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培养策略——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新思路论文,学生自主论文,新课改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学校“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建立在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即把高中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自然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自主择疑——奠定学生自主选择的坚实基础
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确定自己的学习困惑,从而奠定他们自主选择的坚实基础。
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的新授课前,笔者先编制了一份自主探究学案,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明确学科要求。教学“感受文化影响”要求把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懂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二是设置相关问题。如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是什么?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是什么?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并根据每个问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要求,如“请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予以说明”“请用与此有关的成语、谚语或故事予以说明”“请补充与此相关的发生在你身边的生动事例”。三是课堂归纳总结。实践证明,针对该课的基本原理设置几道填空题,让学生试着做,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四是做自主检测题,题目类型多样,包括选择题、体会题等。
在探究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不同问题的探究任务;探究结束后,每组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同时解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一次,在某小组谈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时,其他小组的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质疑:既然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为什么有的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而有的人“出淤泥而不染”?面对这一问题,教室一片静谧,表明学生已意识到了除外界影响,人的发展还存在自身原因,但究竟是什么却一时得不到合理解释,迫切需要教师指点迷津。由于笔者已设定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便从容地引导学生思维上正轨:“除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同学们还听说过其他说法吗?”“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未必赤!”马上有学生回答。“对!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我们的思想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即根据各种信息对事物作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作出的选择就不一样。”在作出解释后,笔者又追问了一句:“哪位同学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纷纷议论,教学沿着确定的轨道前行了。
自主选择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拓展了质疑精神,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学定教”落到了实处。
二、道而弗牵——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在动力
“道而弗牵”这一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十分合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动力,达成学生自主选择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
学生一看到“招聘会现场”“我的岗位在哪里”两张图片,就“哇”地叫出声来。不用教师多说,学生讨论第三幅图片“如何择业”涉及的问题就积极参与,得出正确结论则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中,笔者选用了以下两则视频材料。
视频一:我国某地群众在抗议日本企图购买钓鱼岛时举行示威游行,只见游行群众手举国旗、高喊口号,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强决心。
视频二: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12年9月13日,日本总领事馆接到报告称,一名日本人在中国上海某餐馆就餐,脸部被泼面汤,导致眼部受伤。《朝日新闻》则报道,同年10月11日夜,4名在华日企的日本员工在上海的一家餐馆就餐,被得知是日本人后遭到殴打。据南海网报道,两个中国人为了钓鱼岛问题引起口角而“自相残杀”。2012年9月27日,一男子和朋友在酒吧喝酒,因双方在假设“中日钓鱼岛开战”谁输谁赢的话题上起了争执,一人用啤酒瓶将另一人捅死。
初看视频,学生情绪大多很激动,有些还在悄声讨论是否参加游行。当看到后来中国人砸日系车后,有学生开始担心自家日系车上街会不会被毁……笔者随即出示问题:“面对钓鱼岛问题,我们中国民众应选择怎样的作为?”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做太多的讲解,主要通过典型、直观、生动、简明的情境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把学生的自主选择思维调动了起来。
三、循循善诱——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理性标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等于不要理性的选择标准。作为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自主选择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从而让情境设问更好地起到思维引领的作用。
例如,教学《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时,笔者选取如下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一位老人被车撞倒在地,司机逃逸,路人反应不一:路人甲假装没看到,继续走自己的路;路人乙拨打110报警,然后一直在旁边等着;路人丙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急救。关于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道德两难问题——“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学生较为了解,选为探究题的基础较好。然而,学生对此类问题,往往会意气用事,单凭个人感觉判断,需要教师进行理性引导。在出示情境后,笔者紧接着问:(1)司机为什么会逃逸?(2)路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3)上述不同举动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4)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做何选择?为什么?(5)一旦你把老人送到医院后反被老人指认你是肇事者,其家属要你赔偿,你会怎么办?
