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呼吁加快“数字化医院”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秦子楠[1](2021)在《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传承《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典籍“中药药嘱”思想,结合目前指导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创新应用“中药饮片药嘱单”,促进智慧药学发展。方法:(1)文献研究:①梳理截止至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学术团体出台和发布的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和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工作内涵和规范化发展现状;②梳理“中药药嘱”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中药药嘱内容体系。(2)临床调查研究:面向北京地区三甲医院、三级医院、二甲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的不同职称中药师,采用“问卷星”应用软件开展中药师对传统中药煎煮技术和汤剂服用方法认知情况的线上调查。收回10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构建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636个《中国药典》收录的饮片品种和433个不同规格的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②构建中药经方库:参考《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113个经典方剂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③构建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十八反”、“十九畏”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中药饮片用药规则;④构建药嘱信息术语库:参考《中药调剂学》《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中药饮片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用药知识;⑤基于SOA构架和B/S/S构架,利用Caché数据库及基于CSP的组件技术、M技术、工作流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和流量中心;⑥采用IMedical数字化医院系统集成4个基本信息数据库和5个功能中心,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北京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房患者,采用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针对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①目前我国已有处方点评、处方调剂、处方审核及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但面向临床的用药指导等工作尚待规范。②“中药药嘱”思想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论》,完善于《备急千金要方》,成熟于《本草纲目》,为现代中医临床药学开展中药药嘱服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③参考《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了中药药嘱内容体系,内容包括煎煮技术、服药规范、用药告知和药物贮藏方法。(2)临床调查研究:线上调查共收回104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中,超过60%的中药师对中药煎煮器具、中药是否需要浸泡、中药浸泡时间判断方法、中药煎煮加水量判断方法、煎煮加水量和煎煮火候等问题有统一的认知,而对不同类型方剂的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尚未形成统一;②在汤剂服用规范的认知调查中,超过50%的中药师对服药温度的判断、服药时间的选择和成人、不同年龄儿童的服药剂量有统一认知。(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共收录2025条中药饮片基本信息,其中含药典品种信息1592条,共涉及636个(包括炮制品)药典收录饮片品种,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信息433条。数据内容包括:“饮片名称”“处方应付”“饮片别名”“饮片拉丁名”“基源”“用药部位”“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特殊煎服方法”“禁忌症”“使用注意”“用药告知”“老人用药”“儿童用药”“是否为炮制品”“炮制方法”“是否为贵细药材”“饮食禁忌”“贮藏方法”和“执行标准”,共计25项内容;②中药经方库共收录113首《伤寒论》方剂的数据内容,内容包括“方剂名称”“处方组成”“所含药味”“主治病证”“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使用注意”7项;③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的配伍禁忌规则“十八反”和“十九畏”,中药饮片的“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和“审核最大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禁忌规则内容;④药嘱信息术语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煎煮方法(煎煮次数、煎煮时间、煎煮加水量、煎煮温度和特殊煎煮方法)、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服药剂量、服药次数、服药温度、服药时间和特殊服药方法)、用药告知(药后护理、服药禁忌和健康指导)和药物贮藏方法4类。⑤信息化构建了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中药经方库、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药嘱信息术语库4个数据库和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流量中心5个功能中心,形成了以“四库五中心”为主要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患者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具有指导内容丰富、指导语言通俗易懂、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患者煎药和服药的优点;87.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的使用对指导患者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有帮助,97.89%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构建的中药饮片药嘱单持满意态度。结论: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应立足于中医药传统实践经验,传承古人的宝贵经验,我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临床药学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通过构建以“四库五中心”为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促进了在线审方、复核发药、用药指导等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和规范化服务,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能力。
周曼[2](2020)在《企业供应链审计问题研究 ——以B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传统经济形态下单独某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的竞争。当下国内外形势多变,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这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以及新的风险,那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及风险点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供应链审计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对供应链各节点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审计与评价,对供应链整体运行有效监督,有助于发现供应链各节点的风险与漏洞,提报管理层及时整改,从而将供应链风险控制在企业容忍度内,保障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好供应链审计,保障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以B公司为案例公司,首先就供应链审计层面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总结,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供应链审计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方向;其次,介绍了供应链审计的内涵及四大理论基础,为后续案例研究做铺垫;然后,针对B公司实施的供应链审计的实际案例,介绍了B公司供应链审计的内容及工作流程,重点对B公司供应链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接下来,就B公司供应链审计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于通过将供应链审计的理论与B公司供应链审计实务相结合,期望可以为B公司以及其他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审计提供借鉴经验与教训,真正发挥供应链审计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宋平[4](2020)在《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2016年8月19日,我国召开了进入本世纪以来规格最高的“卫生与健康大会”,将分级诊疗制度作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推动我国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模式。分级诊疗的提出,是基于我国选择性“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背景,借鉴国外家庭医生制度,我国提出的一项卫生改革重大策略。为推动分级诊疗创造更好的运行环境,很多学者研究了分级诊疗的驱动因素,如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水平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现象观察和结果判断进行开展,缺乏从信息资源禀赋和资源依赖的角度,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信息化水平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同时,随着老百姓对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属性认识理解的深入,医疗机构满意度的问题逐渐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分级诊疗的实施对医院满意度的影响如何,在学界争论较大,也限于这项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限较短,尚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来探讨分级诊疗对满意度的影响。另外,作为公立医疗机构,保持公益性是其合理运营的基石,实施分级诊疗,让原本上行的患者就医流向逐渐回头,并转向下行,这为增加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提供了机遇。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另外,不管是推进分级诊疗,还是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还是提高医院满意度和合理控制医院收支结构的平衡,医院高层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态度支持与否至关重要。