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与中国管理_华泰集团论文

李建华与中国管理_华泰集团论文

李建华与他的中国式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建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营理念

李建华的经营理念,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把握机遇、果断决策、知难而进、构筑未来。

在创业的过程中,李建华常用的四个字是:“拼上、豁上”。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从未被困难所吓倒,而是身先士卒、脚踏实地,将危机转化为成功的阶梯,为企业赢得了抢滩登陆、占领市场的速度和空间,这是他甚至通过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也能获得管理灵感的缘由。

李建华的经营理念深深地植根于齐鲁大地这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丰厚的沃土,他在人品上追求高觉悟、高智慧;在产品上追求高质量;在企业发展战略上追求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由此形成一整套“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以市场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实践箴言》 厂长没有胆识不行,企业没有实力不行,发展不把握机遇不行。

李建华是华泰公司的第一批创业者。

1983年,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提升为厂长。1983~1985年,全国纸业萧条,邻县两家造纸厂被迫下马,两台纸机被闲置。李建华分析市场后,果断决策,买进这两台纸机。

但是,就在拆装搬运纸机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疲劳,李建华得了面部麻痹症,不能说话。他戴上口罩用笔写条子,坚持到一线指挥,20多天纸条写了厚厚一摞,直到机器搬迁完毕,没有休息过一天。这两台纸机投产后,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五倍,实现了公司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也是企业在最困难的时期,最关键的时刻,迈出的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是李建华冒着面瘫的痛苦,是他的胆识和魄力交织的结果。

《实践箴言》 想在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巩固国内市场,又要开拓国际市场。

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制约,然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怎么在外环境一片惊涛骇浪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引领企业驶向胜利的港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个人的心理素质,做事态度和方法,性格特征等便是成功的直接要素。

1989年国家治理整顿紧缩银根,市场疲软,形势严峻,许多造纸企业等待观望。然而这时的李建华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却做出了投资650万增建新的纸机、锅炉和变电站的决策。筹措650万巨额资金,这在当时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谈何容易。为此,他带领班子做出了超人的大胆决策,动员全厂干部职工以风险抵押金的形式集资,职工每人交3000元,干部每人交5000元。李建华带头当晚回家从妻子、岳父母亲等处凑齐5000元,得到了职工的响应,结果不到20天就筹集了300多万。紧接着,他又顶着压力,冒着项目随时会被勒令下马的风险,带领职工苦干、大干。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全部建成投产,创造了当时山东省造纸行业安装史上的纪录。

在大部分企业整顿的时候,华泰悄然而起,人均利税跃居山东省同行业首位。到1990年底,已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1.3万吨的中型造纸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山东省前茅。

《实践箴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我的生命。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放松一份质量等于放弃一份市场。

李建华视品质如生命。他每天早晨六点上班,进入生产第一线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产品质量。哪个车间出现问题,立即召开会议解决,短时间解决不了的,坚决停车整顿。在他的带领下,每天早晨六点钟的领导干部的班前会,后来成为了一种制度。为不影响8点钟之后企业的正常运转,这成为其创业管理的一大特色。

1995年,牛皮挂面箱板纸及涂布箱板纸面市初期,因抄纸机出现误差,生产出50吨不合格纸品。而当时这种产品市场紧缺。一客户主动上门,反复说自己不嫌弃,要求把这批货卖给他。李建华断然拒绝说:“公司不合格产品不允许出厂的规定谁也不能改动,宁肯损失20万,也不能让消费者受半点损失!”并责成当事职工及车间主任当众锯断那20多个纸辊,重新打浆生产。

《实践箴言》 害怕困难,就不能当领导;畏惧风险,只能永远落后。有了关键时刻能拼上、豁上、苦干、决战的干部队伍,华泰才能战胜困难,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进入90年代,是华泰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李建华带领着华泰人打了几场硬仗。

