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繁荣:新时期文化事业的主旋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旋律论文,新时期论文,繁荣论文,文化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20年来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始终把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具体的指导。这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我国文化事业改革与繁荣的20年,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20年。
20年前,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胆识,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打碎“两个凡是”的枷锁,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如果没有思想解放作先导,不驱散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霾,就不可能调动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思想与情感的阐门;党领导下亿万人民参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构成了邓小平文化理论体系。邓小平文化理论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在诸多方面开辟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将文艺的方向重新确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文艺方向与党的根本宗旨统一起来,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共同奋斗。
——科学地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同时又强调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一方面使文艺从狭隘的功利主义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解放了艺术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有效地防止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保证了文艺的正确方向。
——明确提出文化事业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提出,文艺应当“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他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确地阐明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强调文艺必须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
——高度重视文艺队伍的建设。邓小平同志率先在全党全国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他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同时,他强调“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鼓励文艺工作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尊重艺术规律,废止粗暴干涉,坚持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地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
——深刻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反复告诫全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年来的文化工作实践证明,邓小平文化理论是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坚实的理论依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文化艺术的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能够顺利前进,繁荣发展。
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新时期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在邓小平同志《祝词》的鼓舞下,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摆脱了“左”的思想的长期束缚,焕发了艺术青春,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和丰厚的创作实绩,开创了文艺持续繁荣的新局面。20年来各个门类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20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据抽样调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1981年为35.76元,1996年为374.95元,增长约9.5倍。目前,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4.6亿人次;剧场、影院年演出放映231万场次,观众1.66亿人次。1997年, 我国出版发行图书11.28万种、71.6亿册,杂志7916种、23.1亿册, 报纸1083种、179.5亿份;公共图书馆从改革开放前的1256家增长为2661家, 总藏量已达3.7亿册,年借阅流通量1.88亿人次。伴随高新科技发展, 以电脑多媒体、数字式视听设备、国际互联网络等新传媒为标志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自1980年迄今,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别从原来的106家、38家增长为1244家、880家,分别增长10.7倍、22.2倍;电视人口覆盖率从49.5%增至87.4%,增长37.9个百分点;电视节目从仅有新闻类少数几个栏目发展为周平均播出时间5万多小时, 与“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状况相比,不啻天渊之别。
艺术的繁荣不仅在于量的增长,更在于质的提高。新时期舞台艺术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文艺主旋律,探索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艺术创作方法,话剧、京剧、昆曲、豫剧、采茶剧、赣剧、歌剧、舞剧等都出现了一大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佳作。改革开放后创办的电视春节晚会,历经10多年而不衰,成了中华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象征。电视剧是改革开放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大众化艺术门类。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西部警察》、《和平年代》、《水浒传》等作品均获得了令人称羡的高收视率,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也时有上乘佳作。电视艺术如今已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影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中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经历了更多风风雨雨的考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三、新时期最鲜明的标志是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发展的20年是在改革中开拓前进的20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经过艰难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1979年提出“调整事业,改革体制”,经过1983年推行“承包制”改革,至1988年实行“双轨制”模式,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四大以来,从中直院团改革入手,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加大了力度,先后进行了以实行演出补贴制为重点,以改变国家与院团之间关系为主要任务的改革,实行了以考评聘任制为重点,以改变院团与演员之间关系为主要任务的改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逐渐深化,各项文化事业的改革正全面推进。
在结合行业特点的改革中,影视领域进一步理顺了创作、制作、发行、放映、播映各环节的关系。电影改革以拓宽投资渠道,确保重点影片的资金投入和解决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为重点,电视艺术以加强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和艺术生产管理以及建立规范的电视剧(片)交流市场为重点,加快了改革步伐。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领域纷纷实行集团化改革,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扩大规模效益。艺术教育和文化科技领域着手进行调整布局结构的改革。社会文化领域里的全国农村文化改革试验区和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是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
