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经济的出版观念创新_知识经济论文

面向知识经济的出版观念创新_知识经济论文

面向知识经济的出版观念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新机遇。

世界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出版物,担负着知识传播、知识更新和知识分享的重任。这是全球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契机。中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以全新的姿态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并在这场竞争中迅速壮大自己,这是时代的命题,世纪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是信息的高度发展和知识的创新。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专家认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知识的传播系统。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加工和知识的应用,都有赖出版手段的支持,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知识所蕴含的力量。出版者必须参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用知识的物化成果即出版物培养受众的创造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形成本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群体和全民族奋发图强的价值取向。这样,出版物的传播功能和支持功能便前所未有地突现出来了。

面对着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一切陈旧过时的观念都显得黯然失色,一切手段层面上的改造已显得苍白无力。出版界面临着一场观念的革命性演进。

思想准备是变革的先导。为了不辱没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了在未来的国际出版业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全球视角出发,强化大出版观念和管理创新意识,树立知识创新型人才观,为时代变迁和新一轮的出版改革,做好思想上观念上的准备。

全球视角与机遇意识

在知识密集、信息爆炸、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出版市场的格局已被打乱。出版,已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朝着国际大融合的方向发展。

新一代出版人的目光应当超越以往的狭小天地,向整个世界延伸。应时刻关注国际出版强国的动向,了解全球出版动态及国际图书市场的态势,及时获取国外图书出版的最新信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出版和管理方法,积极拓展版权贸易。

从欧美出版业兼并狂潮和外侵内吞的争斗之中,从欧美低迷的市场和出版衰退迹象之中,从德国出版界对中国图书市场不遗余力的进逼之中,我们应当引出许多有益的启示,看到我国出版业的差距、希望和隐忧。

很难设想,一家引进意识淡薄、版权信息不畅、对国外出版市场知之甚少、对版权贸易无动于衷的出版社,在未来的出版发展中会有大的作为。

在当前国内原创力量严重不足,前沿性、创新性选题匮乏的情况下,成系列、成规模的版权引进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图书品种,开拓了读者和出版者的视野,为本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原创作品产生了有力的激励作用。近年来,京沪等地一些有远见、有眼光的出版社尤其是一批著名大学出版社,已从有计划、大规模的版权贸易中尝到了甜头,并通过频繁的国际交往打开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实力,这有助于它们从全球视角开发出版资源,也为出版社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们在国外出版界建立了信任,获得了认同,熟悉了国际出版集团的经营手段和运作规律,这是一笔可观的有形、无形资产。这使得它们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这一切,除了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教学科研力量以及知名度作后盾之外,还得益于其领头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的洞烛先机——那就是敏锐的观察力、感悟力以及相当强的机遇意识和参与意识。

大出版观念与集约化意识

出版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知识经济时代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从未有过的极好机遇。但它所要求的,是一个“功能齐备、体系完善、技术先进、机制灵活的现代出版产业”,舍此,知识经济就无法真正确立和发展。我国出版业融入国际市场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市场,一直是国际出版商的必争之地。世界四大出版集团之一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在上海地区成立读书俱乐部,不声不响地发展会员,并作了“十年不赚钱”的打算。现在它的会员已扩展到五十余万人,今年将可提前实现盈利。它还口出狂言,要花100亿人民币买下中国所有的科技出版社。 “贝塔斯曼”在我国不惜工本的投入、脚踏实地的工作和深谋远虑的发展,表明其志不在小,也预示着外国出版集团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遥远。“入关”以后,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国际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以我们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兽类,斗得过山中凶猛的虎豹豺狼吗?如今我国把出版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能力上,提出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发行集团,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出版社的综合实力,这正是站在保护民族出版产业立场上的重要举措。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出版观念和集约化意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出版理念。它与种种封闭意识、偏安意识、小国寡民意识、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意识是格格不入的。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那种“包袱小”、“矛盾少”、“负担轻”的温饱型日子,如今,大海的波涛一旦涌入,江河上的“小舢舨”还能在风平浪静中行进吗?据了解,内地某省去年图书销售总码洋中,教材占了九成,一般图书仅占一成。一旦图书市场放开,这样的品种结构如何迎接挑战?说到底,这不是我们在选择何种生存方式,而是客观环境许可我们以何种方式生存的问题。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地区,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试点地区之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全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已正式成立。1998年下半年,广州出版社正式加盟报业集团,使该集团实际上成为拥有十报三刊一社的、功能较为齐备的现代报业出版集团。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目前预言它的发展前景为时尚早,但报社和出版社双方均已从联合中获益。那就是发挥了联合经营的集约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即汇集报社在资金、媒介、发行等方面的优长和出版社在作者、网络、经验等方面的优长。集约优势一旦发挥,就可以寻找机遇,寻求新的突破。过去,广州出版社每每为资金问题困扰,不敢放手上大项目。实行联合之后,可以想过去不敢想的事,干过去不敢干的事,这就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大出版、集约化、产业化并不是赶时髦,它是当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出版市场管理上的种种无序状况和出版者无尽的抱怨,正反映了出版体制的突破已迫在眉睫。