1994年,是华泰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投资5500万元的热电、2400板纸、1760万吨纸机三大项目要在一年内全部投产。这是他们建厂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李建华实施企业大发展、大投入、大产出的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

决战前夕的1994年2月20日晚上,他把130名工段长以上领导干部集合到职工礼堂看电影《英雄儿女》,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激发了干部们的勇气和必胜信心。电影放过后,李建华站在台前,用坚定的目光注视着大家,他的语气沉重而有力,他说:“三大项目成功与否,关系着公司的兴衰存亡。在这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带头,要以身作则,凝聚起大伙的力量,背水一战,只能成功!”在李建华的带领下,130名干部紧握拳头,举起右手,集体向党庄严宣誓,决心为争创全国一流企业,舍小家,为大家,誓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

三大项目的按时竣工投产,实现了华泰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管理哲学

正如《Z理论》大师威廉·大内所说:如果任何一个可掉以轻心的企业决策,都能来自一个一致且完整的哲学理念,那么就长远的观点来讲,这些决策必会成功。

李建华的管理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人为本,以身作则,以德治厂,以情感人。勤政、廉政,高速发展。

他常说:没有好的设备,好职工生产不出好的产品;没有高素质的职工,再好的设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李建华所说的设备、产品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李建华管理哲学的核心,也是他中国式管理的根本特色。

《实践箴言》 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李建华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是人才。培养有道德、高素质、懂管理、会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并把他们使用在重要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他把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实现人才的价值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

他说在企业初创时期,在规模小的情况下,靠拼上、豁上还可以,但真正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就要注重吸引高智力、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型人才。

而在培养选拔管理型人才时,为什么要把智力摆在比知识更重要的位置。这是李建华在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因为在面对困难、面对竞争对手、面对压力、为求生、求胜而拟定的种种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唯有“智慧”是冲破难局、克敌制胜的法宝。

因此李建华说:如果全部用考试来选拔,很可能是文化层次相当的高但却是书呆子。但如果有觉悟,不说全能,也差不多。所以强调高智力、高素质,是指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又要懂经营管理,就是要有现场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而这样的人才必须通过基层生产一线的锻炼,在实践中产生。

在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李建华在华泰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竞争上岗的管理办法,包括公司最高管理岗位都通过自愿报名,公开竞争的方式上岗。经过演说、答辩、无记名投票、领导决策的民主程序产生。

李建华说:从我个人来讲,我们这一代人靠拼搏奋斗泰献都没有问题。但是为了公司持久稳定的发展,必须对公司上市以后进行进一步的改制和量化。争取在第二代、第三代按照责任与权力挂钩、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现代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把公司办得更大更好。

《实践箴言》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从中国国情来讲,也需要以身作则来带动。失去拼搏、奉献,什么事也搞不成。只有勤政、廉政,企业才无往不胜。

李建华深知,能否带出一支觉悟高作风硬的干部,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作为企业的带头人,他把严格要求、严以律己放在了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李建华与公司领导干部约法三章,要求做到以身作则、精通业务、廉洁勤政。他自己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拒腐蚀,永不沾。

华泰公司在股份制改造前实行的是“宝塔式”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发展了,按规定李建华每年应得几十万元的超额承包奖,但他从未领取。