医疗机构要实现分级诊疗,尤其是县域内的公立医疗机构,本身在发展中就滞后于大型的三级医院,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让高层管理团队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落实好县域内分级诊疗的目标,还存在的不少不确定因素。本研究的内容模块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为本文的第一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和目标,对研究方案以及技术路线的说明,介绍研究的特色及创新,最后是概述本研究的章节结构情况。第二部分,构建理论框架及提出研究假设,由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由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实证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第四部分,结论、建议与展望,为本文的第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进而探索了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和医院满意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四川省在2014年10月全域实施分级诊疗,是全国第一个推行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本研究以四川省87个县(市、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这些县(市、区)在医疗信息、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支出等方面的客观数据,并对每个县域的高层卫生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本研究对相关变量进行概念界定,提炼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确定了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衡量范畴,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其次,通过精心梳理卫生行政部门大量相关数据,本研究对87个县(市、区)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进行测量。然后,对这87个县(市、区)的601位高层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样本422份,问卷有效率为70.21%。再次,本研究对数据进行整合匹配,对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即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了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分别检验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loading)及中介变量的因子权重系数(weight),并对研究中提出的假设进行逐一验证。该部分使用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假设检验,包括主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的检验。最后,本研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研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探讨了医改背景下,医疗信息水平对县域内分级诊疗的作用机制,以及分级诊疗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从研究的理论来看,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将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进行关联,进一步探讨其对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影响,构建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模型框架。当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层面探讨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绩效提升,少有研究从相对宏观层面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本研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以医疗服务行业为场景,将县域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化水平与分级诊疗的深层次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分级诊疗与医院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的关系,拓宽了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的情景边界。第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本研究以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为研究对象,且县域样本数量达到87个,探索和分析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结果。目前,对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是从定性角度讨论阻碍该政策实施的障碍和困难,仍缺乏一致的观点和结论,并且从实证角度缺乏量化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就医习惯背景下,实施分级诊疗的实证研究更为缺乏。本研究以分级诊疗和医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揭示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内在作用机制,拓展了分级诊疗的前因后果的研究内容,洞悉了医疗信息水平到收入成本率的传导机制。此外,本研究还探究了高层管理支持的边界条件,证实了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实施程度之间存在着调节作用,进而从高层管理团队层面验证了提升高层管理支持对推动分级诊疗实施和提升医疗信息水平的重要性。第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多渠道的数据来源保证了本研究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跨时段研究设计有利于对变量前因后果关系的检验。本研究采用纵向时序调查,前因变量时限在前,其余变量的时限在后,这有利于对变量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共同方法偏差,能够更为真实地体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另外,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数字化医院等级评审、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国家医院满意度综合调查和直接问卷调查4个完全不同的渠道,避免了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共同方法偏差。同时,本研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PSS 22.0进行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分析,基于Smart PLS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假设检验,以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通过这些研究的设计和方法切实有效的提升了数据的质量和检验的效果。第四,从变量的测量来看,开拓性地探索了分级诊疗这一构念。以往关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分析,以及其实施的利弊和存在的阻力等,鲜有研究针对分级诊疗开展实证探索,且并没有对分级诊疗这一构念进行量化探索。本研究开拓性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分级诊疗的测量维度,分别是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在做出先驱性探索的同时,为未来分级诊疗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研究探讨了“医疗信息水平——分级诊疗——医院满意度(即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收入成本率”的影响路径,并提出高层管理支持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有关假设。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遵循严谨的科学研究范式,也尽量贴合所选取的理论内涵,但由于作者资源和学术能力的有限性,造成本研究存在无力避免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样本的有限性、研究结构层次的局限以及相关构念的进一步探讨等方面。因此,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以更加全面的研究形式和内容来更深入地对分级诊疗实施程度开展前因后果的研究。
廖飞宇[5](2019)在《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末,我国逐步在全国各地实施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了计算机化、数字化进程,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与应用。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建设始终位于全国领先地位,当地政府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新的增长点,以信息化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前,江苏省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两聚一高”新江苏战略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够,资源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和“烟囱”依然存在;信息标准应用不够;人才和资金保障相对匮乏;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医疗信息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江苏省为例,对其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兼顾政府的影响,采用江苏省地市作为主要的研究案例,对其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江苏省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支撑,从而提升江苏省各大卫生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医疗环境,助力江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孙彬[6](2016)在《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变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了新的需求,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疗卫生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改革经验基础上,结合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进行研究,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策略,以期为天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健康天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对城市发展理论、供给侧和需求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健康城市和生态医学等学科知识开展理论研究,对天津市和新型城镇化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抽样调查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运用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对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公平性分析,运用DEA-Tobit方法对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规模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③比较分析与回顾分析相结合。