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研究综述
王 瑞
摘 要 本文对2011—2018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期刊论文等进行计量分析,了解到近年来学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对策研究上成果显著,但传播学理论研究较少、应用型研究论文较少、高水平研究力作不多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基于传播学理论展开多学科研究,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致力于创作高水平研究力作。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基础理论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网络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传播,达到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效果,是学界急需探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主要对2011—2018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110篇核心期刊、C刊论文进行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进行详尽分析和整体研讨,致力于梳理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议题等提供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深入发展。
一、基础理论研究:层面颇广、角度多维
笔者根据学界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内涵、特征、成因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一)关于网络与网络媒介的内涵学界尚存分歧
分歧点主要集中于网络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间的关系。郑洁[1]认为,网络媒介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各种优势于一体。刘文佳、杨永志[2]认为,网络媒介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传播载体。可见,学者们主要认为网络媒介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形式。王金磊[3]认为,新媒体是通过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信息。自媒体主要是指传播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自我采集或议程设置好的内容传播给受众的媒介形式,又称个人媒体[4]。可见,对于新媒体和自媒体两个概念,其定义具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学界目前尚未给出统一论断。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解题方法。例如在讲解向心力这一知识点时,课本上的例子是通过分析火车转弯所受的各种力来求火车所受的向心力,许多学生都会认为向心力是由铁轨与车轮的弹力提供的,这时教师可以用视频加以引导,向学生说明,火车在转弯时很容易对轨道造成损坏,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才能使火车与轨道之间没有挤压,什么力可以提供向心力等。
(二)关于新媒体与自媒体主要特征的区别较为含糊
目前,学界认为其特点主要有交互性、及时性、超时空性、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虚拟性、多元性、复杂性等特征。王金磊[5]谈到,新媒体的特征主要有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共享性以及传播媒介的个性化设置等。唐平秋和卢尚月[6]认为,自媒体的特征主要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关系的“隐匿性”等。可见,关于新媒体、自媒体的主要特征,学界主要从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主要特征的区别仍较为模糊。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成因研究
综上可知,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系统、深厚,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待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关于该项议题研究,目前学界大多包含借助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从传播学视角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问题则相对较少,有待于展开系统性的研究。
关洁[10]认为,要致力于在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建设网络传播阵地、营造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郑萌萌[11]认为,要在占领网络阵地、发挥媒介融合效力、建立完善舆情处理机制等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得到更好的传播。李勇[12]主要从新媒体的全新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角度提出具体对策。郑秀芝、程雪峰[13]从主流媒体、网民、文艺工作者、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新媒体自媒体、监管部门六主体出发,提出构建“六网”网络健康体系,以求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效果。
关于成因,主要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或网络媒介之间的关系。对于在网络空间中有必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学界主要从网络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两方面进行论述。于安龙[7]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复杂化的网络空间中致使大学生出现轻信网络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易鹏和王学友[8]认为,在虚拟复杂的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价值引领、目标凝聚、道德导向和环境净化等作用。对于借助网络媒介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学界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和网络媒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便利条件两方面进行论述。刘文佳、杨永志[9]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与灌输甚至会引起受众反感,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仍有待优化。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基础上,抓住互联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借助网络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切实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二、对策研究:路向多元、议题趋近
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严重的腰椎滑脱症;(3)严重骨质疏松患者;(4)椎弓崩裂患者;(5)合并颅脑、心肺等其他重大疾病者;(6)既往腰椎手术患者;(7)治疗及随访期间因腰部疼痛未按规定而接受其他治疗者;(8)不能按照知情同意书要求完成定期随访者。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一般性对策研究
当然,学界也从不同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进行研究。在研究视域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社会思想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网络心理学、网络文学等视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传播学视角对策研究
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探索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但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加考量。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主要从网络阵地的建设上、网络文化产品的创造上、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上、网络生态场域的净化上等方面提出一般性对策,而基于传播学领域来展开较为系统的对策则相对较少。因此,基于传播学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进行研究是学界未来需要把握的方向。
秦风在班上一如既往地沉默,可能他真的不喜欢说话,努力几次后,我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挫败感。每一次都是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他就回应我一个字——“嗯”,实在是让人崩溃。有同学在背后叫他“闷葫芦”,我觉得很形象,但为了团结,还是阻止大家这样叫他,或许他需要时间来适应吧。
三、研究展望:理论导向、协同推进
郑洁[14]从传播机制的角度对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析,认为要紧密结合传播学的选择、引导、渗透等具体机制来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保障,并进而提出网络媒体可以作为信息载体、政治表达工具、舆论平台、社会组织来全方位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向仲敏、乔真真[16]基于传播学的涵化理论,认为要通过新媒体传播“象征性现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要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对策研究,学者们有从整体上提出一般性路径的,也有基于传播学视角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具体举措。
(一)基于传播学理论,展开多学科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研究还存在泛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等同于借助网络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凸显该项研究的传播学作用,从研究程度上来看,尚未将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充分结合起来。因此,未来要更致力于将交往行动理论、媒介系统理论等传播学基本理论充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研究结合起来。在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技术甚至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综合起来展开研究。
(二)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
对于一项议题的研究,我们要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从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来看,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的情况较多。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研究,我们更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虚拟的网络环境与真实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广大网民谨记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依然要遵守道德规范和相关法规。
2.“两童”的司法保护状况。自1984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少年法庭,开始了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进程。无论从立法层面、司法层面,还是从社会关注层面、社会配套体系来讲,少年法庭成立以来有一个不断渐进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特色少年审判制度的形成过程。
(三)致力于创作高水平研究力作
即使当前我们研究的110篇论文均属于核心、C刊论文,但依然能够发现其中重复性、解释性、低层次性研究较多。因此,作为一名学者,我们更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扎实学习基础理论与实践调研活动为学界呈现出新视野、高质量的文章;作为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的主办单位和相关负责人,我们不仅要设置高标准的论文、研究报告和学术专著的准入门槛,也要净化学术空间,让学者在真知、真理的学术空间中启迪学术思想、畅谈学术观点、提高学术水平,进而创作出高水平的研究力作。
参考文献
[1]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4,(1):41.
[2]刘文佳,杨永志.论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术论坛,2015,(2):17.
[3]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9.
[4]申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2,20(9):94.
[5]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9-110.
[6]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74.
[7]于安龙.虚拟的网络与真实的道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道德之维[J].中国青年研究,2016,(8):105-106.
[8]易鹏,王永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功能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75-76.
[9]刘文佳,杨永志.论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术论坛,2015,(2):18.
[10]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80-83.
[11]郑萌萌.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传媒,2014,(8):69-70.
[12]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 36(2):30-31.
[13]郑秀芝,程雪峰.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3):80-81.
[14]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4,(1):41-45.
[15]郑洁,梁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J].学习与实践,2014,(1):107-112.
[16]向仲敏,乔真真.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涵化理论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20-21.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11-0161-03
作者简介 王瑞(1994-),女,陕西榆林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 崇】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网络传播论文; 基础理论论文;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