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体会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体会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之一。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的一般方法,符合课改要求,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课堂讨论的几点实践与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1、课堂讨论的实践

1.1、目的明确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解决教材的重难点,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通等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原则:①小而具体;②新而有趣;③有适当的难度;④有启发性;⑤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发给学生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动手用摆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在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分析:“沿着纸板的长边摆,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宽边摆,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是多少厘米?”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边和宽边有什么关系?如果不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又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做转化练习反馈的情况,可让学生讨论:①移动小数点的目的是什么?②以谁为标准来移动小数点较好?③移动小数点后数的变化怎样?商会变化吗?④这样移动的根据是什么?

1.2、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2.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如教学除法的两种分法时,先组织学生操作:①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把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了几份?②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然后让学生讨论:第一种分法是怎么分的?第二种分法呢?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又如讲授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让学生默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出示问题:“求11和12、8和5、12和18、21和7中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求。”学生经过讨论,分别从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简便计算中得到启发,发现: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就是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识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可出示一组学生计算过的算式:38÷5=7……3,14÷5=2……4,15÷4=3……3,20÷6=3……2,然后让学生讨论:把每一道除法算式的余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可以吗?余数和除数一样大呢?又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后,可提出:能否不采用扩大整十倍的方法计算10.5÷2.5,让学生从讨论中得出:(10.5×4)÷(2.5×4)、(10.5×8)÷(2.5×8)、(10.5×2)÷(2.5×2)这三种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既克服了思维定势,又拓展了思维。

1.2.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如讲授“小数的大小比较”后的一次小测中,学生对选择题:比0.9小而比0.8大的数( )[A.没有一个;B.有1个;C.有9个;D.有无数个]普遍选择A,这时教师可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变换角度提出:要使答案A正确,该怎样修改题目?让学生讨论。

1.2.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究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讥,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如教学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时,有位学生把78×99+78板演成:78×99+78=78 (100-1)+78=7800-78+78=7722+78=7800,此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评,而是让学生讨论:①答案是否正确?②是不是最简便的运算?③怎么改进?

1.2.5、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中心。从一节40分钟的课来看,学生的思维并非时刻都处于亢奋状态,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重新推向高潮,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1.3、把握火候

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把好火候,可以概括为四度,即:梯度(如设置知识台阶)、跨度(如知识块之间联系)、深度(如要求的难易)、密度(如容量的多寡)。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地提醒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与新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口算36÷12=3,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在被除数和除数的后面同时添上100个零,除得的商是多少?当学生中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商应该在“3”的后面也添上100个零,也有的人则认为商仍然是“3”。此时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继续讨论:你们能说出各自的道理吗?能不能从较简单的例子中去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刚才的问题呢?

1.4、形式多变

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是指导式讨论,就是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释疑。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后讨论:①你在量角器上看到了什么?②角的度量是“度”,1°是怎么确定的?③角的度量步骤是怎样的?能否用几个词语概括?④试量书本上∠ABC的度数。也可以是自主式讨论,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分组讨论后,还应让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也可以分成两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

1.5、延缓评价

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延缓评价,一般应选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在找出最佳方案之前,应让“劣质”方案充分表演。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讨论的过程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1.6、氛围宽松

为便于讨论顺利展开,教师应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适当“稚化”,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中,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得到民主平等情境下的修正、提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2、几点认识

2.1、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大胆思考、大胆探索,学会自由发言、清晰表达、说思路、说方法、说道理,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学会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勇于修正自己与他人错误的意见。

2.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讨论的关系

数学学习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独立学习,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讨论的关系。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各抒已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3、为中下学生参与提供机会

在讨论中,能为中下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一环。如果每次讨论,都是那些学习好反应灵敏的学生抢着发言,而那些中下学生只是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而且不能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那这样的讨论只能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适当控制,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动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课堂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标签:;  ;  ;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实践与体会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