利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比分析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城市化模式以及采取的医疗卫生应对策略,在回顾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城镇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①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人口、经济格局变动情况:2013年天津市城镇化率为82%,外来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65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12.9%;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对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②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特点:居民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35.8%和52.6%,均高于涉农地区;中青年患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是慢性病患病主要类型;78.5%居民两周患病就诊意愿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实际就诊为40.8%。③天津市卫生资源供给情况和配置公平性:2013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3.84%,低于全国水平的5.57%,且主要流向城市医院;按人口分布的资源配置基尼系数低于0.4,配置比较合理,按地理分布的资源配置基尼系数超过0.7,公平性较差;社会办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市的45.8%、16.1%、13.4%,但总诊疗人次仅占17.1%,医疗服务总量不高。④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人均卫生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区未达到三级公立医院建设标准,14个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员10.7%。?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规模效率:23所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47.8%医院未达到总体有效和规模有效,26.1%未达到技术有效,9所处于规模递减阶段。病床使用率、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年手术人数与医院运行效率成正比。结论:(1)天津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经济结构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2)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3)新型城镇化地区卫生资源总量和优质资源不足,卫生总费用结构不均衡,资源布局有待完善,社会资本办医服务能力有限。(4)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5)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建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推动“软硬件”同步升级。
高姗[7](2013)在《《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同时,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体和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也在发生着微妙但极具进步意义的变化。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传媒环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传播需求,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在实践中逐步成长,冲破了传统话语的禁锢,开创了全新的话语模式。这种新式话语模式具有强大的反向建构力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新闻联播》的话语变迁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归纳了当代中国社会与《新闻联播》栏目的发展变迁情况,作为后文具体新闻文本分析的重要背景。接着,介绍话语理论与新闻研究的融合过程,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以梵·迪克(Van Dijk)的新闻话语理论为研究范式,选取了三组十五篇典型新闻话语样本,对其进行语义宏观结构分析、图式超结构的宏观分析、微观分析、风格分析以及修辞分析,从而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联播》的话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学话语——经济学话语——人本话语。然后,对推动这种话语变迁的内外力量进行探寻,指出意识形态的变化、传媒市场化格局的形成、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觉醒以及公民话语权与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共同促使了话语转型。最后,作者指出,话语变迁对社会的反向建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媒介独立与媒介归位、有利于重塑与维护文明秩序、有利于推动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新闻话语分析方法将文本的语言分析与话语的社会实践相勾连,对《新闻联播》自创办以来的话语变迁轨迹进行较为完整的分析归纳。
王磊[8](2011)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创造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与信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中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信息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同时,虚拟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着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文化中的低俗化倾向、数字鸿沟、网络沉迷等问题,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因此,在信息时代,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七章,从信息与信息时代入手,分析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并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与管理的一些展望与建议。第一章,研究信息的概念与特点以及信息时代的生成与特点。首先,对信息时代的基础单元——信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信息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其次,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标准、形态的理论,讨论了信息时代的生成,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多重影响。第二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研究电子商务这一全新商务形式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对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金融的发展入手,讨论了信息时代金融衍生品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入手,通过对企业管理、企业供应链和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信息时代微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析。第三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从互联网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入手,首先,分析互联网对民主的直接影响,如民主传播途径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社会结构的改变等;其次,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再次,讨论了电子政务出现的必要性及其对民主发展的作用;最后,研究了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互联网对公众的影响等问题。第四章,研究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引发的激烈的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研究,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从互联网与文化结合形成的网络文化入手,介绍了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区别;讨论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网络语言的流行和草根文化的兴起两方面探讨了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第五章,研究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首先从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角度入手,从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随后,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和教育入手,具体讨论了信息时代医疗与教育的发展问题。第六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时代虚拟与虚拟实践的分析与讨论,研究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完善、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通过对网瘾问题、信息选择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第七章,研究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管理问题。通过对WEB1.0到3.0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及其带来的两极化趋势;从管理方式、法制、德治三方面讨论了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及其影响,预测了网络实名制的发展趋势。