《实践箴言》 企业发展了,若不能以身作则,带领班子继续勤政、廉政,而是吃喝玩乐,企业是不会搞上去的。

李建华常说: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做事要讲原则,要一视同仁。

企业发展了,条件富足了,李建华是否还能做到率先垂范呢?2000年11月份,李建华与公司几位副总以及销售经理到北京参加全国纸张订货会,其他单位领导都集体住四星级甚至五星级高档宾馆,而李建华为了在客户面前不失礼,才勉强找了一家三星级宾馆住下了,并规定公司人员一律住双人间。别人不理解,他却意味深长地说:“出差在外,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职工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安逸而置职工的辛勤于不顾啊!为了搞好销售工作,客户可以住单人间,我们自己人就没有必要了”。李建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坚持制度方面从不搞特殊。还有一次,李总的一位老朋友找到他,要用几米旧铁管焊个炉子。为了照顾老朋友的面子,李总写了个批条,然后自己到财务科交了20元钱。但是,就是这个批条,也有其他两领导的签字,当到废料堆时,看管人员听说是李总的老朋友,出于好意,就多给了两米。然而,门卫看到条子与实物不符,就扣了下来。李总得知后,对门卫进行了表扬,对废料堆看管人员进行批评,又补办了手续。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总,每天经手资金几百万元,为了几米旧铁管,他为朋友交了20元钱,因出现差错又补办了手续,这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啊!当有人问起李建华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坚定地说:“我并不只是控制几个旧铁管,几米旧管值不了几个钱,我要的是让全公司树立一个好风气,在公司内部真正形成一个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的良好工作氛围”。

《实践箴言》 要搞好一个企业,关键是人的问题。只要解决人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要解决人的问题,第一要以情感人,第二要有制度保证。

李建华在公司内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了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在全公司范围内由3000多名职工对工段长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进行无记名投票,张榜公布,这样做既是对领导班子勤政廉政的有效监督,也是职工中怨气发泄的一种渠道,同时也为干部的选拔晋升建立了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将不合格率在40%以上的一律下岗,空出的岗位实行竞争上岗。

在华泰集团,企业的重大事项,包括制度办法、计划措施、福利奖金和技改项目都要经过职代会讨论研究,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和群众性。同时企业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和经营情况定期向员工通报,让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件件透亮、事事透明。

在李建华的意识里,把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实事看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除了在企业构建各种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配套设施外,他还千方百计亲自为职工排忧解难。

1999年,公司决定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可年产16万吨高级杂志纸项目,专门选派50多名业务骨干赴德国培训,培训期间,其中一个的家属查出患了乳腺癌,李总得知后,立即为她办了入院手续,支付了手术费用,并派专人进行陪护,使远在异国他乡的人感动不已。

李建华非常爱护与风雨同舟的职工们共同创造的企业资产,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着职工的权益,为了使广大员工的利益得到根本保证,李建华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形成了科学的财务运作机制。公司规定,凡公司的一切资金开支、购进原材料、产品出厂价格,均由两名以上经理签字。购进的大型设备、大的基建项目均实行招标承包,不搞一言堂,一人说了算。

有一次,李总收到了一封揭发信,说公司的司机在拉碱的途中有卖碱行为。在查处过程中,发现他的侄子也参与了,有的领导说,孩子刚上来不懂规矩,只是跟着干的,就不要处理了。李建华的这个侄子是他在济南的大哥托付他管的,但他硬是铁着心肠让侄子辞了职,离开了企业。

律己服从,无欲则刚,在历次公司领导干部民意测验中,李总的优秀票率都是100%。老百姓常说人心是杆秤,他崇高的人格魅力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辐射力,影响和带动了华泰的干部和职工,塑造了华泰的企业品格,锻铸了华泰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华泰的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不是攒一笔钱就可以满足的过路生意。因此企业不但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还要有能造就培养人才使之继续高效运营的机制。这样企业造就了人才,人才创造了利润,利润又馈赠于社会。由此造成企业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血肉联系。因此李建华始终把以人为本视为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在这一前提下,他追求企业更高的利润,追求企业整体绩效的更好地发挥以及追求企业向更高的档次和更大规模的发展。而这一切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使命是追求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也是李建华说的不但要对消费者负责,对职工关心,还要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

《实践箴言》 责任与生命相伴,尽职尽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责任有多种,能够尽到社会责任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我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当时困扰着中国造纸业最突出的问题是污染。

全世界对治理草浆黑液污染都没有办法,李建华请来胜利油田、石油大学的技术人员出谋划策,进行了长达7年的探索。1994年,中国有了黑液处理的成熟技术,李建华迫不及待地使“华泰”成为全国造纸行业整治污染首批试点单位之一。1995年,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从瑞典引进整套中段水处理技术设备,污水排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虽然每月运转费高达100万,但李建华认为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再多也值得。

