、销售渠道(或交易对手资信)评价、担保安排等五大风险评级因素。在每一风险评级因素项下又根据具体风险考察侧重点的不同而分设若干评级指标,构成一套完整的评级指标体系。与传统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比较,贸易融资与传统信用文化在信息甄别与选撷上,有着不同的考察视角:传统授信的考察重点为行业、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现金流以及担保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长期还款判断标准,企业还款来源是利润、现金流、新的外部融资或转贷;而贸易融资的考察重点为履约记录、贸易背景、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贷后管理的具体方式。这使得银行对受信主体在信息考察上,扩大了时空范围:一是扩大了信息的释放半径,由传统的受信主体与银行之间单一的信息传递改变为“供应链”、“信誉链”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释放半径扩大,信用半径也扩大了;二是延伸了博弈的对象与时间,由传统的受信企业与银行之间双向一次性博弈改变为受信企业与“供应链”、“信誉链”多重、多次博弈。受信主体对银行释放非对称信息的难度增大,因此,贸易融资通过独特的企业信用评级条件约束了非对称信息出现的几率。

2、降低受信主体信息在授信中的考察权重,稀释银企之间的信息差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受信主体主观造成的信息差主要是扭曲信息和虚假信息,是道德风险的根源。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受信主体的信用是考察的重点,因此,其所释放的信息在授信考察中占绝大部分比重,授信质量的高低、信贷资产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信主体所释放信息的真实程度。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银行对受信企业的考察重点不再局限于主体本身,受信主体所释放的信息在授信考察中占的比重较低,即使主体释放了非对称信息,对银行信贷决策的负面影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在贸易融资所设定的供应链、信誉链融资环境下,企业道德风险产生的干扰得到了极大的稀释和降低。

3、增大受信主体释放非对称信息的成本,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在信誉博弈的纳什均衡中,违约成本最优解的根本原因是机会主义能产生收益。企业选择“坏项目”的道德风险是因为银行无法分析单独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企业选择骗贷策略的道德风险是因为银行无法准确分析单个企业骗贷的机会成本。不降低利益的回报,就难以消除机会主义诱因。贸易融资将风险考察范围延伸到受信主体的上下游供应链、信誉链中,受信主体释放非对称信息要受相关行业伙伴和行业潜规划的制约。为了获得于己有利的发展外部环境,财务制度尚不健全的企业可能会通过披露虚假信息等不正当手段骗取银行授信,但却构成了对供应链上其它企业信誉度的破坏。恶意发布非对称信息的企业将会付出在特定信誉链中难以为继的代价,客观上构成了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高额成本。从另一方面讲,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信誉,就必须在价值链上和供应链上与其它企业诚实合作,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不守信用的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基础,因此建立在“供应链”、“信誉链”基础上的贸易融资链,能有效地引导企业出于对长期信誉的考虑而自觉地提高自身所释放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从主观上积极地减少信息的非对称。

4、通过“融资链”,有效率地揭示非对称信息,提高银行融资效率。贸易融资所依托的基础是“融资链”,它其实是以大、中、小企业信息共享的信誉链为基础的一种“中间性体制”。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度量,具有经济价值,从信息角度看信息的不完备或不对称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将授信依托以信誉链为基础的“融资链”来集中处理,可以产生生产和分配其信息的规模经济效应。“融资链”作为连接企业和银行的中间组织,不仅在收集和披露信息方面享有优势,还能以信誉和有约束力的合同为基础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过去,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通常难以观察到中小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中小企业资金运作的流程、风险及行业前景。银行若要对中小企业的这些隐蔽信息进行调查和掌握,是需要投入较高成本的。而建立“融资链”以后,银行就可以依托“融资链”的信誉而不再片面依赖对单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考量,“融资链”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约关系起到为中小企业担保财务信息质量的作用。⑤

