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学生课堂交往影响的社会学分析_心理学论文

家庭对学生课堂交往影响的社会学分析_心理学论文

家庭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交往的社会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班级论文,家庭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班级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指在班级社会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对于班级社会的涵义,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在1959年发表的《班级是一种社会关系》一文中最早提出的。该文运用社会学观念论述了班级社会的概念、特征、条件及功能。他指出,凡是一种行为,牵涉到自我和他人交往关系者,便是属于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社会体系包括下列特征:一是包括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二是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在一个社会情景之中,三是行动者之间有某种相互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此种表现由于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标异向(或共同价值观念)以及彼此在规范与知识基础上的谐和。[1]因此,班级是一种小型的社会体系,因为它是由教育者和几十名受教育者组成的。但是在这个小型的社会体系中,人际交往对学生在学校、班级社会中的学习、生活,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甚至是学校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到了高年级的学生交往。不少的实践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对班级社会中学生交往(包括非正式群体)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角度作了研究与分析。但研究仅局限于对学生个体本人内在生理和心理,以及在班级社会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交往的影响等探讨,从而忽视了外在客观环境、条件、因素对学生在班级社会中交往的影响,这种外在因素包括社会和家庭。

学生的交往动机、交往模式、方式等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在内在要求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产生和逐步形成的。而且外在因素影响起着重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对教育的极大影响即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普遍存在,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大门就整天忙于习题,应付老师检查,疲于应试答卷,而无时间去接触、了解学校社会之外的大社会。那么,学生生活、学习的第二大场所——家庭,对学生在学校、班级社会中的交往及其方式等是否有影响呢?本文主要以书面问卷调查为主,从社会学层面来对此作一探讨。

家庭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基层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它担负着许多重要的功能。除生育功能、生产和消费功能、赡养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生活功能,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人生观、价值观、宗教道德、法律观念的灌输和养成、家庭娱乐。笔者认为其中也包括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子女在学校班级社会中交往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书面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访谈。

(一)对象

江苏省滨海县中学的初三年级和高二年级各六个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得初三年级学生109人,高二学生103人,男女学生相仿。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12份,收回有效卷209份(其中初三102份、高二107份),有效率为98.58%,达到统计分析要求。

(二)材料

自编《家庭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交往调查问卷》。试题采取限定回答范围,让学生选择一个适合于自身情况的答案。

(三)程序

1.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调查由主持人主持。主持人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卷面上不必填写姓名以打消学生的顾虑。然后发放试卷,由学生当堂完成。

2.统计分析,问卷分四个层面进行统计:家庭与外界交往多的情况[2](包括较多和很少),家庭与外界交往少的情况(包括较少或很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交往作要求,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交往从未要求。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与外界交往情况对子女在班级社会中交往的影响。

家庭与外界交往的多少,不同频率,对其子女在班级中交往行为有着显著性差异。家庭交往频率越高,学生在班级社会中交往的倾向就偏高,反之亦然。随机抽样的209个家庭中有155个家庭与外界交往频繁,而其子女在班级中交往率就高达81.29%。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苏北不发达的城市,农村中小学),除了学校,家庭是其重要的学习、生活的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最像谁”和“交往方式受谁影响最大”两项中,受其父母影响的百分比分别是61.29%和52.26%。而在54个与外界交往很少以及无甚交往的家庭中,其学生在班级中的交往情况比起家庭交往频繁有点“迟钝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封闭了的家庭阻塞了与外界的沟通,导致该学生受其影响,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或者失去或压抑了其交往动机。但学生离开家庭,走进学校、班级社会中时,他必须面对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学生在其交往的需求和动机方面又有所点燃。54个家庭中仍有28个家庭的子女在班级社会中交往活泼(其原因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这将在“学生交往”的其它子研究中继续探讨)。这些学生在其家庭中得不到交往的锻炼和模仿的机会,所以在班级社会中就会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发生互动,进行交往,而此时交往方式的模仿对象就指向了家庭以外的同学、朋友和教师等。而交往频繁的家庭相比之下,模仿其父母的就明显增加,高达61.29%和52.24%,家庭交往的不同频率,对其子女交往方式的模仿和受谁影响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二)家庭对其子女的交往是否作要求与其在班级社会中的交往的关系。

