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也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重要的任务。
一、工作进展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教育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行动计划》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为契机,明显加大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1.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明确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任务和要求 这两个文件,是职业教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比较全面的、指导性的文件。文件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学制,要求地方和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制度,开展学分制的试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并提出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与健康一般应为必修课;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改进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文件要求各地、各学校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领导,重视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机制。文件印发以后,很多地方提高了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迫性的认识,山东、江苏和北京等地结合实际,提出了当地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的政策措施。
2.组织制订、审定和颁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7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和机械工程力学等16门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试行),改进和加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这些大纲既是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课程考试的依据。在思想性方面,这些教学大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适应性方面,这些教学大纲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要求,符合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专业教学和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特色性方面,这些教学大纲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先进性方面,这些大纲确定的教学内容符合21世纪初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反应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有利于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在灵活性方面,课程内容结构和时间安排适应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满足不同学制、不同学校(专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便于更新教学内容。教育部要求各地、各学校安排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并结合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这些课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3.组织制订、论证和颁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优化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变化的需要 新的《目录》把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为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与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社会公共事务和其他等13个大类,共设有270个专业。专业简介中明确了培养目标、建议修业年限、业务范围、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专门化等。《目录》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调研和起草过程中,教育部组织各行业、各地调查分析了行业和地方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与趋势,使《目录》适应今后五到十年我国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目录》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划分克服了专业学科教育的弊端,使专业与国家产业分类、职业分类相适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造了条件。《目录》减少了原有几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数量,调整、合并了原有的面向较窄的专业,拓宽了专业业务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将增强职业学校的活力和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管理,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增强自身活力和吸引力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环节。因此,教育部在颁布《目录》的同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各学校以实施新的专业目录为契机,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带动和促进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更好地为21世纪初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湖南、陕西、广西、云南等地已出台了实施新的专业目录的意见。
4.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83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包括指导性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标准)开发工作,分两批审定通过了77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 这些教学方案对本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依据。这些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能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有利于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具有适应性和实践性。这些专业课程的整体设置一般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应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等教学制度改革的需要,便于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便于学校和教师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创造条件。教育部还通过相关行指委安排了这些已经审定通过的专业700多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开发工作。2000年年底以前,石油化工、纺织、旅游、农业、林业等8个行指委已经审定了15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基本符合已审定通过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对课程安排的要求,注意反映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5.推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首批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工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这些研究与开发项目共分为四类,包括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培养模式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方案研究;中等职业学校80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等。其中第三类、第四类课题已基本完成;第一、二类共有186个课题组承担(含自筹经费项目),约有三分之一的课题组已经结题,其他课题组也将于近期结题。研究与开发项目工作的开展,对于把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形成和推广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6.及时推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编辑了《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汇编》等反映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的文件、资料,并于2000年11月初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班”,研讨班的参加人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部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四方面的代表。代表们反映,这次研讨班主题重要,内容充实、新颖,信息量大,开阔了大家的思路和眼界,增强了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的信心。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形势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促使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中出现很大困难,一些地方的一些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学校很难集中精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由于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很不理想,有一些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六门课程考试成绩合计只有一百多分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存在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重视不够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尚未摆上议事日程,对教学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工作研究不够,推动不够,教育部的重要文件在有的地方不能及时得到贯彻和落实,一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不能及时转化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还有的地方现行的对职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招生政策等不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利于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制度。
3.职业教育本来离不开行业、企业,这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 随着我国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进行,不少行业、企业正在剥离举办和管理职业教育责任,使行业很难承担起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应有的责任。我国现行的弱化行业责任的政策,不利于行业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不利于职业教育真正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需要,不利于职业教育走产教结合的道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4.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相对落后 对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依然传统落后,沿用照本宣科,依然进行知识灌输,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加之很多教师本身生产实际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不强,造成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重视不够。
5.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条件较差,特别是实验实习设施、设备不足,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过程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需要。
三、思路和措施
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教育永恒的主题,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客观形势和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一些进展还只是刚刚开始做,必须常抓不懈。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教育部的名义制订、颁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验的指导意见”,推动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制度改革,同时,要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创造条件。
2.研究和制订“关于评估和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点的办法”,为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点的评估工作作准备 通过此项工作,促进示范点的建设,发挥示范点的典型作用,切实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在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的指导下,选择10~20个重点建设专业,开展借鉴“项目教学法”等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典型试验 开发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灵活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依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果,发挥成果的作用。
5.教育部将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省地两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的意见 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发挥现有的地方教学研究机构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育评价、师资培训和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的作用。
6.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取得成果的同时,中央财政应设立新的“21世纪初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程”专项经费,保持和增加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支持的力度,同时,地方财政和学校要增加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