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服务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5)12-0035-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在国家宏观战略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从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还是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看,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有力支持。2015年秋季,我们组织有关力量对中部五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涉及的县、乡、镇都是典型的传统农区。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85%,符合一般性要求。下面结合调查资料,对中部六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一、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情况 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近年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发展目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的理念和要求。其含义与2005年联合国系统率先使用的“普惠金融”的内涵是一致的,即建立一种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中部各省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2015年2月份,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公平性、便利性”。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发展普惠金融为主攻方向,以有效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为主线,深入推进金融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鉴于此,我们把农户实际接受过现代金融服务的情况作为首要问题来了解、认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农户贷款发生率不高,只有40%。分年龄段来看,年龄偏大的农户贷款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偏小者,我们推断这可能与从事农业时间的长短有关。从“正在申请”“打算申请”在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来看,还是年龄偏轻的农户占比略高一些,二者合计,39岁以下占比27%,40~49岁占比28%,50~59岁占比15%,60岁以上占比只有12%。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是,随着年龄增长,农户贷款发生率递减。 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占据重要年龄段地位的农户,“没有申请过”贷款的农户占比过高,40~49岁占比46%,50~59岁占比39%%。按常理推论,这个年龄段的农户,农业生产经验最丰富,体力和精力也处于较强阶段,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的愿望更强一些,他们应该是农村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最有可能成为需要资金支持的群体。但事实却相反。通过更深入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们正值壮年或刚过壮年,已经完成了农户的一般积累,就目前的经营规模来说不需要贷款;还有一种可能是农户经营规模受到非金融因素的“瓶颈”制约,如或是缺乏规模化的经营理念,或是由于土地流转不畅造成经营规模偏小,或是由于缺少现代农业知识而无法实现规模经营等,即不需要贷款即可维持现状。显然,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对农村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农户申请贷款呢?比较集中的答案是“贷款利率太高”和“贷款条件复杂”,分别占比为49%和61%。相反,对贷款的数量多少、期限长短、服务优劣等,农户并不十分在意,选择的比率只有23%、15%、13%(如表2所示)。此种情况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只有在低年龄组,即39岁以下年龄组对贷款数额很在意,选择贷款数额少的比率达到43%。这说明农村年轻劳动力在观念上优于他们的父辈,普遍有多种经营、规模经营意识,有较强烈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因而对贷款规模较为在意,希望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较大金额的贷款。 二、关于农户借款来源途径 农户如果缺乏资金,一般会通过哪些途径解决,通过这个选项设置以了解农村金融供给的大致结构,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据调查,农户在生产经营、生活安排中出现资金短缺状况时,获得资金的首选途径,仍然是“向亲朋邻里借款”,选择比率高达56%,比排在第二位的“银行、信用社贷款”居然高出14个百分点之多。这种情况既表明我国农村社会关系依然带有明显的“熟人社会”的特征,同时也表明农村金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我们在调查中特别注意到,有6%的农户选择“高利贷”的途径,而选择向“向村集体、协会借款”的比率仅为4%。其实农民应该很清楚,高利贷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在我国中部农村的传统农区,不可能有比“高利贷”利率收益更高的经营项目,当农户选择这条借款途径时,应该是在向所有正规的金融机构求告无门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所以可以理解为是农户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不能不说是农村金融的悲哀。 从分组情况来看,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年龄越大的农户(户主),资金来源途径依靠“银行、信用社贷款”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而年龄越轻的农户(户主),资金来源途径依靠“向亲朋邻里借款”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一规律非常清晰(如表3所示)。60岁以上年龄组资金来源选择“银行、信用社贷款”的比重高达60%,这一比重随年龄降低而递减,39岁以下年龄组该比重只有21%。而“向亲朋邻里借款”选项比重,39岁以下年龄组高达68%,随年龄增长该比重递减,60岁以上年龄组只有36%。