周莹[9](2010)在《医学人文融入医学专业PBL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培养“明日医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尽管各国医学院已采用了多种模式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但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在数量和质量之间面临艰难的平衡。PBL是一种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PBL本质同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本文提出“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PBL教学”作为帮助医学人文发展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医学人文教育、PBL教学、整合课程等概念、内容和背景的回顾,明确该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人文教育和PBL的本质出发探讨该议题的可能性;继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现状调研,结合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进行对策探讨。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聚焦部分,旨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探讨本研究的思路。第二部分为重审部分,分别审视了“医学人文教育”、“PBL教学”、“课程整合”三大概念,并探讨了其自身特点和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将医学人文融入医学专业PBL教学”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为下文调研和对策的提出提供了参考。第三部分为调研部分,展示了我国部分医学院现行医学人文教学、PBL教学以及两者融合情况。最后部分还展示了PBL教师及学生对于本研究提出的“整合模式”的看法和建议。第四部分为对策部分,选取了国外医学院医学人文教学的几个实例,结合我国医学院教学现状,总结了“整合模式”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语,笔者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
蔡正茂[10](2009)在《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绩效评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随着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重新界定,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基本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行使公共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主动为公众谋福利,实现公共利益。为此,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根据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足程度来评估政府管理绩效,政府管理对公众负责等构成了政府绩效考核的宗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工作绩效亦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宏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承担的角色也在逐步做出重大调整。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要“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以促进建立“定位准确、组织科学、行为规范、责任明晰的服务型政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二)绩效评估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府绩效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公共卫生作为政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能,为整个社会群体提供公共产品,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承担的职能是公共服务,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评估的范围之中,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2003年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侵袭我国,严重威胁了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有效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切实提高工作绩效,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7月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对公共卫生体系而言,“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评估,科学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的落实成效,以及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社会反响如何,必然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三)绩效评估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作,2003年,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专家和政策实施者三方的达成一致,进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战略研究,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长远的发展目标,必须按照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其中,关键在于系统回答“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做得如何?以及总体的建设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建设,清晰界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公共职能,明确国家、省、设区的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的功能定位,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作效率,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服务。解决“做什么?”、需要什么?”。第二阶段的重点是规范服务和能力建设。重点研究如何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将疾病预防控制的各项公共职能落实到位,解决“怎么做”问题。即明确各级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标准,改善实验检验装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拟定并推行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科学化。第三阶段的重点则是绩效评估。即如何客观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乃至体系的工作绩效,建立工作绩效与投入之间的量化联系,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管理。重点回答“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本研究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本公共职能入手,从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维度入手,构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指标收集、筛选、界定,指标权重设立等过程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最终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实现对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综合评估,建立科学评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以便更具针对性地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向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系统论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结构理论、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经过“系统构建绩效评估框架—评估框架层次化、条理化—指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与论证—指标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等步骤,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思路,并依据该思路确立了区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选取11个样本地区进行预试验,明确评估方法、基本步骤和流程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并通过对预试验结果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影响区域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切入口。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焦点问题访谈、头脑风暴法,以及预试验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专业处室专家、全国范围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区域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青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省,主要获取了省级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实数据进行预评估。三、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从研究思路的形成到研究方法的设计,从研究结果的论证到小样本的预试验,从较大范围的实践到最终完成本研究报告,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两方面研究成果:一是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学;二是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重点还在于如何确保这套研究结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科学系统地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思路和流程本研究经过以下方面的努力,解决了科学、系统地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难题,研制了一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方法学,包括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系统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以“绩效”、“绩效评估”等关键词,检索1998-2007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尽可能系统地收集了国内外涉及各个领域有关有关绩效评估的2100多篇相关的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书籍、政府文件以及政府网站情况等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绩效、绩效评估、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基础;明确了绩效评估在国内外政府和公共部门,尤其是卫生领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的起源、应用、发展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力求对研究的基础和走向形成准确的判断: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毋庸置疑,绩效评估被公认是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活力、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加强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有效措施。