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分析_本土化论文

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分析_本土化论文

对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化论文,跨国公司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60(2002)01-0038-04

全球化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主要特征之一,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便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二是占领本地市场,中国就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在中国本土企业紧锣密鼓地改造自己以迎接入世挑战的同时,众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进入并占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本土化战略则是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所认同的,因为跨国公司只有真正地根植于中国,从方方面面融入中国经济,融入中国百姓的生活,才能打进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市场。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的表现

在德国博世、法国普美德司、瑞士ABB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纷纷把总部搬入中国的热潮中,他们无疑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要扎根中国,占领中国。于是,一场激烈的经济大战在跨国公司之间、在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不断演绎。跨国公司为争取优势,本土化的重点在不断地纵横延伸。

1.人力资源的本土化

一是对本土现有的人力资源的争夺。一方面从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个角度讲,跨国公司深知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本地人更了解自己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通过这些人,跨国公司能更好地找到打入本地市场的途径。由此,跨国公司以其名气、高薪等优势大力吸引中国的优秀人才,其管理者逐渐从刚进入中国时的“老外”替换成了中国人,这样,在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级职位的本地人士越来越多。可口可乐公司便破天荒地任命了首位华人总裁陈其伟,微软公司已在中国聘用了500多名各类人才。不仅仅是对本地的优秀人才争夺在其目标中,可口可乐公司还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国企改革下岗人数迅速增加的现实,提供贩售机和饮料给下岗工人,这些为谋生计的人们为跨国公司进一步大规模地占领市场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二是对本地人力资源的培训。跨国公司不仅仅是依靠高薪挖掘现成人才,他们还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寻求潜在的技术人才,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进入高校挖取人才,仅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的奖学金名单中,奔驰、通用电器、IBM、三星、摩托罗拉、宝洁等近百名国际知名大企业尽在其中,英特尔公司正式启动了“未来教育”计划,摩托罗拉也启动了“希望之星”奖学金,这些项目都旨在于对自己未来可利用人才的培养。跨国公司的这种普遍性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吸纳人才的做法,将人才的争夺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研发中心的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是在华建厂,将中国作为他们的生产基地。90年代后期以来,在华设立开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继微软1998年投资8000万建立中国研究院以来,西门子、摩托罗拉、IBM、英特尔、宝洁、爱立信、松下、诺基亚等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室。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华成立独资研发中心,二是在具体业务部门内部设立研发部门,三是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充分地利用中国本土的人员力量、科研基础,为跨国公司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研发中心应该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分,将企业核心本土化,其实也是争夺本地人力资源的一个升级,同时也为跨国公司占领市场巩固了一方根据地。对准本地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产品,无疑是在为他们大规模地进军本地市场研制强有力的进攻武器。

3.品牌文化的本土化

跨国公司在本地市场进行大量宣传活动的同时,也把异于本地的文化带入了市场。这些文化并非是原封不动地切入,而是经过“本土化”的装饰之后,采取了一种更为本地市场所能接受的形式进入市场的。在产品品牌方面,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后,先后建立了多个日化品牌,而这些品牌的命名无一不是迎合了中国文化习俗的特征,从公司的名字“宝洁”到其品牌“潘婷”、“飘柔”等等,都具有明显的本土色彩,从心理上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同。跨国公司一方面在着手刨建本土化的品牌,另一方面还会利用本地一些企业对品牌意识淡漠的弱点,对本地品牌大加抢注,或者对本地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加紧收编。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竞争对手减少,以有利于自己争夺更大份额的市场,另一方面又节省了起始打入市场的费用。在广告形象宣传方面,也出现了迎合本土文化的情形。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广告的三分之一的主角换成了张惠妹与张学友,公司还特意为中国的春节市场推出了泥娃娃阿福的新形象,使这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娃娃形象一夜之间登上异国产品的包装,翻转成为“外”攻“内”的武器;麦当劳的春节宣传广告中也出现了身着传统服饰的中国儿童;家乐福等外资超市也贴上了中国的春联等等。这些企业文化中带有本土化色彩的外表无疑对本地消费者会产生很大的亲和力,让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他们消费的是符合自己原本生活习惯的产品,接受的也是自己所习惯的民族文化,并没有什么让他们不习惯的东西出现。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的冲击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发展趋势,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给我们的现代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给我们的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与细致周到的服务,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他们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从事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理念和方式。但是,跨国公司的到来,无疑也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对民族慨念的模糊

