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_王乐同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_王乐同

王乐同(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

摘要:中小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性质恶劣。校园暴力有着团伙性、隐蔽性、持续性和残忍性的特点。其原因与社会风气不良、学校教育不当、家庭养育缺失和施暴者受暴者个人的个性缺陷几方面有密切相关。为打击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政府、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参与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去。

关键词:中小学生;青少年;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67-01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数量及恶性程度均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使得受害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校园暴力存在着一些典型的特点。(1)团伙性:中小学生因为兴趣爱好不同、居住区域不同等因素形成不同非正式的群体,不同群体间会因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纷争,进而不同群体间会发生暴力冲突;(2)隐蔽性:导致校园暴力的矛盾和冲突没有明显的特点,这也给老师家长的提前疏导和预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持续性:诸多学生间的侵害并不是一次就结束,有的要持续一年甚至几年,还有甚至受侵害者转校、毕业后还持续受到侵害;(4)残忍性:校园暴力的残忍性是最危险的一个特征,现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都掺杂着校外人员,校外人员不计后果,下手极重,常常会导致受侵害轻则受伤,重则导致死亡[1]。

1校园暴力的成因

导致学校暴力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1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享乐风气较重,伦理道德被轻视,社会生活中经常会有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青少年耳濡目染的情境下,不知不觉受到不良行径的熏陶。而且,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江湖文化”“兄弟情谊”等亚文化,也会让青少年树立错误的价值观。

1.2学校教育

学校不适应或不应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校园暴力,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学校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片面重视了学业成绩,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2)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深入了解和关注,往往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会成为施暴者或者受暴者;(3)学校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暴力倾向疏导不力,不及时;(4)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校家庭之间交流沟通不顺畅,信息不能共通[2]。

1.3家庭养育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养育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导致校园暴力的隐患。(1)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离,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关注;(2)家庭的养育方式不当,或过于宠溺,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3)家庭内部的暴力因素,子女长期在不良环境下成长逐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没能学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个人因素

首先青少年阶段处于身心成长的快速阶段,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模仿不良行径;其次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不与人交往,这部分人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三、过度的容忍和迁就,部分青少年收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担心如果反抗会收到打击报复,一味的容忍和迁就,久而久之助长了侵害的行径。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时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和谐、健康、安宁的校园环境。

2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如今校园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校园暴力的成因也从多方面为人探讨,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校园暴力发生,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1社会层面

打击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从宏观层面开始,国家有必要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各级政府需要加大中小学的校园安全的监管和检查力度,改善校园治安环境,特别要预防发生在中小学校的抢劫、暴力事件。社会中的每位成员都应当宣传和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整顿社会不良风气。

2.2学校层面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成绩,轻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育人理念。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青少年暴力倾向的学校环境。要指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可信赖的的人际关系。健全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的管理机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可能导致校园暴力时间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大家斗殴的苗头,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还要用法律、纪律、规章等约束学生的行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树起一块意欲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警示牌”,有效地制止暴力及其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教师应尽量避免发生体罚或者伤害学生的现象,同时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要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3.3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品德、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父母双方首先应避免因为琐事引发的家庭暴力事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类似于“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式。目前许多青少年出现了冷漠、暴躁的性格特征,跟在家里受到了暴力伤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当代很多家庭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教育活动,一旦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做错事就会收到训斥或者体罚,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生活在压抑和不安的情绪中,在此情绪的影响下,孩子一旦在学校和同学间产生矛盾,其他的同学就会成为被发泄或者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要在日常中注重亲子关系,引导和培养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得到了尊重,才会在心智体全方面健康茁壮的成长。

3.4个人层面

青少年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事不要热气吞声,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受到暴力侵害时,灵活采取措施,不要言语行为刺激施暴者,以减少被侵害程度,事后及时报案;提高社交能力,少于行为思想不端者交往,出外办事尽量结伴而行,以免放生意外;养成谨言慎行的习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尽量用缓和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同时,对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同时对受到过暴力伤害的青少年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使之早日摆脱暴力事件留下的阴影。

参考文献

[1]邓先文. 校园欺凌与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范[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017-00017.

[2]郑开诚, 张芳德. 校园暴力溯源及其防治对策[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8(2):2-4.

论文作者:王乐同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  ;  ;  ;  ;  ;  ;  ;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_王乐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