绩效评估势在必行,对此我国政府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具体的部署。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一例外。2、全面、系统地界定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定义在明确了绩效和绩效评估的内涵基础上,研究首次客观、全面、系统地界定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定义:即在现有条件下,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和组织履行职能的过程及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或承担的职能;(2)实现目标或履行职能的过程和行为;(3)实现目标或履行职能的结果,即工作的成绩和效果;(4)提供的条件,尤其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工作结果,即胜任力。而所谓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则是指建立并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可度量的指标,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四方面内涵量化表达的过程,以客观表达职能履行状况。3、形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系统设计研究的全流程,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成功解决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难题:(1)选择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分析结构理论等方法,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系统表达,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健康结果五个方面,首次形成了系统表达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操作思路、步骤和方法。(2)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框架模块化、层次化和条理化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公认的理论与方法,经过指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指标权重确定定等四个步骤完成指标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如何选择评估指标、选择哪些指标、为什么选择这些指标、选择的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是否能够系统表达绩效,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的组合权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1)指标收集: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既定的评估框架、评估类别和项目,遵循既定原则,全面、系统收集指标,罗列了1000余评估指标,计13.8万字,为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提供了系统的指标范畴,也为今后必须开展的科室、岗位、人员和项目的绩效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指标筛选:依据“易于理解、精练准确、有代表性、便于监管,并符合科学性、均衡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经过5轮共445人次的专家咨询,综合运用论证、试点、预试验等方法,完成指标的筛选。3)指标界定: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与专家咨询法,围绕评价指标的解释、定义、计算公式、应提供资料与查阅内容、基本情况登记、指标数据获取途径和核查方式,以及指标的标准值等内容进行界定。同时,通过预试验,从实践角度完善指标的界定。4)指标权重确定: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通过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512名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副主任和科室负责人的咨询与论证,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评估指标的组合权重。(3)利用专家咨询与论证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一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样本区域调查的实践,在获取评估指标原始数据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统计软件模拟,在计算绩效综合得分之余,实现了对区域绩效的评估和分析。实践模拟并论证了运用方法学思路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验证了可操作性。(二)依据方法学支撑,研制了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遵循研制形成的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从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健康结果等五个方面,经过反复论证和分析,研制并确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区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以评估特定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效果,共包括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运行保障等6个类别17项指标;应用区域疾控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能够满足工作中政府对卫生、上级对下级、自我评价等三方面的需求:(1)能够使得各级政府客观评估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能力和工作状况,寻找出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2)能够使得卫生行政和业务部门,对下级区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3)也能够使得特定地区的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客观地了解自己,改进工作。(三)着力把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本次研究为应用性政策研究,研究结果可不可以操作、能不能应用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否则,研究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和实践、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失却了指导意义。为此,研究着重从以下角度把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一是从指导思想方面强调研究的应用性,也就是说,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操作和能够应用是本次研究的灵魂。为此,组成了由三类人员构成的专家组:一是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业人员,二是有着丰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知识,尤其是管理经验的行政人员,三是长期在预防医学从事专业和管理研究的人员。二是依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立了将区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目标,以评估特定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效果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了实现研究目标,在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等设计方面,强调在方法科学、公认前提下,重点把握思路符合逻辑、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确保了研究过程的可操作。三是把握了指标体系运用的可操作性。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强调原始数据收集的可操作性,在指标的收集、筛选和确立中,均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等多次重复;从两方面保证指标体系综合评分的可操作性:思路、步骤和方法明确,部分综合复杂的计算过程程序化;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指标体系及其可行性:数十轮的各种论证与验证(对区域绩效评估指标的认可率均在80%以上)、全国各省征求意见(共提出近300条修改意见)、小样本的预试验和1 1省的具体实践。所有这些均表明本次研究所研制的指标体系及其办法是可行的。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构建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可行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学,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首先,运用公认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构建能够系统表达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方法学思路,遵循这些可操作的逻辑思路,构建综合反映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评估框架,并将评估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演化成具有代表性的、可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继而,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可量化的评估指标,逐层分析综合表达其代表的上一层评估指标,直至最终实现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估。其次,形成了符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情的绩效评估尤其是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流程;明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原则、步骤,构建绩效评估框架、维度、指标、指标标准、指标权重、绩效综合评估等的具体方法。2、运用该思路、步骤和方法,本研究对某一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进行了实践探索,实现了从政府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出发,研制一整套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评估办法和标准。
