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镣起舞与灵动飞扬——2010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省论文,灵动论文,文科综合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是广东实行“3+文综/理综”高考方案的第一年,试题延续了近年的风格,保持了鲜明的广东特色。大体说来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热点,开豁大气。社会变迁与社会阶层变动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等,成为历史科命题的核心内容。二是材料新颖,难易适中。试题在努力控制试卷阅读长度的同时,力图保证命题素材的生动鲜活,同时适当降低题目的难度,实现高考方案改革的平稳过渡。三是问题开放,尺度多元。主观题近半数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鼓励考生发散思维、多元回答。评价方式使用采点和采意相结合的打分方法,有利于合理灵活、公平公正地评卷。但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难题未能突破,下面试作剖析。
一、带镣起舞——束缚重重的文科综合考试
尽管今年试题的总体效果不错,但是在现有的考试方案下,按照这种命题思路我们已经明显发现命题受到诸多的制约,下来恐怕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大致说来有以下八方面的矛盾:
一是广度与深度的矛盾。试题的广度是指考点的分布要大体均匀,不要过分集中在某些考点上;试题的深度是指对考点理解层次的挖掘要深入,以此拉开考生的差距。当一份试题保证一定题量时,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而当题量偏少时,两者矛盾就突显出来了。今年的题目无疑是迁就广度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深度,如果日后仍然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我们很难命制出有思想深度的题目。
二是信度与效度的矛盾。信度是指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效度是指评价结果的有效程度。一般说来,可信的东西不一定有效,而不可信的东西就肯定无效。题量越大,评价的结果就越可信;题量越少,评价结果的信度就会降低。当前历史科只剩14道题目,如此少的题量是否就能够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当考试信度不足的时候,直接受影响的自然就是考试的效度了。
三是难度与区分度的矛盾。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最重要的数据是区分度,即能够有效拉开考生的差距。要保证好的区分度,需要试题有一定的难度。一般说来,当难度为0.5的时候,区分度是最优的,而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0.5的难度是过难了,很难给中学教学改革留下空间,所以高考的试题难度一般设置为0.55至0.65之间。然而,综合科考试是三科拼盘合卷,学科的命题者只关心本学科的难度,而综合科整卷的难度必然是1+1+1>3,比方说单科的难度为0.55的时候,整份综合卷的难度可能就跌破0.5了。
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文科综合考政、史、地三科,时间是150分钟,理论上讲每一科为50分钟。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考生都不能三科平衡发展,于是田忌赛马的策略就大行其道了,确保两科、放弃一科的学生为数不少。因此,文综的考试方式虽然避免了政史地三科之间的恶性竞争,却不一定能够保证考生三科均衡发展。
五是专题史与通史的矛盾。当前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但今年两道主观题的命题思路又具有较强的通史味道。虽然通史和专题史的区别并非泾渭分明,但通史教学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概念。下来是继续沿着通史的命题思路还是在现有的专题内容当中寻找思路?抑或在现有的专题内容外寻找新的主题?这都是考验命题者智慧的大难题。
六是必修与选修的矛盾。当前的考试模式,必修与选修的内容已经合二为一,甚至很难精确计算两者的具体的分值。这种命题的导向势必使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两者的界线,在进行必修课教学时渗透大量的选修课的内容,并且按照选修课的要求来进行必修课的教学,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了。
七是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矛盾。过去历史单科考试的时候,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题目是属于基础性的题目,由于题量充足,一些天赋不高但勤奋用功的学生依然可以拿到一个过得去的分数。在综合科考试中,理论上基础性题目的总分值仍可以占三分之一到一半,但由于题量不足,考生的风险大大地增加了。今年的两道主观题就显示了一个现象——只要你大前提判断错了,哪怕你的基础知识再好,后面的系列问题都是很难得分的。那么,中学生的主要精力到底是夯实基础还是提高思维能力?