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我们认为不能够简单归结为:年长者在银行、信用社信誉度高,反之则差;或者年长者积累财富多一些,有担保物品,年轻者则缺乏积累,因而缺乏担保物。因为,亲朋邻里间借款同样需要信誉度,也要看你能不能还得起借款。很有可能该选项反映的是不同年龄组的农户对借款难易度、便利度的一种认知,以及由此做出的获得资金的渠道选择。不管怎样,从发展的、长远的视角来看,年轻农户(户主)把借款来源的主要依靠放在“亲朋邻里”方面,说明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与覆盖缺失;同时也说明,农村金融还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农户获得资金的来源途径,我们设置了“你曾经在哪些金融组织获得过借款”的问题,答案不出预料,农村信用社位居第一,成为农户获得资金的首选,农户选择比重达到40%,邮政储蓄银行也占到14%的份额,村镇银行与贷款公司发育滞后,占比较低,除此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如工、农、建、交等银行占比达到38%,仍然是农村不容忽视的金融力量。这说明当前对农村金融支持资金来源出现了多样化、多渠道的良好态势,这是十分令人可喜的现象,也是未来农村金融普惠制发展的一个良好基础。 三、关于农户借款的主要用途 调查农户借款的用途,一方面是为了考察农户的借贷资金用到哪些地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察农户为什么借款,以及根据借款资金的用途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周期。据此,我们列出了7个方面供农户选择,如购买生产资料、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婚丧嫁娶、修建房屋、生意周转、其他等。考虑到备选项不能够分得太细,所以,不便归类的选项就纳入了其他项,这也是“其他”选项在问卷资料中选中率并不是最低的原因。 总的来看,农户借款用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占据第一位的是修建房屋,第二位是购买生产资料,第三位是生意周转,三者的选中率分别为38%、29%、28%。选中率最低的是婚丧嫁娶,只有7%。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其他居中(如表4所示)。 从这项调查来看,住房仍然是农户集中支付大项,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不高,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真正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没有真正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到了一定年龄,还要返回农村养老。必须指出的是,如此高比例的农户将贷款用于住房这种非生产性投资,势必会造成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这是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问题。 从后面选项来看,农户还是比较注重生产发展的,购买生产资料与生意周转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两者相加占比达57%。这种用于生产性的投资,是可以产生收益回报的,对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属于优质资产,是应当扩大信贷规模的项目。在我们设置的所有选项中,选中率最低的是婚丧嫁娶,这说明农村移风易俗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户大都能够正确对待此类事项支出,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再盲目攀比,追求排场、风光。值得注意的是,子女教育和医疗保健不在前三位,这也反映了这些年随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前推进,政府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扶持是卓有成效的,义务教育有了相当高的普及率,多渠道解决农村特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困难,“新农合”基本全覆盖并逐步扩大报销医药费的比例,以及下一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并轨”,这些已经或即将实施的政策,有利于农民解决更多的生活困难,使农村金融支持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减少呆坏账,进入良性运行的发展轨道。从分年龄组情况来看,39岁以下组,选择最多的是购买生产资料与修建房屋,都是38%,其次是生意周转,占32%,与总体选择基本一致,只是排序稍有变化;40~49岁年龄组,其选择意向占比由高向低分别为修建房屋(42%),购买生产资料(32%),生意周转(30%);50~59岁年龄组的选择有较大变化,修建房屋仍占据第一位,占比达到38%,子女教育跃居第二位,占比达到26%,稍稍超过第三位生意周转(25%);60岁以上组也有不同,第一位是购买生产资料,占比达到31%,第二位是其他支出,占比为23%,修建房屋退居第三位,占比只有20%。不同年龄阶段,其贷款资金用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承担的不同社会责任关系密切。 四、关于获得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 农户要想获得贷款,就要有符合放款方(金融组织)要求的担保方式。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的单一性甚至严重缺失一直以来就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中央不断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指导意见,其中就有关于承包地、宅基地确权、住房产权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扩大农村贷款担保标的物品种、改善担保方式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农户贷款担保形式主要集中在熟人担保和信用担保两个方面,二者分别占57%和26%,排在第三位的房产抵押选中率只有12%,其他担保形式更是少之又少。 有意思的是,不同年龄组在信用担保或者熟人担保方面有着明显的变化。在信用担保方面,位于中间位置的40~49、50~59两个年龄组选择信用担保的更多一些,分别为32%、30%,其他两个即最年轻组和最年长组与此相比较则有明显差距。看来,金融机构同意以信用担保的方式放贷,显然是把还款能力放在首位,与贷款农户的人品高下无关。可以理解,40~59岁年龄组的农村户主,既有家庭积蓄,又有生产经营能力,收入会相对较高且稳定,所以信用度就高一些,更容易获得信用贷款。60岁以上的农户体能逐渐衰弱,劳动能力趋于下降以至丧失,所以信用度就明显下降。而在熟人担保方面,情况刚好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熟人担保的选中率越来越高,依次分别为49%、55%、60%、62%,农村熟人社会特征在这里依然表现充分,年龄越大,熟人关系越牢固,所以选择率就越高。