二、专家呼吁加快“数字化医院”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呼吁加快“数字化医院”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
1 国际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2 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3 医疗机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
4 小结 |
二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
1 国家指导政策分析 |
2 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分析 |
3 智慧医疗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古籍梳理和当代政策分析的中药药嘱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
1 药嘱思想的源流追溯 |
2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分析 |
1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
2 其他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中药煎煮和汤剂服用认知调查的“中药药嘱”问卷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 |
1 基本信息 |
2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前技术”的认知调查 |
3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中技术”的认知调查 |
第二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汤剂服用方法的认知调查 |
1 服药温度的认知调查 |
2 服药时间的认知调查 |
3 服药剂量的认知调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
第一节 数据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基本数据库 |
1 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 |
2 中药经方库 |
3 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 |
4 药嘱信息术语库 |
第二节 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技术 |
1 系统构建方向 |
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 系统构建技术 |
第三节 智能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功能中心 |
1 审方中心 |
2 药嘱中心 |
3 监测中心 |
4 流量中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反馈的应用研究 |
第一节 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 |
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2 被调查对象获取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的途径调查 |
3 被调查对象对中药煎煮和服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度调查 |
4 被调查对象煎煮和服用中药的习惯调查 |
5 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企业供应链审计问题研究 ——以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审计的重要性 |
2.2 供应链审计的内容 |
2.3 供应链审计的方法 |
2.4 风险导向审计在内审中的应用 |
2.5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供应链的定义 |
3.1.2 供应链审计的内涵 |
3.2 理论基础 |
3.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3.2.2 价值链理论 |
3.2.3 受托责任理论 |
3.2.4 数据挖掘理论 |
4 B公司概况 |
4.1 B公司简介 |
4.2 B公司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 |
4.3 B公司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 |
4.4 B公司审计部门基本情况 |
5 B公司供应链审计内容及问题分析 |
5.1 B公司供应链审计的背景 |
5.2 B公司供应链审计的内容 |
5.2.1 采购环节 |
5.2.2 物流环节 |
5.2.3 生产环节 |
5.2.4 销售环节 |
5.3 B公司供应链审计存在的问题 |
5.3.1 供应链审计人员配备及专业素养有所欠缺 |
5.3.2 供应链审计技术与方法过于落后 |
5.3.3 供应链审计流程设计不够规范 |
5.3.4 供应链审计内容不够全面 |
5.3.5 供应链审计缺乏独立性 |
6 B公司供应链审计优化措施 |
6.1 加强供应链审计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
6.2 供应链审计信息化建设 |
6.3 优化供应链审计流程 |
6.4 加强信息流、资金流的审计 |
6.5 完善组织体系、提高供应链审计独立性 |
7 结论与不足 |
7.1 结论 |
7.2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2 研究方案和研究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案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1.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1.4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资源基础理论 |
2.1.1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 |
2.1.2 资源基础理论的VIRO分析框架 |
2.1.3 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 |
2.2 资源依赖理论 |
2.2.1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2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
2.2.3 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1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衍化 |
2.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
2.3.3 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观点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
2.4 医疗信息水平 |
2.4.1 医疗信息水平概念的演进 |
2.4.2 医疗信息水平的维度划分 |
2.4.3 医疗信息水平的测量 |
2.4.4 医疗信息水平的研究现状 |
2.4.5 医疗信息水平评述 |
2.5 分级诊疗 |
2.5.1 分级诊疗概念的演进 |
2.5.2 分级诊疗的维度划分 |
2.5.3 分级诊疗的测量 |
2.5.4 分级诊疗的研究现状 |
2.5.5 分级诊疗评述 |
2.6 医院满意度 |
2.6.1 医院满意度概念的演进 |
2.6.2 医院满意度的维度划分 |
2.6.3 医院满意度的测量 |
2.6.4 医院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
2.6.5 医院满意度评述 |
2.7 收入成本率 |
2.7.1 收入成本率的内涵 |
2.7.2 收入成本率的测量 |
2.7.3 收入成本率评述 |
2.8 高层管理支持 |
2.8.1 高层管理支持概念的演进 |
2.8.2 高层管理支持的测量 |
2.8.3 高层管理支持的研究现状 |
2.8.4 高层管理支持评述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的推演与构建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医疗信息水平与分级诊疗的关系 |
3.2.2 分级诊疗与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关系 |
3.2.3 分级诊疗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 |
3.2.4 分级诊疗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医院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
3.2.5 医务人员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
3.2.6 患者满意度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关系 |
3.2.7 医院满意度在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作用 |
3.2.8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和分级诊疗之间的调节作用 |
3.3 研究假设汇总 |
4 实证研究设计 |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 |
4.1.1 医疗信息水平 |
4.1.2 分级诊疗 |
4.1.3 医院满意度 |
4.1.4 收入成本率 |
4.1.5 高层管理支持 |
4.1.6 控制变量 |
4.2 调查样本与数据收集程序 |
4.2.1 调查样本 |
4.2.2 数据收集程序 |
4.3 实证研究工具与数据分析技术 |
4.3.1 基于SPSS软件的信度分析、聚合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基于Smart PLS3.0 软件的模型检验 |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样本数据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
5.1.1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信度分析 |
5.1.2 调节变量高层管理支持的聚合检验 |
5.1.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假设检验 |
5.3.1 无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
5.3.2 有调节作用的PLS分析结果 |
5.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医疗信息水平对分级诊疗的积极影响 |
6.1.2 医疗信息水平和医务人员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
6.1.3 医疗信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机制 |
6.1.4 分级诊疗和收入成本率之间的中介机制 |
6.1.5 高层管理支持在医疗信息水平作用机制中的重要性 |
6.2 理论贡献与政策建议 |
6.2.1 理论贡献 |
6.2.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县域医疗信息化水平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信息化 |
二、医疗信息化 |
三、医疗信息化发展阶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公共管理理论 |
三、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模式理论 |
第三章 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江苏省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一、单机用户阶段 |
二、部门小型系统应用阶段 |
三、院级信息系统应用阶段 |
四、区域医疗探索阶段 |
第二节 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 |
一、关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 |
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江苏省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一、医院信息化现状 |
二、医疗信息平台服务现状 |