机制改革紧迫感与管理创新意识

目前的出版界,还有着颇深的计划经济和行政事业型的烙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机构庞杂,人浮于事,专业不如业余等等现象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出版垄断和行政保护,掩盖着相当粗放的出版管理方面的弊病。

这种体制和机制,严重束缚着出版业的生产力,制约着出版社的健康发展,远远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和国际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出版社内部的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指出:“出版产业在国际、国内所遇到的现实挑战,明确无误地昭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不可能再按过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迎接挑战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从业人员就是从事知识的生产、传播、更新工作的人,他们所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是一种资源。对这样一些人如何实施管理?怎样的机制才能激励他们,使之积极主动地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地为社会创造知识财富?

今天,我们确实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我们对人才及其成果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手段,看看是否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加速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或者说,我们即将面对的是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

垂直的、纵向的管理,正向着横向的、网络化的管理过渡。

大型的、集中的、等级化的管理,正向着小型的、分散的、灵活的管理过渡。

更加重视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保护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分配方式方面,从按工作责任大小付酬转向按业绩多少付酬、按增值影响能力付酬,即从工业经济时代的“岗位工资制”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按业绩付酬制”。

近年来,广东省宣传文化系统在文艺团体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中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稳妥的试验,如:

在机制改革方面,坚决打破“大锅饭”,对专业人员实行按能力、水平、业绩的考核聘任。办法是评委投票,竞争上岗,两至三年考核一次,能者上、庸者下。

在分配制度方面,提出“养精兵,精养兵”的口号,精简队伍,缩减编制,把几个人吃一个人的饭改为一个人吃一个人的饭。把留下来的“兵”养好,让他们的待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项目目标探索方面,大胆推出“策划人制”、“出品人制”、“出版人制”,给予项目负责人一定的人财物权,以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使业绩和分配真正挂起钩来。

这样做,既保证了项目目标探索,又形成了佳作如林、精品迭出的大好局面,在电影、电视、小说创作等方面收到明显成效。这种冲破旧体制的改革以文化产业为主攻方向,取得了突破,其实际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知识创新型人才观与人才资源开发意识

立足世纪之交,面对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人们不禁要问:对于当今出版业的生存发展、兴衰成败,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可以毫不含糊地回答:不是选题,不是质量,甚至不完全是管理,而是人才——知识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尤其是这样的人才群体和人才梯队,是出版社的根本。人才,昭示着中国出版业的未来。

当前,人才观念亟待更新。那种把人才仅仅理解为拥有广泛知识、丰富经验、基本功扎实、有商业头脑等的观念已经滞后。我们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有创造能力的、善于创新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即具有驾驭知识的出众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我们称之为知识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之中,出版界一批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策划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大量吸收信息、快速处理信息和迅速更新知识。最关键之点在于,他们具有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的佼佼者,更兼具经营管理和选题策划等多方面的才能。他们是出版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具活力的人才,是敢于和善于将国内外出版最新发展动态、最新市场信息变成有效选题,变成图书商品,并使之迅速占领市场和取得效益的人。

出版界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善于识别、选拔和珍视此类人才。一般说来,这种高智力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价值观念,或具有某些方面的缺陷。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和团结这样的人才,既不能求全责备,又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把这些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人凝聚起来,形成合力,为出版业的发展服务。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人才理念和全新的管理模式。

在这里,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人才全球流动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稳定住自己的人才队伍,管好用好自己的出版人才,努力营造一种让人才施展聪明才智的氛围,激励各类人才不断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让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得到应有的报偿。百年大计,人才为本。出版界一定要把更多的注意力从具体项目建设转移到人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上来,放到培育人才特别是培育人才群体的创新能力上来。

有一种说法:出版社最大的危机是选题危机,最担忧的是选题枯竭和稿源枯竭。这并未反映问题的本质。说到底,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知识创新型人才。只有人才和人才的创造力,才是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我们要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培养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出版人。

这支人才队伍应当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志献身中华民族的出版事业。

他们综观全局,目光远大,有胆有识,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熟悉国外出版机构运作,擅长国际版权贸易谈判,是策划高手和经营管理的强者。

他们有很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中国书业的本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应当允许他们失误,但不允许他们失去强者风范和创新意识。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他们肩负着保护和振兴我国民族出版产业的重任。他们是跨世纪中国出版业的希望。

标签:;  ;  

面向知识经济的出版观念创新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