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①。从时间和空间要素把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是历史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历史的必要条件。只有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并理解其价值所在,进而养成同情之理解过去的自觉意识。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回到具体时空呢?本文笔者将结合日常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予以阐述。
一、回到具体的时空,应回到具体的国情及世势中去
以历史人物的分析为例,只有将历史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紧密结合,才有助于理解人物个性所隐含的地域文化基因,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只有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之中,才有助于理解人物命运在具体的国情与世势中流转、浮沉的时代烙印,才会对历史人物心生同情而不是横加苛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西安事变”一目的教学中,我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 “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经安抵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发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弄得戏台上唱戏的人莫名其妙。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冲破了。”“火车驶进苏州时,车中乘客被苏州城内的一片鞭炮声弄得莫名其妙。到达火车站时,他们才得到这个好消息,乘客也都想放几个鞭炮以发泄抑积已久的情绪,但是车站上买不到爆竹,于是车上的女同学们就放开喉咙高唱起来了。”
——李勇《从历史细节认识历史人物》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当时蒋介石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形象出现的原因。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可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史观和史学研究的进步,学界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渐趋客观和多元。在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里的蒋介石,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前后,是以实行不抵抗政策而招致百姓不满的形象示人的,而该材料显然与这一固有形象不符,为便于学生探讨背后的原因,笔者引导学生将蒋介石和民众放到当时的具体国情与世势下观察,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笔者小结:无论如何,蒋介石是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华北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普通民众期望全国最高领袖蒋介石领导全国人民抵抗日寇、救亡图存的急切心情。时局的“乱”与民众的“盼”交织在一起,就是当时的国情。在具体的国情与世势下观察,学生更加容易对当时的“蒋介石”和“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和理解。这一材料和问题设计,既有助于学生通过了解时人心目中的蒋介石形象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又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权还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对多元评价的包容之心。
二、回到具体的时空,应回到时人的认知及观念中去
如果站在今天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去看历史上的人和事,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对过去的优越感,对历史的理解就会偏向对历史的审判甚至否定,这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唯有回到时人的认知和观念中去,才可能携着温情与敬意体悟历史演进的艰难。在《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中,为便于学生们更好地回到当时的时空,理解哥伦布等人航路的选择,我首先出示了《托勒密世界地图》,帮助学生回到15世纪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
(教师)解说: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是今天世界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欧洲非洲和北非的一部分。当时的这张地图,七分之是是陆地,七分之一是海峡。哥伦布依据这张地图,认为东方和西方之间似乎就只隔了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东方很近。哥伦布计算了一下,从欧洲西航,到达他想象中的东方,2400海里就到了。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两者的航空距离就超过1万海里,哥伦布把南美洲和太平洋都漏算了。
设问:我们如何看待哥伦布把漏算美洲和太平洋这件事?
老师通过对“托勒密世界地图”的解读,营造了时人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的代入感,帮助学生回到15世纪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学生对于航海家门们怀揣梦想又脚踏实地的探险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对于航海家们运用“旧”地图发现“新”世界的探索充满同情。
三、回到具体的时空,应回到时人的主观动机中去
我们应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和范畴综合分析相关历史问题,而不是以后果遮盖动机,或以动机替代后果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观察,才可能对历史人物行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后果做出同情理解和理性认识。
在高三年级的一次周测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我选编了如下试题:
材料:汉武帝连年用兵,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以商贾豪强兼并无厌,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多达200万口。天汉二年(前99)以后,南阳、楚、齐、燕、赵之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汉武帝派“直指绣衣使者”分区镇压,但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难以平息。严峻的社会形势使汉武帝感到不改变现行政策,就会重蹈亡秦的覆辙。征和四年(前89),武帝下诏(轮台诏书)追悔往事,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只求不乏武备而已。随后,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意在“思富养民”,任赵过为搜粟都尉,命他推行代田法,改革农具,以示鼓励农业生产。“轮台罪已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笼,使农民暴动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重又稳定下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轮台诏书”出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轮台诏书”的认识(6分)。
最后答题的情况是:两个文科班近110份答卷,百分之七十多的学生对汉武帝晚年发布的“轮台诏书”几乎达到了全面肯定的程度,认为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发布“罪己诏”体现了知错能改的过人勇气,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直接无视第一问“汉武帝‘轮台诏书’出台的背景”,陷入了偏重后果而忽略动机、专注客观而淡化主观、立足后世而无视当时的理解误区。
事实上,当前史学界对于《轮台诏》有不少研究成果,基本达成以下共识。一是《轮台诏》并非“罪己诏”,因为诏书中相当部分文字是在推卸责任、诿过他人,并且《轮台诏》最早见于《汉书》,而《汉书》中从未出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等内容,也从未称《轮台诏》为“罪己诏”,“罪己诏”是包括史家司马光在内的后人不断附加上去的是尽管诏书中体现出一定的由尚武到守文的转向意图,但汉武帝后来的作为并未证明这一点。可见,《轮台诏》是汉武帝在内外交困之下,为稳固政权、维护自身形象以及安定民心所采取的策略,其主观动机是要保住刘家天下,“勇于在天下人面前悔过”只是后人生发和历史衍生的副产品。我们只有回到时人的主观动机中去,才不至于以后世影响替代时人初衷,更不至于以道德评价替代历史评价。一切人物都是历史中的人,一切人物也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其必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本能性。只有从时代特征和人的本性角度出发理解历史,才可能还原真实的人和真实的过去。
四、回到具体的时空,还应回到时人的思维习惯中去
作为历史中的人,在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时,除了从时人所处的境遇中寻求突破之外,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通常也是一种思维习惯。作为历史学习者和研究者,唯有真正立足于当时,养成从时人历史积淀出发思考问题的自觉意识,才不至于出现将后世历史附会于前人的穿凿之误,或教条地套用某些结论去解读历史。
在《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断发易服”一目的教学中,我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 民国四年(1915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牛村镇洞门坡赶庙会,那日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一群警察下去,不说黑白,见辫子就剪,搅得庙会一片混乱。结果引起赶会的农民群起反抗,见警察就打。有的警察骑马跑了,有的被打,辫子却没剪成。
——王尔昌《民国初年盂县剪辫子、放足两项新政的实施概况》
设问: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讨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回答的几个学生在谈看法时基本都能提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之类的观点。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民国初年的剪辫运动,既与推进民主共和相联系,亦体现了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涉及观念的改变,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相当不平衡。通商口岸和通都大邑受欧风美雨影响明显,中西交流最为密切频繁,因而这种习俗的嬗变较为迅速。而内地农民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剪辫运动推行起来阻力重重。
因此,回归到民国初年时人的思维习惯中去,我们能进一步认识到,风俗习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后就会制约人们的行为规范,民国初年的剪辫运动折射的正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纷繁复杂的多面相。
总之,如何回归具体时空,准确定位坐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习者同情理解过去之自觉,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历史学科要培养的是有人文精神和理性意识的现代公民,唯有回归具体时空,才可能真正同情、理解并尊重古人;唯有回归具体时空,才可能真正全面、发展、并客观地看待过去。
参考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论文作者:付昭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轮台论文; 时人论文; 历史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时空论文; 中去论文; 汉武帝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