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吴江 2152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河道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污染,而黑臭河道则是水体污染中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它不仅会影响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破坏。而本文作者对黑臭河道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水力学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进行简要地介绍,最后列举了几种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实例,以期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黑臭水体;形成;治理技术;实例
1.黑臭水体现状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九五”计划中明确指出对重要流域水污染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我国重要流域河流水质也很大的得到了改善。而城市中的河道、人工河流的水质情况却未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进而导致城市中出现黑臭河道,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环境。据我国相关调查表明,黑臭水体现象多出现在南方城市,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基本现状,黑臭水体多为河流,且多分布在广东、安徽、江苏、湖北等经济发达城市。总而言之,我国的黑臭水体情况较为严峻,相关人员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2.黑臭河道的形成原因
2.1外源性污染物
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就污染范围而言,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更广。点源污染的主要途径有污水排放口、废水排放口以及合流制溢口,而面源污染则可通过地表径流、冰雪融水以及各种生活工业废水进行大面积水体污染。由于主要的外源污染物是来自生活、工业废水,因此污染物中主要有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消耗溶解水中的氧,不仅造成水体缺氧,也会产生大量的致黑致臭物质污染水体。
2.2内源底泥再悬浮
河道底泥中含有的物质种类较为复杂,部分物质会在不同的物理以及化学条件下进行分解,并从底泥中释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HZS, CH4等气体,这类气体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吸附部分污染物,并悬浮在水中,进而导致水体变黑。再者,河道底泥适合微生物生长,其中蓝藻和放线菌可通过代谢作用导致水体黑臭,造成水体污染。
2.3水体热污染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当外界温度升高或是加入大量温度较高的物质后,则会导致微生物更加活跃。因此,夏季的高温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会导致水体局部甚至整体的温度上升,水中的微生物大量分解有机物,进而导致水体变黑变臭,这种水体污染称为水体热污染。
2.4水动力条件不足
一般情况下,当河道中的淤泥、垃圾等物质过多或者是河道水量过少时会阻碍水体流动,水中的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就会疯狂生长,导致水体中的氧含量减少,降低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导致水环境恶化,形成黑臭河道。
2.5河道功能被异化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导致城市人口增速过快,而城市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跟上,而城区地下排水管网由于管道老化等原因,导致其排水功能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城区的排水能力,通常会将部分河道的功能异化为排水管道,但这些河道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完善,进而形成黑臭河道。
3.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
3.1水力学技术
3.1.1引清调水
引清调水是运用水力学从外部调入大量的清水,通过清水来稀释被污染的水体,进而提高水质,这种水体治理技术是较为传统的,通常与清淤相结合,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做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者,将水体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的扰动大,而且在转移过程中也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投入成本较大。
3.1.2水力造流
水里造流是指通过造流器、造流泵等机械提高水动力形成流水,进而增加水体的循环和水体流动达到稀释污染负荷,提高水体的氧化能力和自净能力。水力造流技术被运用在我国各地的黑臭河道治理中,其主要运用水文学和物理学知识,在黑臭河道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2物理技术
3.2.1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借助地形对河道中的污水进行截流,并引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一定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来治理纳污能力较小的被污染的河道。实际上,截污纳管的成本比较高,对地形等自然因素要求较高,并不能完全的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但就目前的黑臭河道治理方面,截污纳管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2清淤
河道内的淤泥是导致河道变黑变臭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应当注意河道清淤。通过河道清淤不仅能扩大河道宽度,增大河道蓄水量,而且也能减少积存河道内的微生物,提高水体质量。河道清淤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底泥中的物质污染水体,但其限制性因素较多,在进行清淤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原有平衡,且目前的河道清淤多为粗放式清淤,清淤效果难以持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河道问题。
3.3化学技术
通过化学技术来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主要是指使用化学制剂来和水体中的微生物发生化学作用,进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达到治理黑臭河道的效果。主要使用的化学制剂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以及复合絮凝剂等,这些化学制剂通过混凝剂将水中悬浮的污染物在分子力的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从而去除黑臭河道中的大量悬浮物。
3.4生物技术
3.4.1增氧曝气
当河水中的溶解氧浓度过低,水体自净化能力就会大大减弱,最终导致黑臭物质的增加,因此在进行黑臭河道的治理工作时,可合理利用生物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提高水体质量,而且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原有平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理方式。其中增氧曝气则是通过使用相关设备增加水中的氧气成分,加快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进而解决黑臭河道问题。
3.4.2微生物技术
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生物技术是最为简单,且无二次公害的一种治理方式,而微生物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对河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抑制,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微生物技术中的控藻菌剂不仅能降低水体硝酸盐浓度,进而抑制水中的蓝藻生长,净化水体环境,而且能直接消灭水华藻。
4.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我国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多种治理修复技术进行组合,发现组合修复技术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十分有效,未来我国在黑臭水体治理上也主要向组合修复技术发展,更倾向于采用环境工程治理黑臭河道,主要涉及到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与监管新技术,治理效果、运行经济等都要符合一定的要求。黑臭河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从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入手,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原则对河道开展治理工作。再者,在运用修复技术时也要综合考虑水体的具体受污染情况,并采用组合工艺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恢复河道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河道水体自净化能力。
结束语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效益,金山银山都不如绿水青山,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环境生态问题,尽快解决黑臭河道问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河道问题,人们就要树立起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减少使用含氮、磷的化学制剂,并对排放到河道中的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进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邹伟国.城市黑臭水体控源截污技术探讨[J].给水排水,2016,42(6):56-58.
[2]谢飞,吴俊锋.城市黑臭河流成因及治理技术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 2016,29(1):1-3.
论文作者:倪伟1,赵伟勇2,王娟3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水体论文; 河道论文; 技术论文; 微生物论文; 清淤论文; 污染物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