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方式,使他们提出了“公司公民”的理念,强调对公司的忠诚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对国家的忠诚。并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联系的加深,跨国公司在别国的发展也会取得在其本国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国籍”也似乎变得具有跨国性的模糊。于是,有人认为,在跨国公司时代,“民族”这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已经模糊了,有些不合时宜了。其实不然,我们应该看到,不论跨国公司的跨国性多么强,他们始终是属于某一个国家的,他们始终是带着“×国×公司”的字样出现在全球五百强的名单中,出现在某个行业的排名榜上。跨国公司强调的“公司至上”而不是“国家至上”的理念,冲击的目标是为他们服务的东道国本土员工的价值观,是为了让这些员工心无芥蒂地去为公司的发展拼力,而不是意味着跨国公司是全世界的,不是意味着他们自己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归属国籍。尽管他们也会利用各种手段去要求其本国政府实施一些有利于他们的游戏规则,以得到某些利益,但在真正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所作的也只有服从于他们所属国家的安排,这在一些涉及高科技或军事方面的行业尤为突出。应该说,“民族”这个概念是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国家这个概念不消亡,强调民族这个概念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某个跨国公司多么地具有世界性,世界性的特征也只是他们猎取经济利润的手段,而不会模糊跨国公司的国籍归属,代表我们自己国家经济实力的也还只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企业实力。

2.对市场份额的掠夺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财富杂志》所评选的五百强中,已有三百多家跨国公司落户中国。跨国公司在各行业进行着激烈的争夺,以他们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占领了大面积的市场,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在日用品、家电、日用化工等领域,许多曾经知名的国内品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外资品牌。可口可乐公司的进入,使得国内大批饮料企业倒闭,宝洁公司的进入,使得洗衣粉、洗发水、化妆品的市场几乎成了他们的天下,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97年,国内轿车制造业的100%、软饮料制造业的99%,都有跨国公司的投资,电视机、摄录像机制造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份额为66.7%,方便食品制造、肥皂,洗衣粉等,分别为88.7%合89%。由此可见,我国的市场虽然广阔,但在跨国公司的优势竞争下,大半个江山已在他们囊中。许多本应竞争性很强的行业,也被一些跨国公司以竞争的方式占据了相对垄断的地位,使得这些行业里的国内企业竞争力显得微弱且很难再得到机会提升。当然,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提倡一味强调“民族工业”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应注意到,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性加强的同时也增强了本国经济的不稳定性,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本身的经济实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稳定性,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3.对本土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抢占

一是对本土优势资源的抢占。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的目的之一便是利用本土的优势资源,而这种“利用”无疑是对本土企业的原本可用资源的一种抢占。如对人才的抢占,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国内企业因为传统的体制仍起作用,很难留住现有人才,并且国内企业大多是招聘现成人才,不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培训,也很难使一些潜在的人才得到发展的机会。而跨国公司的灵活机制以及高薪再加上人才培养的战略,使得很多优秀人才尽入其囊中,形成了对本土人才的抢占。

二是对本土高利产业的抢占。跨国公司跨国投资无非是利益的驱使,高利产业当然是他们的首选投资目标。很多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来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都倾向于投资少、利润高、地域集中的产业,跨国公司一旦进入这些产业,以其雄厚的实力与国内企业竞争,则无疑胜者是他们,国内企业很难挤占一席之地。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的启示和应对

跨国公司已经跨越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站到了我们的面前,WTO的加入,使国内企业已不可能在政府产业政策或关税等方式的庇护下逃避竞争,企业主动走出国门去国际市场争搏也罢,只想在国内立足也罢,都面临着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了:跨国公司的进入,早已使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链条,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只能进行国际性的竞争了,而在竞争中,唯一生存下去的可能便是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做一个赢者。

1.发挥自身优势,夺得国际分工有利的一环

跨国公司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资金、技术、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细分为不同的阶段,把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充分利用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本、文化历史传统、社会经济制度、容量大和购买力强的市场等,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竞争力的组织经营方式。在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的生产企业中,他们把花费劳动力较多且创造价值很低的阶段放在这里,然后把一些半制成品运回国进行精细加工,产生很高的附加值,最后又返回我国的市场销售,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便宜和市场广阔的优势,夺取了巨额利润。在这种分工中,我国很多企业处于分工并不理想的环节上。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比较优势不是静止不变的,原有的优势可能会失去,新的优势可能会被制造出来,在跨国公司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中国的企业不能总是以被动接受条件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要在这种调整中寻找机会提升自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是我国的国情,虽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这其中也包括了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是我们应该努力抓住的一个机遇。我国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多、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不断增强国力,同时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创造出于自己更为有利的比较优势。比如,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对落后,但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可以集中体现在信息技术人员劳动密集的软件产业,则信息技术产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项。当然,这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智力、技能和效率。