5、设计结构性融资安排,迁徙非对称信息,转移监督成本。贸易融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立足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对于主要依赖于核心企业制造能力(生产型企业)或销售能力(经销企业)而存在的供应链、信誉链,银行遵循“1+N”的营销理念开展授信业务,将大、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捆绑。银行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存在差异,由于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披露条件的限制,后者往往大于前者。对银行而言,中小企业释放非对称信息的几率要高于大企业。而贸易融资将企业的授信置放在供应链、信誉链的整体环境下,将释放信息的对象由中小企业延展到大企业。核心企业为了整个融资链上的信誉,将担负起监督中小企业信息质量的责任,对于处于“融资链”上游的大企业如果在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过程中失职或弄虚作假,就会失去了它长久以来建立的商誉,从而会对自身信用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相反,则会产生信誉链的良性循环效应,即扩大企业信誉的积极社会效应。以预付类的贸易融资为例,银行将中、小贸易商的信誉通过三方协议与大企业信誉进行捆绑,迁徙了中小企业释放非对称信息,将中小企业信息释放的监督成本部分转移给了大企业。

四、贸易融资从业务操作上对非对称信息的防范

在对企业开展贸易融资时,因信息的不对称性、融资方案设计不完备或方案细节得不到有效执行,往往可能带来操作风险。此类风险控制体现为四个层次:物权控制、物流监控、资金流控制和资金流监控,其实质是关注物流和资金流反映出来的信息差。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贸易融资业务强调从三个平台着手,多层面展开对“价值链”、“供应链”、“信誉链”上银企之间非对称信息的层层防范。

第一层平台,行业研究。从宏观上隔离非对称信息。社会经济活动中可以适用贸易融资的行业、产品很多,对银行来说都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行业研究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对各行业在“价值链”、“贸易链”、“信誉链”上可能造成的非对称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真实性不能获取或者很难获取的授信行业及授信对象进行排除,这是对非对称信息的第一道防范。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实务中,行业研究平台主要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行业特征、商品目录、客户标准、合作监管方标准等研究认定工作。重点在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行业系统研究,例如贸易融资项下相关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政策导向以及行业、产品的长短期变化趋势等。行业研究主要是解决银行的有限理性以及与受信企业不同的目标预期所造成的信息非对称问题。

第二层平台,流程设计。从微观上剥离非对称性信息。在确定了可以开展贸易融资的行业和品种后,在微观上还存在着“价值链”、“供应链”、“信誉链”上因信息的扭曲和干扰而使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业务背景是否真实,交易对手是否稳定,资金安排的合理性等。贸易融资通过流程设计在微观上对非对称信息从三个方面进行剥离:一是在设计授信方案时,银行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可操作性,灵活设计产品及产品组合,保证银行与企业合作方案的适应性,剥离干扰信息,确保银行授信在银企信息大致对称的前提下展开;二是保证企业融资的真实贸易背景,剔除了企业虚假融资的可能;三是将企业融资相关信息的传递方式、传递渠道予以确定化。流程设计主要是增进了银企之间信息对称的稳定预期,剥离、规避了在操作中不能有效跟踪及控制信息流的风险。