经过20年培育和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艺术品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文物市场、国际文化市场、文艺培训市场等在内的综合市场体系,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已不仅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解决就业、涵养税源的一条重要渠道。1997年文化经营单位主营营业收入达190.8亿元,利润总额47.9亿元,创增加值148.6亿元。
文化市场异常活跃,在一个时期内泥沙俱下在所难免。党中央经常提醒全党防止剥削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1989年,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公安部等部委共同组成全国“扫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采取一致行动,打击各类生产、贩卖和传播色情文化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央确定了“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以及繁荣与净化并重,保护性倾斜与限制性税控并重,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并重的管理思路。几年来,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文化市场专项集中治理,成效是显著的。特别是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为弘扬民族文化、扶持高雅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对音像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整顿,使正版音像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从1997年1月起,对全国录像放映场所实行节目专供制, 扩大了正版音像制品的影响力,整个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活跃有序、健康繁荣的局面。
五、以普遍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社会文化,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层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经过20年艰苦努力,这个基础日益巩固。我国目前已有群众艺术馆385家, 文化馆2901家,城乡文化站4.05万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3万个, 其他文化娱乐机构17.31万个。 这些遍布全国的群众文化网络保证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能够长期经常地开展。通过宏观指导、微观督导、主动引导、热情辅导,群众文化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各种行业文化、社区文化形式,如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等,也都蓬勃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文化活动基本阵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少儿文艺“蒲公英计划”、“知识工程”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文化工程,整体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下乡”已经逐渐形成制度,在广大城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大型文化下乡活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京九文化列车”、“南昆文化列车”慰问演出活动,观众逾百万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各民族璀璨夺目的文化传统得到了全面的恢复、继承并发扬光大,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四优先”的特殊优惠政策。改革开放的20年,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最快的20年。
六、历来受党和国家关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改革开放中迈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982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文化法律——《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作开始全面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在这些方针和原则的指引、规范下,中央和地方大幅度增加了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维修工作,以西藏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一批古建筑得到了全面维修,大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古迹得到抢救和保护。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对革命文物保护的力度,井冈山、延安等革命纪念地的纪念建筑得到了妥善的维修和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山东青州龙兴寺石窟造像窖藏,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之一。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纪年简牍数万枚,数量超过以往全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20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博物馆至今已近2000座,每年举办陈列展览5000个以上,观众达1亿多人次。 博物馆陈列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以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为代表的无形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许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成立了保护和振兴机构,其中京剧、昆曲还有全国性机构。从80年代开始组织整理、编辑、出版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已出版122卷,投入资金上亿元,参加人数达5万人。这项巨大工程, 抢救了大量面临消失危险的民间无形文化遗产。
七、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指导下,官方往来频繁不断,民间交流日益扩大,双边交流稳步前进,多边交流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当前对外文化交流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和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民间交流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近年来,无论是派出或来华的艺术表演和展览项目,民间交流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20年来,我国与137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 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02个,分别是“文化大革命”前的3.3倍和2.5倍。 在驻74个国家的使(领)馆设立文化处(组)85个。与众多国际、地区性文化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在信息、研究、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协作。1996年由我国成功主办的第27届国际图联大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我国艺术家参加杂技、音乐、舞蹈等众多国际艺术比赛或国际艺术节,仅1992—1995年间就获各种奖项100多个。
对外文化交流与开放,加快了中华民族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进程。20年来,译介了大批国外文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名著。其中, 仅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就翻译出版了300多种学术名著。在“’96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中,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来华演出,观众达数万人。“’97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98中国国际美术年”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视节、四川电视节等,已经成为中外影视节目交流的重要窗口。在积极引进、博采众长的同时,加大了对外宣传中国建设成就、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力度,更进一步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雄姿。
2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人才辈出、花繁叶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在20年跋涉前进中,有创造与成功的欣喜,也经历了探索与开拓的艰辛。当我们在世纪之交的回眸中,看到20年沧桑巨变,看到付出的努力终于结出丰硕成果,所有的一切都将化作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