八是人才选拔与教学改革的矛盾。当前的考试模式是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还很难下结论,但不利于教学改革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政史地三科合卷,却不分科公布成绩,这就连评价的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反馈功能都丧失了。学生不清楚自己哪一科考得更好,教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教得怎么样,考试的目的和功能彻底地倒向了选拔。另一方面,对学科而言,由于题量的不足,也很难对中学教学有足够的指导作用。历史科14道题目充其量就是呈现14种思路,如果来年命题者还是沿着这14种思路走,命题很可能走向僵化;如果不沿着这14种思路走,中学教师又会无所适从。
上述关于文科综合命题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很多都是综合科考试这种方案所带来的,并非历史科命题所能够解决。这些束缚给命题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使他们如同带镣起舞,举步维艰。
二、灵动飞扬——文科综合考试难以企及的境界
在高考的过程中,无论是命题者还是考生,都希望达到一种灵动飞扬的境界——命题者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理解,考生也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三年所学。但事实上,由于考试模式的束缚,命题和考试双方都远未能达到这种境界。下面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方面予以评析。
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基本上还是沿用了2007年新课程高考以来的思路——创设新情境、运用新材料。12道选择题基本上都可以看做是新情境和新材料的题目,今年比较明显的改进就是命题者较刻意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风行中国近30年,直到今天,我们对选择题难度的把握还是完全依赖命题者的经验。命题者的经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经验,指提高题目难度的常用技巧,这是任何一个学科都通用的技巧;另一类是特殊的经验,指提高题目难度的特别技巧,仅适用于历史学科。具体的内容请见表1:
表1:历史科选择题难度控制技巧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2010年试题的体现
提高难度的常用技巧 1.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命制题目
√
2.加大试题的阅读量
×
3.提高新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
×
4.提高思维能力目标的层次 ×
5.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 ×
提高难度的特殊技巧 1.抠历史概念 √
2.抠历史规律 ×
3.抠史学方法 ×
4抠历史观点 ×
5.抠历史感悟 ×
注:√表示充分,×表示没有或不充分
从上表中可见,关于提高选择题难度的常用技巧和特殊技巧,今年的试题都体现得不多。体现得最充分的是两种:一是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命制试题;二是对历史概念的考查还是较多。其余的种类只能够说是略有体现,命题者并没有刻意追求。尤其是过去几年令许多考生心存畏惧的“抠历史规律”、“抠历史观点”和“抠史学方法”等命题思路,今年基本消失了,这就是今年的选择题令大多数考生觉得平实、容易上手的原因。但由于题量太少,分值太高,这12道选择题却让考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非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依然是新材料和新情境,而考查思路是营造一个全新的、学生感到陌生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能否利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应该说,这样的考查方式和考查思路都是正确的,但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到底什么是“情境”?
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广为中学教师所熟知,那么,“情境教学”与高考命题中的“新情境”是不是同一概念呢?关于“情境教学”,一般认为它可以帮助教师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明白知识的真实意义。所以,情境教学中所说的情境指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到的生活内容。而当前全国历史科高考试题中的“新情境”大多数并非如此,而是指学者们在专业研究中的新视角。
今年两道非选择题其实就是史学研究中的两个新视角,第38题以“社会群体”作为题目的主线,第39题以“自由贸易”作为题目的主线,这在现行高中课程标准中是不存在的,对于考生来讲就是“新情境”。中国社会群体的变迁其本质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动。关于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的变动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2006年广东卷考查了周人的饮食生活,其实就是考查周代的社会结构,而今年的第38题从宋代考查到当代中国,考查的就是秦以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些内容,中学生可能茫然不知,但在高校的历史专业中却是热门的话题。自由贸易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同样是历史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不少学者宣称是自由贸易造就了工业革命,这成为了他们要求所有的亚非拉国家向他们彻底开放市场的理论基础,而中国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他们坚信是工业革命造就了自由贸易。这些争论对于中学生来说同样是陌生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高考主观题中的所谓“新情境、新材料”,其本质还是一种专业研究的导向,即把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下放到中学教学中。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这种导向实属无可奈何之举,但长此以往,其弊端就会慢慢显现。首先,高校能够下放到中学教学中的研究热点问题并非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当这些热点给耗尽的时候,这种命题思路也就走进死胡同了。其次,这种命题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宣判了高中新课程专题教学的死刑。专题教学的最大意义其实是价值观教育,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应该是对某种价值观的梳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学生忽视历史时空概念的全面掌握。当前这种抛弃原有的专题另外找主题的命题思路,由于要考虑大跨度、囊括更多知识点的要求,恰恰是要求考生拥有较强的时空观的。换句话说,要应付当前的命题思路,中学生捡回旧的通史版本的教科书可能更有效果。
在命题技术上,今年的题目也有一些疏漏。如第38题暗示考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组织答案,但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却不是从这三方面来设计的,给评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第39题材料二英国的数据对回答第一问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参考答案中并没有体现,反而让不少考生在回答第二问的时候误判了题目,把美国的变化答成了英国的变化。如果这意味着一个趋向——今后的材料有可能呈现无效信息,那无疑是加大试题难度的好办法。
三、展望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高考命题被赋予了太多本不该由它来承担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以后,如何实现高考命题与引导中学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更是耗尽了不少命题者的心血。而当前文科综合的考试方案,更是大大增添了命题的难度。从今年广东的文科综合试题来看,命题者已经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到最好的了,本文所提出的若干问题,绝大多数是考试模式所带来的问题,而不是学科命题的问题。高考选拔的趋势,我还是坚信必须从教育测量走向教育评价,真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学业评价档案。而在高考命题这个领域,在大量镣铐无法解除的前提下,我希望命题者在考查学生思维方式和写作能力上能够有所作为。今年的评卷由于是按照小问来分评卷小组,评卷教师可以较深入细致地阅卷,因此更深刻地感受到考生逻辑混乱和表述紊乱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考生的表述是颠三倒四的,但由于呈现的考点比较完整,反而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考生进入大学后也难有一个好的起点。
当一个人带镣起舞的时候,是不可能展现灵动飞扬的舞姿的。当高考命题面临诸多束缚时,也意味着中学的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束缚。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清除这些束缚,让命题和教改都能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