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德哲学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繁荣--对周易文化的再认识_哲学论文

龙德哲学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繁荣--对周易文化的再认识_哲学论文

龙德哲学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勃兴——对周易文化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再认论文,中华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易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经典《周易》所积淀起来的壮景。

无论在中国文化史还是世界文化史上,这种文化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高深和不可思议的气息,是其它文化现象所无法比拟的。不少学者相信,中国古代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周易文化尤其是成熟得最早的一种典型,它是殷周之际观念变革的产物,代表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按常规发展来看,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能够产生如此奇特的《周易》,确是令人感到惊异和不可思议的。周易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予以正确的剖析和科学的认识。笔者在本文中不想展开来对周易文化作全面的评述,只是就周易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龙德哲学和人文精神问题作个简单分析,以促使人们对周易文化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再认识。

笔者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周易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方面是给人们提供了一套讲究人生价值和政治伦理的龙德哲学。这种哲学的产生导致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勃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何谓龙德哲学?简要地说,就是以《周易》乾卦的“龙”与周人的“德”观念相配来阐述人生和政治伦理的学说。孔子在《文言》和《二三子》等易传中对此作了论述,从中可以窥见龙德哲学的大概。

为什么“龙”和“德”能够相配而成龙德哲学呢?

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这种神物是中华先民想用自己的智慧去调理自然关系的一种幻化。从原龙纹演化史来看,龙从创生之日起就充当着沟通天地的媒介和人神通天的助手,因此,王从仁先生下定义说:“龙,就是各种沟通天人的动物的通称。”“是天人交感意识的融合。”(见百家出版社《中国文化源·龙崇拜渊源论析》)

再来看“德”。甲骨文中的“德”字,表示在地上行走着眼睛往天上看。这个字型直观地表达了殷周之际的人们把德当作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的意识(见吴龙辉著《原始儒家考述》)。

我们说,正是由于“龙”和“德”都有充当沟通天人关系的媒介的功能,因而周易文化中能产生出龙德哲学。

《文言》是这样论述“龙德”哲理的:

1、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2、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第一部分借潜龙讲龙德哲学,指出具有龙德的人是“不易乎世(不随波逐流不为世俗所改变的人)、“确乎其不可拔”(信念坚强不动摇的顶天立地)之人,这就明确提出了做人的价值准则。进而,又提出了中国人生哲学最早的“忧乐观”,即“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所乐之事要去做,所忧之事则不去做),这实是宋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先导。

后一部分明确提出了“中”和“庸”的伦理观。认为“龙德而正中者也”(有龙德之人是居正得中的)、“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平凡的言论亦当诚实,平凡的举动亦当谨慎),提倡中庸,开了后来中庸哲学的先河。随后又强调“德博而化”的政治伦理(用广博的德性来感化天下百姓),认为这就是“君德”(君主之德)。

最后《文言》下结论说,掌握了这种龙德哲学(“六龙”)就可以“御天”而使“天下平”,即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因时掌握龙德哲学可以驾御天道,使天上云气流行、雨水布施、天下和平。)“云行雨施”本是有龙之象,亦即是有德之象,如果天下之人都能信奉龙德哲学,天下还有不太平的吗?

由此可见,《文言》中的龙德哲学是一种使天下和平的人生和政治学说。这种哲学经过《易传》的推而广之,其生命力更显得旺盛不衰。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易传《二三子》就大力发挥了这种哲学思想。其曰——

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如何?

孔子曰:“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飞鸟昆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刑,神能之至也。……龙之为德也……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者也,而名之曰君子。兼‘黄常’近之矣,尊威精白,坚强行之不可挠也,‘不习’近之矣。”

这段有关龙德哲学的阐述,显然与《文言》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文言》讲“乐则行之,……确乎其不可拔”,《二三子》则进一步强调“尊威精白,坚强行之不可挠”,回答了之所以“乐”是因为有“尊威精白”的品德,所以才“行之”而“不可挠(拔)”,突出了龙德哲学强调内心要“精白”、外貌要“尊威”的表里如一的圣人修养观。

龙德哲学在周易中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易传讲“德”的地方有不少,提出了“德行”说(《系辞上》:“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四德”说(《文言》:“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九德”说(《系辞下》:“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崇德”说(《系辞上》:“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至德”说(《系辞上》:“易简之善配至德”)、“成德”说(《文言》:“君子以成德为行”)、“进德”说(《文言》:“君子进德修业”)、“道德”说(《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德义”说(《要》:“易……我观其德义耳也”)等有关“德”的学说。

这些“德”的学说,都是由《周易》乾卦的解释而引发出来的。据考,乾卦通篇讲龙,应为龙卦。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指出:“乾卦筮辞五爻有龙字,一爻隐龙字,仅一爻有乾字,不名之曰龙而名之曰乾,此不可解者也。”实际上,乾、龙二字意义相通,此乾卦爻辞已提供了最直接的例证。从音韵学来看,乾、龙读音亦有可相通之处。如龛字从龙得声,正与乾相同。其字音的分化,是由上古复辅音词Klong 分化来的,因此,乾卦与龙密不可分就并不奇怪难解了。

龙与德,在《周易》中结合得如此神奇,而成为龙德哲学,这是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殷商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被周所取代,这是中国上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周人认为周取代商是因为周文王有德的结果,由于“文王之德之纯”(《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致使上帝降下天命,而“兴我小邦周”(《尚书·大诰》)。所以,《周易》兴起的时代,正是周人“德”的观念得到加强和光大的时代,这样就使得《周易》与“德”密不可分了。随着周邦的兴起,龙德哲学也兴起来了。由于德的观念的强化,使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现实世界的人事关系上,注重自身德性的修养,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勃兴。

《周易》龙德哲学的产生与人文精神的勃兴是一致的。周人相信殷商转化为周,即商的天命转化为周的天命,其中的媒介就是靠“德”,而统治者的德是从人民身上彰显出来的,所以文王之德是“怀保小民”、“咸和万民”(《尚书·多士》),民心的背向决定天命的去向,天命显现于民情之中,这样,中国人文精神中以民为本的观念在殷周大变革之际就形成了。重民即重人,以民为本即以人为本,这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

另一方面,小邦周取代大国商,是由于周文王通过自身德性的修养和自强不息的努力而取得的。这说明人为的努力可以创造新的历史,这就促使了人的自主意识和价值理性的觉醒,开启了中国人文精神中重视人的自主地位和价值理性观念的先河,而人的自主意识和价值理性的形成又成为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周易》龙德哲学的形成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勃兴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通过以上对《周易》龙德哲学与人文精神勃兴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易文化的审视应该有新的转变,那就是要改变那种把周易文化仅仅当作东方神秘方术文化来研究而忽视其为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提供了原始发展契机的龙德哲学的研究的做法,应该积极弘扬周易文化中的龙德哲学和人文精神,为建设现代中国新文化而努力,并进一步扩大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影响,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21世纪和谐发展的文化明珠。我想,这正是周易研究的康庄大道之所在。

标签:;  ;  ;  ;  

龙德哲学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繁荣--对周易文化的再认识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