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创新与实践是当代教学发展的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社会非常需要能源与动力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某专业实践体系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施办法,根据现有能源发展形势,并根据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方案研究、教学研究和课程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教学研究 实践活动 能源动力工程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能源动力工程
1.1能源动力工程的概念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能源动力工程包含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学术学科。
1.2中国能源具体现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节约效果显著、消费结构有所优化、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以及市场环境逐步完善。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现状
面对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沿袭天津大学传统的“百年树人”教学模式,以恬静、平等和近人的教学风格展开研究生教学;同时,以“熔炼互激”的本科教学模式,辅之“即用渐体”的学术素养培训,使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在正确的学术培训体系内得到生长,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强化教学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实行"四结合"的专业实习新模 式、建设校内实习基地、重组设计教学环节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提高了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实践教育中,由于观念、制度、机制及教师素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虚无化、学科化等问题,致使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思想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的要求致使对传统的课程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冲突,使其有名无实,虚无化。固守课堂教学,使其科学化,在实践上有所作为。以点带面,不及其余,使其割裂化,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要使其有效实施就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加快制度改革和完善,大胆尝试和创新。
2.3未来培养方向
能源动力工程主要培养学生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三、创新性实践活动在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经过教育改革,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口径大大拓宽。学生基本知识面得到拓展,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大大加强。因定位、地域分布、历史继承和社会和国家需求等具体情况不同,本专业形成了各高校间课程设置、专业重点的各有特色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态势。学生只有在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实践环节训练,才能在毕业后有更好表现,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提升。专业实习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对象。
3.2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质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新的教育目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社会需求与人才长远发展战略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该领域内有热能利用、低温制冷及动力机械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创新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使毕业生适应性强,能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能在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装备的生产制造、设计、运行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结束语
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实习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考核标准等方面,多重发展,注重培养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以期培养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易正明, 林超群. 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倡以武汉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邓帅, 安青松, 赵军,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17
张倩倩. 新形势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探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
胡昊, 马强, 王为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多维实习教学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7
杨波, 王华.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环节改革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
论文作者:段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能源论文; 动力工程论文; 专业论文; 人才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体系论文; 《中国住宅设施》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