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和谐社会形态的三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形态论文,维度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就是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过程。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解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展开,即和谐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和谐。它涉及到社会化生产的诸多方面,既包括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也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还蕴含着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涵盖效率与公平两大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发展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伟大构想,是当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追求实践中的一大里程碑。
首先,和谐社会是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是由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也最终体现在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上。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从过程上看,社会发展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等等。这即是说,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①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巨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在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的有机体结构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将社会历史持续推向前进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②马克思也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不是绝对和单向度的,而是要受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③
也正是由于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社会发展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合力推动促成的,因此社会发展才不能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经济运动,而应当把历史活动主体人的能动创造活动同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因素的能动反作用联系起来,以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社会不是一个偶然产生和机械组合的个人集合体,而是由人们按照一定关系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这些关系是由他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④。但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协调发展,却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在原始社会,个人依附于群体而无独立地位。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对自然共同体的依赖,但又陷于封建特权中的“人的依赖关系”,同样存在着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个人主体摆脱了等级权威的控制,从人的依赖走向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无限膨胀的个人主义不仅加剧了人与社会的不协调,而且形成了“个人至上”的社会格局。正是在力求解决资本主义人与社会的冲突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既肯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又把一切自由发展的个体从本质上统一为整体的社会联合体。这样,人再不是相互矛盾的存在,而是社会与个人、他人与自身之间有着内在统一,从而共同创造社会、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马克思所构想的未来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正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与完备,人们将摆脱来自“人”和“物”的双重羁绊与依附,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时候人将真正成为自由自主的独立主体,社会的每一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互为前提、良性互动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后,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便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发展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它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匮乏与环境退化。大自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离开自然界这个载体的支撑,任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它与社会生产关系中节约、和谐一样,同样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早在19世纪,马克思在阐述人和自然物质变换时就强调过这一点:虽然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自然对于财富创造具有重要作用。他坦言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创造着使用价值。从物质变换的角度而言,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运动”,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因为“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⑤这就是说,劳动和自然界共同创造了财富,二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不过,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对自然的破坏,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⑥。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永恒相处共同发展的条件,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⑦因此,我们建立的和谐社会必须要把过去恶性循环的物质变换过程变成良性循环,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也意味着必须重视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同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人、社会关系与自然三个层次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这种状态近似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未来社会所描述的那样,“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