三、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四章 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资源重复建设 |
二、信息平台建设受限 |
三、应用水平较低 |
四、系统开发不足 |
五、监督管理不力 |
六、便民应用较少 |
第二节 影响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
一、缺乏顶层设计 |
二、建设标准不一 |
三、居民认可度低 |
四、信息人才短缺 |
五、缺乏流程制约 |
六、“互联网+医疗”服务缺失 |
第五章 优化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施政府主导,助力顶层设计 |
第二节 制定统一标准,整合信息资源 |
第三节 加大平台宣传,提升应用能力 |
第四节 引进信息人才,重视人才培养 |
第五节 完善服务流程,健全法律体系 |
第六节 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
二、提出影响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
三、探索了优化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技术路线 |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
1.2.2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3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沿革 |
1.2.4 天津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格局变动情况 |
1.2.5 天津市城镇化进程中经济格局变动情况 |
1.3 讨论 |
1.3.1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3.2 天津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格局变动对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分析 |
1.3.3 天津市城镇化进程中经济格局变动对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分析 |
1.4 小结 |
二、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人口学情况 |
2.2.2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文化程度和职业情况 |
2.2.3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情况 |
2.2.4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情况 |
2.2.5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2.2.6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健康需求利用情况 |
2.3 讨论 |
2.3.1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人口学和社会文化特征分析 |
2.3.2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 |
2.3.3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分析 |
2.3.4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健康需求利用分析 |
2.4 小结 |
三、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公平性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2013年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
3.2.2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 |
3.3 讨论 |
3.3.1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布局结构分析 |
3.3.2 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人口和地理公平性分析 |
3.3.3 天津市社会资本办医现状和发展分析 |
3.4 小结 |
四、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规模效率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
4.2.2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试点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 |
4.2.3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规模效率情况 |
4.2.4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3 讨论 |
4.3.1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
4.3.2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规模效率分析 |
4.3.3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五、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策建议 |
5.1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论模型 |
5.2 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策建议 |
5.2.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新型城镇化地区卫生资源配置 |
5.2.2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健康城镇建设 |
5.2.3 强化上下联动,提升新型城镇化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
5.2.4 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地区公立医院改革 |
5.2.5 多措并举,提高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
5.2.6 推进社会办医,构建新型城镇化地区多元化办医格局 |
5.2.7 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地区健康服务与养老产业发展 |
5.2.8 共建共享,打造京津冀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
5.3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引论 |
(一) 选题由来 |
(二) 文献综述 |
(三) 基本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二、《新闻联播》的角色特征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战士”(1978年—1991年) |
1. 内容题材单调刻板 |
2. 编排结构“政治优先” |
3. 叙事特点“话里有话” |
4. 系列报道崭露头角 |
(二) “改革开放的呐喊者”(1992年—2001年) |
1. 属性定位“双管齐下” |
2. 新闻时效大幅提高 |
3. 经济报道“改头换面” |
(三) “人本精神的实践者”(2002年—至今) |
1. 声画统一更趋人性 |
2. 播音风格清新自然 |
3. 民生报道增质增量 |
三、作为话语的新闻:话语理论与新闻研究的融合 |
(一) 话语与话语理论 |
1. 话语的定义 |
2. 批判的话语理论 |
3. 话语分析 |
(二)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 |
1. 作为话语的新闻 |
2.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框架解读 |
四、《新闻联播》的话语样本分析 |
(一) 样本选取与分析模型 |
1. 分析样本选择 |
2. 分析模型的说明 |
(二) 话语样本的宏观分析 |
1. 篇幅 |
2. 初级宏观命题数量 |
3. 总体结构 |
4. 开头 |
5. 背景的运用 |
6. 细节与场景的运用 |
(三) 话语样本的微观分析 |
1. 局部语义结构 |
2. 局部一致性 |
(四) 话语样本的风格分析 |
1. 话语的色彩 |
2. 话语的时代特征 |
3. 陈述与描写 |
4. 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 |
五、《新闻联播》的话语变迁轨迹 |
(一) 政治话语(1978年—1991年) |
(二) 经济话语(1992年—2001年) |
(三) 人本话语(2002年—至今) |
六、《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的动力分析 |
(一) 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 |
(二) 传媒市场化格局的形成 |
(三) 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觉醒 |
(四) 公民话语权与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 |
七、《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的反向建构作用 |
(一) 有利于新闻独立与媒介归位 |
(二) 重塑与维护文明秩序 |
(三) 推动民主化进程 |
八、尾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二、论文研究的价值 |
三、相关研究的现状 |
四、论文的框架构思 |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时代 |
第一节 信息 |
一、信息的定义 |
二、信息的特征 |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生成 |
一、社会形态的演进 |
二、社会发展的机制 |
三、信息时代的来临 |
四、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 |
第三节 虚拟实践及其作用 |
一、虚拟实践的产生 |
二、虚拟实践的作用 |
第二章 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一、电子商务成为全新的商务形式 |
二、科技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二节 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 |
一、金融及其特点 |
二、电子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
三、金融衍生品的双重效用 |
四、金融危机的社会影响 |
第三节 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 |
一、互联网与企业管理 |
二、互联网与企业供应链 |
三、互联网与企业发展趋势 |
第三章 信息时代的政治发展 |
第一节 互联网与民主政治 |
一、互联网与民主传播 |
二、互联网与政治参与 |
三、互联网与社会结构 |
四、互联网对民主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网络媒体与电子政务 |
一、网络媒体及其形式 |
二、网络媒体与民主发展 |
三、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影响 |
第三节 互联网与政府治理方式 |
一、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 |
二、网络媒体发展对公众的影响 |
三、政府治理的问题与求解之道 |
第四章 信息时代的文化发展 |
第一节 互联网与文化 |
一、文化的定义 |
二、互联网与文化交流 |
三、互联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特点与形式 |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
二、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 |
三、网络文化的形式 |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 |
二、网络文化发展趋势的原因 |
三、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发展 |
第五章 信息时代的社会事业发展 |
第一节 互联网与社会事业 |
一、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特点 |
二、社会事业信息化及其作用 |
