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何种面目——1.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该重新界定——访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复旦论文,语境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战以后,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以往,我们习惯地称“西方马克思主义”为资产阶级学者的思想理论,今天,我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何意义?
陈学明:从我国宪法到中国共产党党章都一再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问题在于,当今中国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长期以来被教条化和错误地理解的那种马克思主义,而是必须从这种教条化和错误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的、现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了顺利地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当务之急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显然对我们摆脱原先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错误地理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置于新的社会发展态势下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一方面不断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正确、全面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向前发展,他们把“拯救社会主义”的出路定位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结合。无论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还是他们通过这些研究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广泛注意。人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正面、侧面甚至反面吸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不可否认,近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离不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作用。
记者:如何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陈学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把握其精神实质,只有把握了其精神实质,才能对其优劣长短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判断,从而做到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国学术界通过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流派的比较分析,终于基本上认清了其真面目。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对马克思思想的解释路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之一。
第一种解释路向以第二国际的一些思想家为代表。他们以马克思在一些著作中曾提出要“消灭”、“终结”哲学为由,引申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哲学的合法性,强调马克思的理论与哲学无缘,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理论和经济理论。这样,他们完全以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像其他科学一样的“科学”。
第二种解释路向以第三国际的一些思想家为代表。他们并不因为马克思提出过“消灭”、“终结”哲学而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但同时他们也看不到马克思对近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用近代哲学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以探讨精神与物质孰先孰后为宗旨,仍然以主客二分为特征。
第三种解释路向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所开创的。他们既反对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解释,又与第三国际的一些理论家的观点相抗衡。他们坚决不同意把哲学从马克思主义中排除出去,认为马克思所要“消灭”和“终结”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哲学,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新的哲学世界观,新的本体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引上丧失根基的实证科学的道路。他们强调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我们国内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识到,这第三种解释路向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确实是他们最早觉察到了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错误与危害之所在,特别是最早觉察到了以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的错误,最早开始探讨马克思的哲学与近代形而上学哲学世界观的界限,并努力把马克思超越近代哲学之处当作马克思在哲学上真正的创新点而加以挖掘和弘扬。他们这样做的实际效果是把原先“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的“能动的方面”重新又还给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国内的一些学者还认为,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所展开的种种争论实际上就是这三种解释路向之间的争论。由于前二种解释路向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所以第三种解释路向不断地对它们展开冲击。
记者: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在我国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见仁见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您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应如何界定?
陈学明:归结起来,国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有以下四种用法:
第一,完全把它当作地域性概念,即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完全撇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含义,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新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加拿大学者本·阿格等人的用法。这样去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人都强调,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的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第四国际的托洛茨基主义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管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均可以冠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三,在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地域性概念的前提下,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题及关切的问题集中于哲学、美学领域。
第四,在肯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地域性概念的前提下,突出其在思想路线方面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柯尔施以及对弘扬“西方马克思主义”起了关键作用的梅劳·庞蒂就是这样使用这一概念的。这种使用方法在西方世界被许多人所接受。由T·博特摩尔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就是这样给“西方马克思主义”下定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理论体系汇集成为向列宁主义挑战的政治体系。”
我们国内许多学者已提出,尽管西方世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如此众多的用法,但是我们大可不必去争论哪种用法最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现在需要做的是根据目前我们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求同存异,相对地统一到一种比较一致的用法上来。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只要符合如下三个条件,就可以把这些理论家的思想列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来加以研究: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地域的含义,他们当然首先是属于西方的理论家;其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或倾向,它的提出者必须自己确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和信奉者,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其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它应当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迥然有别,即他们的理论必须与承继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第四国际的各种“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