根据调查结果的检验,家庭是否对其子女的交往作要求与其在班级是否进行交往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是可理解的。家庭对学生交往是否作要求对于学生在班级中是否交往来说是一种外在因素,而学生是否交往则牵涉到学生个体是否具有交往需要和交往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人的需要就是人的行为推动力产生的基础,但它并不是人的行为推动力本身,当人体内部具有某种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时,需要才能转化为人的动机,推动人去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彼此寻找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4]。因此,来自外界的家庭对交往是否作要求对学生在班级社会中的实际交往并无多大影响。但家庭是否作要求,对其子女交往方式方面有着显著性差异。因为作交往(要求)的家庭一般来说都是与外界交往较多的家庭(这里的统计数据没有列出),因此,学生受到家庭与外界交往影响的同时,又受家庭父母对交往的督促,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选择、采取、接受某种交往方式,其中交往方式像其父母偏多。在第三个维度中,“家庭的交往要求”与“交往方式受谁影响最大”是相互独立的事件。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的两倍,在不断的交往中,学生的交往方式受其偶像、崇拜对象、权威等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交往方式受谁影响最大则取决于他的交往环境。

三、结论

1.家庭与外界交往频繁对其子女在班级社会中交往有着积极的意义,会影响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班级中的老师与同学交往。家庭与外界交往偏少一般会导致其子女在班级社会中交往的被动,不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2.家庭是否作交往要求不一定会影响其子女在班级社会中的交往动机和交往热情。

当然,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有待于验证,因为这项调查的取样范围还不够广。

四、思考与建议

学生在其学校班级社会中良好地人际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会影响其未来走上社会的人际交往,再者也会影响其所在班级的班风。因此,对学生的交往作积极的引导和影响是保证教育(教学)正常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生活场所——家庭——应该对其子女的交往作积极的引导。

1.家庭中的父母应积极参与外界交往,使得其子女有机会作为“第三者”观察、模仿其交往行为。因此,父母在与外界交往时应注意其交往目的、动机、交往方式、手段。如果父母在人际交往外事中讲等级门第,办事拉关系走后门,以权谋私、金元社交等,那么就会对其子女在班级社会中交往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一旦以上不良社会风气转化为学生交往的心理品质,将影响着他终生的学习、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谐,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2.家庭中父母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帮助指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交往目的、端正交往态度。一旦发现学生具有“自私”和“实惠”性的交往态度、“心理封锁”的交往态度、不健康交往思想和错误的友谊观时,父母要对其进行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帮助其克服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父母在自己的交往行为中也应作出积极的榜样模式来影响子女。

3.父母尤其要注意其子女在班级社会中的异性交往(问卷中作了些调查,本文没有列出数据)。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生理的成熟,异性交往具有无可替代的动力效应性。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同异性交往中会(产生)朦胧的情爱和性爱意念,但中学生情感意志心理还不成熟,加之许多学生的友谊观还不明确,一些学生与异性交往中不能把握适当的界限,导致学习注意力分散,影响了学习成绩。因此,家庭中父母应指导子女正确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发挥其积极的动力效能。

注释:

[1]T·Parsons & A·Shillsed,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1951,9,55.

[2]本文中“家庭”仅以父亲、母亲两个成员作为参照系。家庭与外界交往多少主要取决于父、母双方的职业、父亲的交往、母亲的交往,三者综合而成得出“交往多或很多”、“交往少或很少”(调查表仍作调查),文中没有对此作更多的赘述。

[3]《马恩全集》,第3卷,第286页。

[4]曹立:《青年交往心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

标签:;  

家庭对学生课堂交往影响的社会学分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