三、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
第二节 互联网与医疗卫生 |
一、医院信息化 |
二、医药行业信息化 |
三、医保信息化 |
第三节 互联网与教育发展 |
一、网络教育的出现与特点 |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
三、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 |
四、网络教育问题与对策 |
第六章 信息时代的人的发展 |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交往方式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
二、虚拟与虚拟交往 |
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 |
四、虚拟交往的作用 |
第二节 互联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互联网与人的需要的发展 |
三、互联网与人的能力的提升 |
四、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
五、互联网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第三节 网瘾 |
一、网瘾的危害 |
二、网瘾的本质 |
三、正确对待网瘾现象 |
第四节 信息暴涨带来的选择难题 |
一、信息爆炸的表现 |
二、云计算的出现与应用 |
三、信息的选择过程 |
四、正确对待信息选择 |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互联网管理问题 |
第一节 互联网的发展 |
一、从Web1.0到Web3.0 |
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
三、互联网的两极化趋势 |
第二节 互联网的管理 |
一、管理方式的发展 |
二、相关法律的完善 |
三、网络道德的建设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的现状与展望 |
一、网络实名制的争议 |
二、网络实名制的产生与发展 |
三、网络实名制的影响分析 |
四、网络实名制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医学人文融入医学专业PBL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聚焦:从"培养明日医生"出发 |
一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 医学人文教育的两难问题 |
三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二部分 审视:探求"整合模式"带来的突破 |
一 再谈医学人文 |
1.关于人文概念的界定 |
2.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内涵 |
3.医学人文教育的范畴 |
4.医学人文的学科构成 |
二 回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
1.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发展 |
2.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发展 |
3.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趋势及问题 |
三 再看"基于问题的学习" |
1.PBL的起源及发展 |
2.PBL的定义及其内涵 |
3.PBL教学的理论基础 |
4.PBL的实施过程及其特点 |
5.PBL的优势 |
四 略谈整合课程 |
1.课程整合发展历程略引 |
2.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回顾 |
3.课程整合概念内涵初探 |
4.整合课程特点及其之于医学教育 |
五 探"整合模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
1.PBL的"人文性"与人文教育的"互动性" |
2.整合课程对PBL的"强化"功效及对其医学人文的"精炼"功效 |
第三部分 调研:我国部分高校医学人文融入医学PBL教学的现状 |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一) PBL导师及案例编写者版问卷 |
(二) 学生版问卷 |
三 分析与讨论 |
1.有关医学人文课程 |
2.有关PBL课程 |
3.有关"医学人文融入医学PBL教学" |
4.有关本次调查研究的缺陷 |
四 结论 |
第四部分 对策:相关个例的借鉴与启示 |
一 理念澄清 |
二 相关个例及启示 |
实例1 《医生、病人和社会》课程 |
实例2 医学人文模块课程 |
实例3 用PBL进行DPAS模块教学 |
三 对策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语 |
"明日医生"——是医学专家,更是人文学者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表 |
附录2 作者简介及已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附件:已发表论文全文 |
(10)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
(二)公共卫生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 |
(三)绩效评估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 |
(四)绩效评估研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
二、研究意义 |
(一)必将有助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评价 |
(二)必将有助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设推进 |
(三)必将有助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理论创新 |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绩效和绩效评估的基本内涵 |
(二)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三)绩效评估在卫生系统的应用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目标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目标 |
五、研究内容 |
(一)构建疾病控制体系评估的研究思路 |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指标的确立与论证 |
六、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一)系统论和系统分析理论 |
(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
(三)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
(四)层次分析法 |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 |
(六)层次结构分析理论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文献归纳分析 |
(二)专家咨询与论证 |
(三)机构预试验 |
三、资料质量保证方法 |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研究思路的构建 |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定位 |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相关概念界定 |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的研究定位 |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系统表达 |
(一)系统表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
(二)系统表达的研究过程及步骤 |
三、疾病预防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系统收集指标 |
(二)筛选论证指标 |
(三)指标的界定及其论证 |
(四)指标权重确定 |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分析 |
(一)综合分析过程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
(二)综合分析的指导思想和运作过程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与论证 |
一、疾病预防控制区域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 |
二、疾病预防控制区域绩效评估指标的论证 |
(一)绩效评估指标论证的项目和论证人员 |
(二)区域绩效评估指标论证的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实践 |
一、综合评估区域绩效的整体水平 |
二、评价区域绩效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 |
三、明确影响区域绩效的工作指标 |
四、小结 |
讨论 |
一、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研究总结 |
(一)系统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
(二)全面系统地界定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内涵 |
(三)形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 |
二、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总结 |
(一)研制了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二)对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论证 |
(三)对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了预实践 |
三、关于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可操作性 |
(一)从指导思想方面强调研究的应用性 |
(二)从研究设计过程强调研究的可操作性 |
(三)从实际运用角度强调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
(四)明确综合评价过程的量化操作 |
(五)综合评估过程的智能化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一)方法的创新 |
(二)结果的创新 |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综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件: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指标 |
四、专家呼吁加快“数字化医院”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D]. 秦子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企业供应链审计问题研究 ——以B公司为例[D]. 周曼.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医疗信息水平对医院满意度和收支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分级诊疗的中介作用[D]. 宋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江苏省医疗信息化建设研究[D]. 廖飞宇.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6]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 孙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7]《新闻联播》话语变迁研究[D]. 高姗.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8]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考察[D]. 王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9]医学人文融入医学专业PBL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周莹. 复旦大学, 2010(03)
- [10]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 蔡正茂. 复旦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