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中的实践与实践观中的世界——两种哲学观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世界观论文,哲学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5-0012-04
一、世界观哲学的实践观
世界观哲学的经典表述主要存在于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里,它认为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最终理论目的 在于获得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由这种世界观决定的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等。这 种哲学观(因其主张哲学主要是世界观的学问,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哲学”的哲学观)在 理论上的缺点,在于未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因而没有充分反映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旧的、以解释世界为主要目的的旧哲学在哲学观上的本质区别。因此,这种 世界观哲学及其旧哲学观已经受到国内学者日益广泛而自觉的置疑和批评。
但是近来也有学者对这种“世界观哲学”的哲学观提出了新的辩解,认为在近代哲学 以后,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已经不再是直接以“世界”为对象而形成的关于“世 界”的“观点”;恰恰相反,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它是从总体上理解和协调人 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注:参见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科学?》,载于 《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以下简称孙文。)。这也就是说,哲学仍然只能作为关于世 界观的学问而存在,但其研究对象将转变为“从总体上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 理论”。笔者认为,这种新解释有些牵强,值得进一步商榷。
首先,说世界观不是关于世界的(理论或认识),这至少是语词矛盾。某些人当然曾经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深刻体会”赋予世界以及世界观之类语词以某种“ 深刻的”或“独特的”意义,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一方面表现了某种哲学思辨的高 深莫测的外观,另一方面却同时付出了把世界和世界观这种语词搞得异常神秘和晦涩难 懂的代价。
其次,仅仅强调必须通过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理解世界,并不能证明哲学只能作为世 界观理论而存在这种理论论断。事实上,理解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本身,也可以有非常 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成就。比如作为旁观者超脱地或直观地理解的“关系”可以得到 一种世界观理论,作为参与者创造性地理解和创设的“关系”却可以是一种(狭义的)实 践观理论。
第三,是否“透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可能是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非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标志。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固然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决定其他 哲学问题的性质。但是,基本问题决定其他问题的哪一些性质呢?众所周知,哲学基本 问题决定一种世界观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性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性质,此外不直接 决定世界观的别的什么性质。但世界观至少还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分歧,以及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的分歧,乃至于一般而言的精神境界高低的不同,这些分歧至少不是直接 由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决定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在世界观哲学视角上,认识的主要原则是也 只能是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防止对世界的客观真实状况的歪 曲、片面的认识,而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的一般理论要求。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观哲学并没有穷尽哲学的所有理论视角和理论视野。
