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下的出路_职业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下的出路_职业教育论文

中职:招生尴尬下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中职论文,尴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围绕中职招生难的讨论不是一日两日了,但最近对此话题的议论却似乎又多了起来。先是2009年10月12日和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相继刊发《武汉中职教育走向调整期》、《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等文章;接着教育部新闻办也组织相关媒体到职业教育做得相对不错的江苏等地进行调研。而此前不久,教育部主要负责人更是强调,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快速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已明显改善了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实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这说明:近些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中职教育取得了超常规发展,但同时,困扰中职多年的自身吸引力不强等难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招生难就是一个证明。

高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高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职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分别是95.35%(2005年)、95.6%(2006年)、96.08%(2007年)、95.77%(2008年)。与此相对的是,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却落后了。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平均就业率仅为70%,比同期中职生就业率低25个百分点。

中职生为何有如此高的就业率?而高就业率下又为何引不起学生报考的兴趣?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解释说,中职生就业率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而学校培养的人适应了这种需要。中职生就业率高的另一原因跟其培养模式有关。中职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在学习的形式上亦工亦学、工学交替,最后一年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企业对他们的表现已有很好、很全面的了解。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高,跟这种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中职生的就业率高也与近些年来中职校普遍加强职业指导有关。据了解,在很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已被纳入课程体系,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了,而不是像目前普通高校所做的,毕业前才“临考抱佛脚”。

但就业率高并不意味着就业质量高。王继平说,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是有问题的。河南省某技校一学生的感慨很有代表性。他说,优秀技工累、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社会地位也不尽如人意,职业教育就业率再高,也总被认为是只不过受了“二等教育”,是上不了一本、二本、三本之后的无奈之举。很多人认为,既然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打工的内容和工资的水平又相差无几,三年的职业教育又有何用?

然而,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程度却是教育部门自身控制不了的。王继平认为,解决中职生的社会认同和就业质量需要其他方面协同工作,比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变用人标准,等等。中职需要各个方面关心和支持。但是教育部门也有工作可做,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学好专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素质;教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以及如何看待社会和个人,如何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如何自强不息,等等。这些都是教育部门应该做也可以做到的。

投入不妨倾斜优势中职

其实,生源减少带来招生困境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中职,有专家预测,随着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学生人数在减少,未来几年,大中小学都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相比之下,由于中职自身的社会地位还较低,加上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通高中教育也有可能走向义务教育的情况下,留给中职学校(即使是好的中职校)挑选的空间将越来越有限。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中职校已经因捉襟见肘的招生而面临调整了。

据报道,截止到2009年10月,武汉仍有不少的中职学校因生源未满而有学生陆续入学。而按照往常惯例,7月底就应该停止招生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学校连一半计划都未完成。以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为例,2008年,该校招生了5000人,而2009年,加上合作办学,总共才招了3500人,相比去年减少了近1/3。

该校校长邓国平说,这还不是最坏的,在中职处于最低谷的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曾有一年只招到100多个学生,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中职获得了超常规发展。但邓国平同时表示,中职水平的提升可以靠政策推动,但必经的阶段却无法跨越。邓国平曾送一批学生到昆山一家企业实习。那家企业的设备很先进,但产品只是电脑硬盘上的一个零件,操作非常简单。据说,这样的企业在我们国家目前是主流。

但也并非所有的学校和专业都面临招生难,邓国平说,招生状况与国家整个产业发展现状也有密切关系,比如铁路、汽车产业,由于这几年发展较快,相关专业的招生情况就比较好。事实上,从武汉市交通学校今年招生的效果看,也是与去年持平,没有受到明显冲击。

但从长远的社会需求看,国家整个产业结构必将进行升级换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对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上,尤其是对具有中专、职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力的需求上。而目前,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只占整个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的大约50%。其次是对初中以上学历,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约占40%。面对这种现实和可能的需求,中职校如何从规模、质量、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应对这种需求和变化,将关系到整个中职的未来发展。

有鉴于此,有不少中职校长建议,在当前中职校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国家对中职的投入不妨从普惠走向重点——发展优势中职,扶强不扶弱,将生源集中到好的学校。

中高职最好一体化办学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讲话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就指明了解决中职教育招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业内人士指出,要提升中职校自身的吸引力,有两个出口问题必须解决。

有研究者研究了北京从1991年到2008年10多年来的中职招生情况后发现,从1999年开始,北京中招开始出现“普增职减”的走势,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间,中职教育招生一路下滑,从10万多人下降到8万多人。2002年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北京初中毕业生达到历史最高峰而出现小幅反弹后,以后又一路下滑,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招生仅3.8万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兴蜀说,对老百姓而言,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孩子读完中职后继续升学的需求,一是满足孩子毕业后的高工资就业需求。前者是解决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出口问题,后者涉及到经济地位和社会待遇,但后者仅靠教育部门自身是无法解决的。

事实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职学校之所以“门庭若市”,主要是它能满足当时中职毕业生高工资就业问题。因为,当时高学历的学生不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当时一般人的工资不过1000元左右,而中职学校有的毕业生月收入能到2000元,就业去向也往往是大饭店、大企业等。

至于继续升学问题,近年来,中职升高职的比例正逐年加大。据一项来自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一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一共有1 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一半。

即便如此,由于在未来的几年内,中等技能型人才较低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时难以改变,而中职教育又不可能培养出待遇优厚的技师以上人才,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呼声:取消城市中职教育,以高职代替中职!

据了解,1998年世界银行在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贷款时,曾邀请专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进行了调研,专家预计,20年后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将消失。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题为《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在今后20年内应当根据地方的条件,逐步降低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比例,应大力发展两年制高中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据说,这对当时北京教育决策层的决策产生过一定影响。

北京的中职教育可谓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许多中职校的校长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也大都提到了打通中职教育的升学通道问题,有校长建议,不妨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先行恢复中职“3+2”一贯制办学,实现中职的多元化、多层次办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马叔平也认为,从现实看,北京产业结构需要中职教育,亦庄开发区中等人才占到75%、西城区金融一条街中等人才占到50%。因此,他也主张北京的中高职教育最好一体化。

标签:;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下的出路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