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临当前居住小区在使用过程中所暴露出各种不良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诗意般栖居的小区存在吗?本问就如何在设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去创造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居住小区提了若干意见,以便人们更好的去寻求的理想之地。
关键词:居住小区;诗意般栖居;安全感;归属感
1.当前居住小区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城市居住人口急剧膨胀,于是居住成了首要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在蓬勃发展的地产项目大多与居住相关,几年的大发展的确解决了不少的居住问题,也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虽然居住小区是三方面的问题:开发商、设计师和居住者,但事实是问题的出现对于居住者来说影响最大。问题都有什么呢?主要是这些方面:房屋本身的质量问题;户外的环境问题;邻里的关系问题;相关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大家越来越意思到各种问题的存在,例如各楼宇仅满足日照间距,千楼一面的建筑外立面,呆板的空间。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1)建筑企业及开发者和经营者的意识形态处于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一些建筑开发商
轻环境、重经济,轻质量、重“效率”的短期行为意识占据了建筑行业经营理念的主流,使居住区人为的形成高密度、高容积率,破坏了建筑居住区生态环境,他们只给居住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住,而根本不考虑要住的质量好和住的舒心,更谈不上住得和谐与居住环境对居住者所产生的长期居住的综合效应和社会效应。
(2)设计师:早期缺乏对外部环境和居住者关系的重视,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少了与居住者沟通的重要环节。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重复的做大量的工作,照搬和照抄的现象严重,导致了千楼一面和风格与当地风俗习惯不一致,一味的追求某种风格和迎合某些人的趣味。
(3)居住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注重居住建筑外部环境的品质,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来改变开发商的不良做法。
2.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思到户外环境的重要性,它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
3.居住小区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居住与景观的融合
一个好的居住区,应该注意内部居住与景观的融合这样才能够提升其内在品质,对居住区居民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使其自觉地去维护所在的环境景观,并找到其中的乐趣。对开发商来说,借此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可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富有特色的居住区又成为整个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用人性化的设计给居住者带来场所感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趋势,因体现了对人的关怀而深入人心。居住区里居住着包括不同阶层、性别、年龄和状态的人,景观设计应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的审美要求,突出其特点并具有充分的预见性,这样既满足了住户的要求,也可加强居住区的凝聚力。在居住区的人口构成中,除了中青年人和正常人外, 老人和儿童均占有相当比例,还有需要特别照顾的人群如残疾人员,他们也是使用居住区景观设施频率最高的人群。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与他们的
心理和审美情趣相关的景观要求。例如山坡设计中坡度应较缓慢,行经不要复杂,中途要提供休息的设施等,提高设计中的无障碍设计。在人性化的设计中不仅要提供可视性,还应具有可达性,让居民进入其中,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性,丰富了住户的日常生活,同时作为对居住空间的调节和补偿。
所有的这些考虑都是为了让住在里面的居民有一种家的感觉,愿意走出房间和邻里交往,达到一种互动,使整个小区更加和谐。人在这个大环境里才会拥有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只有在对待小区的设计问题上深思熟虑,才会创造出有利于人类栖居的有意义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杨新民.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J].太原科技,2006(12):17-18.
[4]汤振兴,赵艳岭,郭平.浅探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J].河南科技,2005(9):55-56.
场所精神理论
论文
姓 名:汤成明
学 号:07081008
专 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 导:王晓南
日 期:08年7月
论文作者:任洁斌,陈秀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居住区论文; 居住者论文; 场所论文; 景观论文; 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归属感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