实际上,以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只从世界观哲学的 认识立场来对待和理解实践观问题。这种“原理”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揭示实践的一般本 质和普遍规律(实际上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链条中鸟瞰实践这一种世界现象时所发现的 实践本质和实践规律)。它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诸如实践在全体世界中是如何发生、发展 的,它具有哪些特殊性、规律性,以及它对人而言具有什么必然的要求等。显然,由于 始终局限于世界观哲学的理论视角,它很自然地认为实践只是世界诸多现象中的一种。 尽管由于实践主体具有自觉意识和自由意志而使实践过程不同于世界的一般自然事物, 但是对世界观理论来说重要的问题是不要因为这种特殊性而忘记了实践毕竟仍然只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现象而已。如果说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优越性在于它透过实践的 这种特殊性,发现了实践的客观实在性,那么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错误则恰恰是把实践的 属人性、有意识性,夸大为整个世界的性质。这也就是说,相对于世界观理论的认识目 的来说,实践的属人性、有意识性质,也就是实践作为人同世界的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应当作为偶然性、假象性被抽象掉、过滤掉,而不是被当作基本立场确认下来、重视起 来。至于人如何才能把握和利用实践的规律性这个问题,当然也在世界观理论的视野以 内,但却绝不处于视野的中心。
有各种各样世界观,也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强调客观如 实地理解世界,这是哲学史的客观事实。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只是一种世界观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只理解为世界观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悲剧。至于世界观哲学,它 的局限性并不在于重视世界观理论问题,而在于它把世界观理论等同于哲学本身,认为 所有哲学都只能是一种世界观理论。我们力图批判和超越的对象正是这种哲学观以及由 这种哲学观产生的对世界观与实践观的关系的看法。
二、实践观哲学视角的世界观
实践观哲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方法理论,而是一种哲学观。这种哲学观认为哲学 在本质上是(广义的)实践观科学,所有具体哲学体系、哲学问题(包括世界观问题)的根 本理论意义正是在于它们都是(广义的)实践观科学的理论要素。作为一种哲学观的实践 观哲学具有非常充足的理论根据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实践性,它的根本意义,在于 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哲学是一种实践观的科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但长期以来 人们却自相矛盾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只是一种世界观而不是一种实践观。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提供了新的实践观,而不是超越历史实 践的世界观。根据马克思的看法,离开实践的思维(对世界的洞察、直观、总结、概括 等等)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或科学性,是一种经院哲学问题,以解决这种问题为己任 的哲学理论即使在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充其量也只能达到直观的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 ,始终属于企图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着天壤之 别。
其次,实践观哲学作为哲学观反映了历代哲学家对哲学事业的集体定位,揭示了哲学 历史上各种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哲学史上所讨论的理论问题是多种多样、动态变化的。由于某一时期、某一哲学家群 体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互不相同,产生了本体论哲学、价值论哲学、认识论哲学、语言学 哲学、历史哲学等哲学分支。因此也有些哲学家为分析方便起见把哲学历史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认为有所谓本体论主导阶段、认识论主导阶段、语言学主导阶段。其实主导问 题的存在始终只是暂时的,认识的焦点问题总是变化的。而从根本上来说,每一个历史 时期的哲学问题都终究是对人类生存实践基础问题和时代焦点问题的探索,最根本的问 题始终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实践本身。
相对于这种丰富、具体的哲学理论历史,世界观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观实际上极大地妨 碍了人们对哲学史上各种哲学体系的理解,常常使这种理解变得非常狭隘、武断,产生 不应有的盲区。比如,世界观哲学以为所有哲学都致力于揭示客观世界的原始事实和自 然本性,于是便把是否获得所谓“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衡量一切哲学得失成败的唯一标 准,导致把致力于揭示人类的自由品质和价值理想的哲学理论都划入唯心主义行列,结 果使接受世界观哲学这种哲学观的人们无法得到一种全面、深刻和生动的哲学史观,自 然也因此使这些人自己的哲学思想具有片面性、僵死性的致命弱点。
第三,实践观哲学实际上更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人类 文化对哲学学科的期望或定位原则。
实践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标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范畴,它是人类在精神与物质、思 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之间实现自觉、感性、创造性转换或 中介的过程,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交往等需要而从事的处理自我与非我关 系的活动,是这类活动和过程的总和。这种实践具有复杂的内在规定性,既是现实活动 和过程,又具有扬弃现实的主观、客观和历史向度;既是自由的创造,又是必然性的表 现;既是社会性过程,又是个体性行动;既是物质性过程,又是精神性过程。哲学科学 的文化使命恰恰就在于反思这种生存方式,按康德的比喻就是替这种生存方式“立法”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类的这种“实践”的存在方式,需要一种把这种存在方式 从理论上、总体上加以自觉、巩固、保持和发展的中介。而从学科建设上来看,这种中 介的承担者正是哲学,但决不只是世界观理论,因而不是世界观哲学意义上的哲学,而 是实践观哲学意义上的哲学。