第三层平台,业务操作。从具体环节上堵截非对称性信息。贸易融资经过行业研究对非对称信息的隔离、流程设计对非对称信息的剥离之后,具体业务操作环节又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控制的角度,在合法性、合规性上准确堵截各种非对称信息。目前,国内开展贸易融资业务较为先进的银行在业务操作上,主要从授信审查、出帐审查、价格管理、核货巡库、到货赎货、回款管理等环节,对信息的非对称性进行层层堵截。授信审查主要是对授信主体在“价值链”、“供应链”、“信誉链”所反映出的信息进行即时评价,对其中的不良记录或操作风险进行信息提示,查证业务需求与行业政策或商务规则的信息对称性以及贸易背景信息的真实性。出账审查主要从法律角度审查业务信息的对称性,识别法律风险,确保质押或债权转让的合法合规;查实额度、保证金比例、质押率,防止超额度授信和违规授信,确保质物价值充足;核对资料完整性和有效性,核实审批意见中的限制性条款。价格管理主要是防止价格信息上的非对称,以逐日盯市来及时掌握和发布货押商品价格的信息,确保价格监控体系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与核货巡库环节沟通价格信息,识别和预防市场风险;跟踪质物市场价格波动,查实质物价格下跌时的质物补足或保证金补充;对押品进行登记管理并统计分析,对价格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核货巡库环节主要是对以质物为核心释放出的信息进行确认与核实,现场核库核货,保障既定质押率和价格条件下的账实相符;对价格管理环节的定价进行再次确认,进一步剔除非对称信息;对贸易融资先款后货模式的到货进行现场核实;对监管方进行现场检查;填写核库报告和记录,向其他相关环节反馈质物价格、数量和操作信息。到货赎货环节主要是对质物发送、单据传递及赎货换货等细节上释放出的信息进行查实、确认,监控未来货权项下的在途货物并及时与上游供货商进行信息沟通,防止信息扭曲;归集赎货环节的保证金核实、提货通知书的签发和提货回执,严防信息的遗漏;对质押清单进行更新管理,保证押品的价值与风险敞口的动态平衡。上述业务操作从具体细节上全过程地揭示、堵截、纠正信息的非对称,保证了银企之间在信息对称基础上业务合作的顺畅运行。

五、贸易融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通道的意义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作为一类特殊企业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测算,我国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6.6%的工业新增产值、57%的销售收入、60%的出口额、40%以上的税收以及75%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作为一支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生力军,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是刻不容缓。而贸易融资作为对传统信用文化的演进与变迁,从解决信息非对称入手,建立了一种适应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型信用文化,即将授信置于中小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供应链背景下,以企业共生的信誉链为基础,提高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水平”,同时通过剥离、规避银企之间的非对称信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生态环境”,成功构造自偿性融资链。贸易融资这种全新的授信方式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了广阔的前景。

第一,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水平”,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贸易融资授信机制的独特性,在于基于受信主体所处的信誉链进行融资安排。贸易融资的授信体制锁定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链、供应链的企业,排斥冒一次性博弈风险而进行临时性投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主要考察的是受信企业及其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实力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实质是关注受信主体组织交易的能力。一般来讲,为了维持长期交往和提高履约能力,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就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信誉水平,因为在稳定的供应链环境内,企业之间的信息相对透明,高昂的违约成本抑制着中小企业对非对称信息的传播。贸易融资很好地利用了供应链中企业信息的高透明性,将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与核心企业信用进行有机捆绑,通过信誉链的建立,处于该链条上的所有厂商和销售商的“边际信誉度”被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有效地突破了单个企业融资的信用局限,极大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共建信誉链不仅对中、小企业提升其在信贷市场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金融机构化解信贷风险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基于供应链而形成的信誉链才真正具有消除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功能。

第二,突破传统的担保方式,减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一般规模较小,缺乏实质资产进行融资担保。贸易融资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颠覆了传统的担保模式,改变以企业主体为对象的融资思路,而将企业拥有未来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剥离开来,并以该特定资产为标的进行融资,其实质是以经营的自偿性为准则。长期以来,传统授信是以单个企业为对象,授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及信息披露方式等变量。而贸易融资以信誉链为基础的融资链的构建,标志着同一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被银行纳入单笔授信的考量范畴,银行除了关心这一链条的承受能力外,更关注这些企业所从事的商业项目的自偿性高低,换言之,企业经营的自偿性决定了企业获得贸易融资支持的可能性。

第三,改变传统的信用评级模式,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在贸易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个体信誉被降到了次要地位,而企业所进入的价值链及供应链的性质却被提高到了决定的意义上。信誉链在边际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誉水平,这就使得在供应链模式下,银行更关注是整体供应链的信誉水平。前文所提及的贸易融资信用评级模式的转变,使广大因资信能力较低而被挡在银行融资门外的中小企业终于有机会获得真正有效的融资解决通道。

收稿日期:2007-08-20

注释:

①《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

②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③卢风:“世界的附魅与祛魅”,《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0期。

④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⑤陶世群:“信誉链:企业的生命链”,《企业研究》2001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与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渠道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