五个问题主体明确,指向清晰,顺序井然,层层递进。前四个问题相对容易,第五个问题争论较大,存在道德纠结,如能解开,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笔者先推出前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待四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再提出第五个问题。在前四个问题讨论中,笔者让学生分别站在司机、路人和自己的角度考虑做法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从中引出“价值(包括人和物)”“价值观”的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讨论过程平稳。当第五个问题呈现时,学生的情绪突然激动,有的说:“早知道这样,就不该救。”有的说:“如果有监控录像就救,事先照相也行,否则不救。”议论一时陷入了僵局。
为了引导学生的讨论走上正轨,笔者作了如下理性引导:“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真实,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某些道德冲突现象。但道德行为的判断与取舍不能凭个人冲动,理性标准至关重要。让我们理一下头绪,如果我们在被撞倒的老人面前选择逃避或冷漠,那么试想一下,当我们有一天也成了老人,不巧也摔倒,而路人也选择逃避或冷漠,我们会怎么想?生命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尊老是一种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伸出援手,救起的不仅仅是一个老人,而是一份社会公德。”
说到“社会公德”,笔者加重了语气:“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在生活中选择某种作为的时候,有什么标准是需要考虑遵守的?”“道德!”尽管正确答案学生脱口而出,仍有学生会疑惑:“如果那个撞倒老人的司机不讲道德逃走了怎么办?”此时,笔者顺势反问:“我国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逃逸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这说明,司机选择自己行为前除了考虑道德,还要考虑什么?”“法律!”学生立即答道。“对!老师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良知的律师团正在为扶起社会公德却被冤枉的好人免费打官司!说明好人履行了道德义务后,也享有受法律保护的……”笔者故意打住。“权利!”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跳出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笔者摇头晃脑地背起了古文《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情绪受到感染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下一句:“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对学生的答案,笔者没有正面表扬,而是不紧不慢地说:“现实生活中,不救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但良心不安;救人,救起的可能是让我们世代安全生活的保障,救与不救不是同时可以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考虑行为选择的时候,还要考虑利弊轻重。”说完,在黑板上写下了“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十四个大字。至此,通过循循善诱,顺利引出了学生自主选择需要考虑的理性原则。
四、鼓励表达——创设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氛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选择无止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和习惯养成,是为他们走入社会进行生活自主选择好好准备。因此,只有创设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多元氛围,鼓励学生把各种想法都表达出来,教师才能加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当遇到学生讷于表达或不愿表达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表达。例如,教学《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星张国荣的经典歌曲《沉默是金》: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是以往的我,充满怒愤,诬告与指责,积压着满肚气不愤,对谣言反应,甚为着紧……受得了教训,得了经书的指引,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抹泪痕,轻快笑着行……始终相信,沉默是金……自信满心理,休理会讽刺与质问,笑骂由人,洒脱的做人……曲终音散,问题出现:“请到歌词中找一下有几对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很快找到,如“以往和现在泪与笑”“着紧与洒脱”等等。“为什么对同一件事,以前有泪,现在能转为笑;以前着紧,现在却转为洒脱?”笔者第二个问题立即跟进。“因为作者对别人的讽刺由气愤转为不理会!”一个学生答道。“是啊,正是作者对别人针对自己的不公正态度选择了沉默,才放松了自己的神经,能笑对生活。”笔者不失时机地说,“但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沉默并不是在每个场合都是金子,同学们能对此举例说明吗?”学生思考后,举了一些例子,如好友之间由于缺乏主动沟通而造成误会……笔者引导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个例子:如果一堂课同学们都保持沉默,会有什么结果?”“课堂气氛会很沉闷!”有学生轻声地说。“不仅如此,在课堂上,同学们的沉默会让老师无法了解大家的学习状况。在生活中,我们是否选择沉默,要看不同的场合。矛盾具有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学生踊跃表达不等于正确表达,教师应该将讨论引向正轨。例如,当有学生在讨论被撞老人和他的家人为得到赔偿诬赖救助者现象时,说出“真想狠狠揍他们一顿!”不恰当的话,笔者的引导性评语让学生的情绪冷静下来:“这位同学,我很欣赏你站在救助者一边的正义感。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诬赖救助者是一种错误行为,而动手揍已经受伤的老人或者他们的子女,难道就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吗?你只会从一个施助者变成了施暴者,被追究民事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选择的习惯,从而从容应对生活中各种选择的挑战,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多种人才。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应该成为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着眼点,应予以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