从这种实践观哲学的立场来看,哲学所讨论的问题和所包含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比 如可以包括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世界观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 基础性问题之一。但是,无论是世界观,还是认识论、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 论等任何的内容和问题,按实践观哲学这种哲学观,都应该被看作是广义的实践观的组 成部分,都不具有绝对独立的理论意义。我们这里所谓广义的实践观是指把实践看作是 人类根本的生存方式,同时把实践观看作是人们关于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必然面对或必须 追问的、具有全局意义、基础意义、永恒意义、“焦点意义”的问题的认识、判断或设 定。很显然,这种实践观本身也不具有绝对独立的意义,它的意义是相对实践而言的, 离开实践去研究、判断实践观的真理性、现实性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意义的。
由此可见,实践观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自我定 位原则和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对哲学的性质、使命等问题的理解的不同,实践观哲学和 世界观哲学对哲学理论的完整形态及其终极意义的理解也不相同,于是它们对哲学的认 识对象、有用材料、理论成分以及各种具体的理论成分、理论成果、认识对象相互之间 的关系的理解,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甚至对立。比如,研究、体验、反思和揭示人类 生存的自由性质、价值意义、特殊逻辑及其相对自然事实而具有的价值优先性,对实践 观哲学而言是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理论工作课题,而对世界观哲学而言却是排不上议 事日程的工作,从事这种理论工作的人甚至可能被看作是“不务正业”。具体到世界观 与实践观的关系上,世界观哲学力图获得一种绝对科学的关于世界总体状况的理论认识 ,因此它必然把实践看作是无限世界中无数事物、现象的一种,至于实践观是关于实践 的客观性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只是世界观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实践观哲学力图研 究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那些总体性问题、基础性问题、时代焦点性问题等,以便获得对这 些问题科学、合理的认识,为实践提出有效、正确、智慧的见解、建议。因此它必然非 常重视作为人类实践复杂系统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重要成分之一的世界要素,把世界观 看作是实践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说,对世界观哲学来说,唯物主义之所以是一种正确的哲学观点,主要是因为 这种观点能够如实地即客观地观察世界、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或说明世界,有利于反对 一切形式的主观因素的无孔不入地渗透和加入,保证世界观的中立性、普遍性、客观有 效性。辩证法的理论意义也是如此,只不过辩证法主要用来反对那种沉溺于某种不合时 宜、不合事宜、不合地宜的主观观念、主观意愿,它的根本意义仍然主要是确保主观符 合于客观,这种理论认为所有强调主观意志独立性的观点都是缺乏理论根据的,因而大 体上是错误的。而对于实践观哲学来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上述理论意义固然是正确 的,但是这种正确性丝毫也不妨碍我们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来说,唯物主义的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的哲学观或哲学理论志趣方面,唯物主义 因此成为一种价值学概念。这种概念包含了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这种关怀不是为 了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普遍、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接受现实、溶入现实,相反 是为了反抗现实、否定现实、批判现实、对现实进行彻底、不妥协的斗争。这种关怀不 是与主观主义相对抗的、不是与认识中的主观的因素相反对的,而是与现实中那些对现 实世界漠然视之、对人类特别是对人类中那些创造历史的主体即广大劳动者的现状淡然 视之的“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哲学相反对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同时也是一种哲学观念的身体力行者,他们把无产阶级“如其所是地”看作是劳动者 、资本要素等等,而看不到无产阶级恰恰是“异化”的被害者,更看不到无产阶级甚至 是“改变世界”的主力军,看不到无产阶级应该是一种先进哲学必须服务的对象。唯物 辩证法固然是一种变化的哲学,但却绝不只是一种阐述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更是一种批 判现实的态度,是一种绝对不与现实相妥协的革命态度或立场。革命不是对现实变化的 适应,而是积极创造新世界的价值理想和现实追求。至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为一 种方法是绝对错误的,但是这种错误并不妨碍我们虚心学习那些被我们严肃批判的唯心 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中的积极成分。原因是,即使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家, 大多数仍然并没有把哲学简单概括为只是世界观的学问,而常常不自觉地承认哲学是一 种有关人类生存发展实践全体的理论,他们大部分仍然在不自觉的意义上体现着哲学更 是实践观的学问的理论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