2.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本最丰富的国家,从数量上看占了绝对优势,但在反映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指标—劳动生产率上,中国大大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就中美两国比较,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差10.9倍,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23.8倍,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差4.5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差8.6倍。所以,要使我国劳动力数量上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在跨国公司强大的争夺人才的攻势下,中国企业占弱势的并不仅仅是缺少跨国公司所开除的优厚薪金,而是缺少一种抓住人才的环境。一方面,中国的大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行政色彩非常浓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不存在,多的是重视人才的口号,少的是重视人才的实际行动,所以很难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中国企业往往注重的是实效,尤其是短期效益。企业招聘的条件总是学历高、专业对口、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很少能从发展的角度来招聘人才、培养人才,且一些条件好的岗位还需要一定的关系。所以,国内企业在人才的竞争上不能总是以自己的财力条件不如跨国公司甘居弱势,而应从自身找原因,这恐怕要涉及到一系列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话题了。但有一点应该明确,要与跨国公司对抗,人才是关键武器。大家知道,美国的财富更多的是外来智力奋斗的结果,中国企业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吸引本国的优秀人才,还要像吸引外资一样吸引到外国的智力来为中国企业卖力。

3.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

中国的大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尽管规模很大,但竞争力并不强。曾有人评论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公司“中石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政府解决了119万人口的就业”,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大企业的技术刨新能力有限,未必能经得起大风大浪,而一些极具活力的企业往往规模不大,这两者都很难与竞争力较强的跨国公司抗衡。一方面是稍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往往为资金过少、规模过小所限。在中关村有着许许多多的软件人才,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小公司,是中国软件业的一大风景,中文软件频频出新,但美国微软的"Windows"系统打进来,将辛苦普及了几年的"WPS"、“南极星”等软件打得一败涂地,因为跨国公司大规模的研究开发、营销、服务都不是小公司可以比拟的。另一方面是一些规模大的企业往往搞多元化经营,想从多方占领市场,从多方赚取利润,很少致力于主业的科研开发,短期行为比较多,而多元化经营使得这些企业在许多市场的占有份额都很少,主次业模糊不清,很容易从多方败退出市场。有人统计,很多上市公司所筹来的资金大部分用在了炒房地产、炒股票上,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微乎其微,而在中国大陆的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没有卷入这种炒房地产、炒股票的热潮中。中国企业要应对跨国公司就要发展好自己的大企业,企业不但要大,而且要强。从大的方面看,企业要依据实际情况,丢掉各种分散的利益,实施战略性的产业重组,使得企业向结构合理化、经营集约化、规模集团化的方向迈进,进而发展为占据海内外市场的跨国经营方式。从强的方面看,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较强技术创新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以与跨国公司抗衡。

4.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经营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态势。我们承认民族概念的存在,但不能局限于强调民族产业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既然来了,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他们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一是利用跨国公司来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近年来国企改革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国有大企业资产数量达十几亿、几十亿,而目前的非国有资产还没有成长到吸收如此大数量资产的能力,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股的减持或国有企业退出接替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到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合作,可以直接踏入国际分工体系,使企业的发展快速提升到世界前沿水平。原先具有显著优势的企业,也可以采取积极适宜的方式与跨国公司合作,争取占据产业链条上有利的位置,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如何合作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如涉及到国家安全与长远利益的产业应限制跨国公司的加入,不能简单将外资附于原有资产上,使原有资产只有量的改变而没有质的改变,如何考虑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等等。

二是利用跨国公司促进西部大开发。搞好西部开发,是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开发有种种思路和方式,现在WTO的加入使得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经济活动的参与越来越多,利用他们的经济优势来加快西部的开发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设想。在市场准入方面可以使西部市场优先开放,先以市场换得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技术,提高西部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贸易方面,可以加快西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取消尽可能多的贸易障碍,吸引跨国公司,加速技术的引进、转移和扩散,使西部尽快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另外,要搞好西部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大中城市的建设,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人员培训基地、科研开发基地,利用跨国公司的各方优势,充分挖掘西部的经济活力,带动起整个西部的经济发展。

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到来带给了我们一把双刃的剑,我们不能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跨国公司身上,但也不能而且也不可能拒之千里之外。我们可以对其积极方面加以利用,对其消极方面加以限制和回避,使其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

[收稿日期]2002-01-16

标签:;  ;  ;  ;  ;  ;  ;  

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分析_本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