现在你走进华泰,你会看到一排排饰有蓝白条纹的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连片的草坪、花坛沐浴在阳光下,莲池游鱼、曲径回廊,假山亭榭点缀其中。整个厂区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看不到污水脏物,闻不到一丝异味。全国人大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来此赞叹道:在华泰,我看到了中国草浆造纸业发展的希望。

1997年6月,东营市化工厂和东营市新华印刷厂经营不善,1000多名职工面临下岗。这又激发了李建华的社会责任感。他认真分析了这两家企业的情况:化工厂生产的烧碱是公司造纸的原料,用量占到其总产量的60%以上。如果兼并,既能扩大公司的规模,又能为政府分忧,产品还有销路,更能彻底解决化工厂职工生活问题;兼并印刷厂后可以进一步优化公司的产业结构,也值得一试。他征得职代会同意,兼并了这两家企业,接收了两厂职工。5个月后,两厂都扭亏为盈,盘活了2.5亿元的国有资产,也壮大了公司的实力。

1998年公司完成了向大公司、大集团化的转移,与大的出版社、大的投资公司联合后资金更加雄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为了迎接进入WTO的挑战,李建华未雨绸缪,为华泰制定了以科技为龙头,做到设备现代化、产品高档次,替代进口产品,这是与国际竞争的策略。于1999年对欧洲市场进行考察,亲自与外商谈判,引进了现代化的制浆、碎浆、脱水造纸三大系统的世界上最著名制造商的设备,特别是在投资7.5亿从德国、奥地利引进整套生产16万吨高级杂志纸的技术装备项目时,展示了李建华作为一个中国现代企业家的智慧和大家风范,在项目谈判初期,高傲的德国商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华泰只是来随便看看,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买设备。然而,当听了李建华对公司实力情况介绍和引进设备的周密计划后,德国人才有了兴趣。李建华趁热打铁,紧接着对德国公司发出了到本公司考察的邀请。德国公司副总裁温克诺先生到公司参观后不禁赞叹道:华泰人的精神面貌是最好的,华泰的现场管理、文明生产是最好的,只要技术装备与国际市场接轨,华泰的发展定会前途无量。

在谈判时,李建华牢牢抓住每一个细节,据理力争,不肯让步,经过四昼夜的努力,终于使对方在原有设备价格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20多万美元。最后德国公司谈判人员服了,他说:“我们不再谈了,李建华先生的时间太值钱了,1个小时就要我们1万美元,再谈我们就亏了”。

“十五”是新世纪发展的开端,李建华始终以振兴民族造纸业为己任,已确立了“十五”期间新的发展目标,那就是:走林纸一体化发展道路,加速产品结构、原料结构调整,陆续增上年产15万吨轻量涂布纸项目、30万吨高级涂布白板纸项目,建设70万亩芦苇原料基地、60万亩三倍体毛白杨速生林基地、30万吨机械磨木浆厂。

李建华说:山东是造纸大省,但不是强省,原料主要以麦草、芦苇为主。而芦苇、麦草的治污是相当困难的。九五期间,华泰已投资3.5个亿用于治污,被国家环保局、轻工总会等部门列为九五攻关重点,在全国推广。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国家十五计划中已把黄河三角洲列入重要开发基地。为此,华泰要进一步按照4:4:2的比例调整原料结构,即40%的外国进口废纸,40%的商品浆,20%的麦草浆。如果60万亩速生杨基地和70万亩芦苇基地建成以后,不但解决了原料问题,而且保护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平衡。为持续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同时又是一大景观,也符合2020年国家发展的总体指导方针。

目前华泰已成为国家经贸委直接调度的520家大型企业之一,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工作站。2000年公司通过改制9000万股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山东省造纸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标签:;  ;  

李建华与中国管理_华泰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