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主要依据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内镜黏膜下注射的基础上借助几种特殊高频电刀病变所在的黏膜剥离使得病变得到解决。通过ESD技术可以完全切除病变,使得消化道肿痛得到最终根治。
【关键词】内镜黏膜剥离术;护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200-02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就首先结合高频电和图套器利用大块活检方法进行了首例面膜切除(EMR)治疗手术。伴随着近三十年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文献的提出改进了EMR的操作技术,不断成熟的EMR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治疗消化道息肉,早期癌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技术手段中。
1.术前准备
1.1 心理护理
在术前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到将手术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并耐心引导患者和家属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引导患者积极配合,调整心态,合理膳食,保持最佳状态。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更加注重于对心理层面的感受与体验[1]。众所周知,心理状态对人体具有重大的影响。有的患者长期疾病的折磨和手术治疗产生的经济费用等原因,导致患者忧心忡忡,对手术治疗依从性不高,而在后期的观察治疗过程中,也难以有效的配合护理工作的展开。
1.2 器械及药物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内镜黏膜剥离术需要使用或借助于众多的医疗器械和物品。手术过程中,所需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种类繁多,其规格、尺寸、大小、型号等均不尽相同。手术中,器械不仅是保障手术治疗的重要支撑,同时适宜的手术器械也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手术的高效、有序。内镜黏膜剥离术所需器械及物品包括:电子胃镜或电子肠镜、生理盐水、玻璃酸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透明帽、注射器、图套器、高频电流电切器、活检钳、金属止血夹、止血夹释放器[2]。
1.3 术中配合
医生和护士在手术过程须有较强工作素质和医学素养,在面临突发情况有专业应急能力,在执行过程中熟练操作过程,护理人员需配合主刀医生的操作,并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血压心电图等数据,监测指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穿孔是内镜下治疗较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发生应即刻采取止血夹缝合,胃肠减压,解除气腹应用,抗菌药等治疗措施,避免发生穿孔最严重的,始终保持黏膜下层剥离过程中视野的清晰,剥离过程中反复黏膜下注射有助于穿孔的发生。
2.术后护理
2.1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对于内镜黏膜剥离术患者而言,术后遵医嘱禁饮禁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阶段需护理工作人员严格加以执行,避免患者由于未知其中原理而盲目进食,从而导致风险事件的出现,或者是影响到患者的术后恢复。护理工作人员需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让家属理解并充分配合护理工作人员。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止饮食需要给予静脉补淡。禁饮禁食观察一段时间后,如发现患者无并发症了则可以为患者进食。需要注意,患者刚开始进食时,应以半流状饮食为主,术后一周无特殊不适进食软食,注意少食、配合多餐,勿过量,避免食物影响创面愈合,甚至引起出血或穿孔。
2.2 胃管护理
胃管护理是患者术后护理的重要护理部位,是整个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在护理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工作经验丰富,以避免因患者的胃管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现象。护理时,妥善固定胃管,这一过程需严谨对待,而对于特殊的患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密切关注,避免由于患者自身因素而出现胃管位移等不良情况[3]。定时测量患者的胃管长度,如发现异常则需要尽快处理,紧密观察患者胃内引流物通过的状况,标记引流物颜色等重要性质,记录观察重要分析内容。
2.3 用药护理
术后遵医嘱常规给予H2受体抗剂(如法莫替丁)或适应于以促进创面愈合,酌情应用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创面感染。患者药时,需结合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安排,患者病情存有差异性,而个人的体质也不一样,因而药物的剂量,给药后的反馈也不尽相同。当患者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时,需分门别类的进行放置,妥善管理,并一一注明好相应的标识。对于体质敏感的患者,在误服药物后容易出现不适,甚至是引发床面感染,因而对这类患者需多次耐心的沟通。有的患者记忆力不佳,而有的患者则行动不便,因而对这些患者可设置单独的护理记录,将患者的病情动态详细进行记录。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观察应该密切跟踪患者恢复状态,观察有无烦躁或感情淡漠等活动性出血现象,记录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特别注意患者呕血现象,排便形状,颜色,以判断出血的程度。尽快做好输血和抽血准备,并避免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加大输血,遵医嘱用药,快速止血,补液为止有效循环血量。并发症更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病情反复,或者是引发其他危险状况[4]。因此,术后护理需加大巡查力度,构建高效反馈的信息渠道,以确保医患之间信息的对称性。
3.出院指导
吸收、借鉴治疗经验,从而可查缺补漏的完善整个治疗体系。患者出院时,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对患者做出针对性、指向性的指导建议,以此确保患者在出院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意识的规避注意事项,避免病情反复或引发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定期回访,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跟踪检测,对患者在恢复阶段出现的问题针对解答,以患者健康为服务宗旨。听取患者对医院治疗的反馈,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一般而言,在患者出院的一个月之内,应杜绝辛辣、刺激、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则需要加强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患者出院一个月后,如恢复状况良好,则需要到院进行复查。
【参考文献】
[1]颜雪方,吕海霞,朱美玲,等.63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29(30):189-190.
[2]王艳,孙红英,赵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9(8):89-90.
[3]王丽,张予蜀.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2013,27(5):453-454.
[4]孙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护理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38(11):2633-2635.
论文作者:曾小燕,斯亚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患者论文; 黏膜论文; 术后论文; 并发症论文; 过程中论文; 创面论文; 医嘱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