这是农村金融业务中担保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明农村金融借贷抵押标的物的严重缺失。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契约关系仍然是很重要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熟人关系上。所以中央一再发文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利,这样有利于搞活农村经济。从表5的统计结果来看,农户贷款中房产、承包土地抵押方式占比重太低,这应当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金融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借款到期无钱还款怎么办。从上述主体担保关系看,农户一旦无力偿还贷款,受影响最大的一是个人信用,二是熟人关系,而且熟人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信用关系。若有抵押物,将其拍卖即可还款,而实物抵押在农村金融信贷中占比极低,这就是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的特点。从调查资料统计结果来看,选择“借钱还”者占比高达75%,选择“变卖家产还”者占比为15%,二者都是把个人信用放在第一位,合计占比达90%,选择“违约”者占比不足10%。说明“欠债还钱”的朴素道理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还是深入人心的,大多数农民依然是诚实守信的,我们应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五、关于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我们在调查表中还设置了农户对金融机构服务的评价及期望的选项,是想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能否满足农村需求;二是对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否满意;三是你认为农村最需要的金融服务是什么;四是农村金融机构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工作。 首先是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评价。目前,在农村为农户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所以,我们把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评价放在首位。从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来看,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总体评价不容乐观。选择“能满足需求”的只有10%,选择“基本满足需求”的有32%,而选择“较少满足”的有33%,选择“远远不能满足”的有19%,还有部分农户大概是觉得不好说而放弃选择。这样看来,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方面是不及格的,亟须在为农服务上有一个全面的改进提高,或者需要吸引其他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服务方式进入农村。从年龄分组的角度看,对于“能满足需求”的选项比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最低年龄组是4%,最高年龄组为17%,而对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选项比重,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最低年龄组是32%,最高年龄组是7%,说明年龄大的人对金融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而年轻户主则对农村金融供给有更高的要求。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对农村金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其次是对于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否满意的评价。可能是碍于面子,也可能是熟人社会所致,选择“满意”的有13%,选择基本满意的有45%,二者达到58%,选择“不满意”的有31%,选择“很不满意”的有4%,二者合计只有35%。看来,农户的评价基本是客观的,他们是对事不对人,对农村信用社不满意,但对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对信贷员(农户更广更多的是通过接触农村信贷员而了解信用社)基本上是满意的,肯定了他们的付出与辛苦。 再次是你认为农村最需要的金融服务是什么。这个问题做了前置限制,即除了存贷款业务,农户通常认为金融服务就是存款贷款,对其他金融服务不太了解。在我们所列举的选项中,“贷款担保”选中率最高,达61%,下面依次为“个人理财”(29%)、“银行卡业务”(28%)、“保险服务”(14%)、“其他服务”(26%)。从不同年龄组来看,在“贷款担保”选项上各个年龄组高度一致,选中率都是第一位。在“个人理财”与“银行卡业务”方面则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即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递减。对于“个人理财”,39岁以下组选中率达60%,而60岁以上组选中率只有9%;对于“银行卡业务”,39岁以下组选中率达43%,而60岁以上组选中率只有7%。所以,农村到底应该发展什么金融业务,在拓展业务时注意对不同年龄人群做具有针对性的宣传,这里的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最后是农村金融机构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工作。有点出乎意料,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分别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选中率分别达到43%、33%,业务水平与硬件设施只有24%、12%。这样的排序,在不同的年龄组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60岁以上组业务水平升为第二,服务态度降为第三。这说明广大农户的基本看法以及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期待是基本一致的。 总的来看,农村金融在为农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表层上看是农村金融发展不足;从深层来看,与农户财产结构、农村产权制度的设计以及农村发展模式的选择都有密切关系。人人皆知,金融机构是典型的“嫌贫爱富”,但又不能否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通过改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二者走上良性互动之路,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_金融论文
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