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设: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政治论文,民主政治建设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1)02-0140-05
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发展政治的问题。然而,政治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必须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并会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现实环境和发展条件,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对于保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及确立依据
当代西方的政治发展研究,从理论框架来看主要有三种分析模式,分别运用了体系功能方法、社会进程方法、比较历史方法[1](P222-223)。这些模式和方法,虽然重点各异,分析框架和具体结论亦有很大差别,但由于其基本宗旨都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的,因而从总体上讲,它们又显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即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发展中国家;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模式视为理想模式。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模式的研究,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直接地或间接地描述为早先西方国家经历过的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变迁的限定逻辑的重演。为了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方向和目标,西方政治学者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将当代西方国家政治体系模式业已具备的特征进行了理想化的概括。派伊提出了平等、能力、分化三条标准;阿尔蒙德举出了输入功能、转换功能、输出功能三个参量;亨廷顿列出了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凝聚性四大指标。按照他们的逻辑,用上述标准、参量、指标衡量西方政治制度无疑是完备的、成熟的,而用这些衡量坐标去对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就断定那里的政治是不发展的、传统的。因此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理想模式的设计应以西方政治体系为蓝本或参照系。
与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发展观相对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认为,政治发展是人类自国家产生以来,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前进、上升的历史演进过程,就同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属性一样,发展亦是政治存在的根本属性。在此意义上,政治发展是普遍的,发展贯穿于任何社会政治史的始终。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只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暂时的、必然会被新政治制度所取代的阶段,它既不是人类所有民族均必须经过的政治发展阶段,更不是今天一切发展中国家必须仿效的政治发展典范,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样,亦面临着政治发展问题。西方政治学者立足于资产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将政治发展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同时把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视为发展中国家应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狭隘和片面的:一是以西方为中心,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系抽象为一种永恒的东西,并赋予它普遍性;二是否认各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民族性、历史性以及由此所决定而形成的政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三是否认政治发展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政治存在的根本属性,从而有意识地把西方发达国家置于政治发展范畴之外。
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状况,而且有着不同的制度框架、历史传统、民族构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如果不顾自己的国情盲目照搬别国的政治体系是注定要失败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试图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的政治体系及其原则,并未在这些国家建立起来,喧闹一时的“民主实验”因“水土不服”而难以生根,不是中途夭折,就是名存实亡。世界政治演展到现代,民主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取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来说,现代自由民主宪政制度应该是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应正视各自的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政治发展之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现实国情来确定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党的十五大对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总目标,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并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加以确立的依据,深深植根于我国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之中。现在我国正处于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过渡是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因为唯有改革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方能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体制。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提升了社会发展的质量,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依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多元利益格局和多元利益主体,客观上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培育了积极、活跃的政治参与主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保证了社会中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富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因而有利于调动广大经济主体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还可以通过法律、法令、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手段,有效地推动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政治要求,都与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密切相关。如果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分化作出恰当的整合,对社会结构变动发生的矛盾作出及时反应和正确处理,从而适度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动态政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则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来说,还是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来讲,民主政治建设都应成为我国当前政治发展的主题。
二、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
民主政治之所以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因为民主作为目的,是政治价值的最高体现;民主作为手段,是社会资源尤其是政治资源公平分配的有效机制,是政治权威最可靠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保持政治效率持续有效的重要方式。因此,自从古希腊人用民主这一概念来表达“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的政治形式开始,历代的仁人志士就为实现民主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从而促进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开明和进步。
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民主看作是一种国家政体。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民主观,认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2](P280),“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3](P201)。民主作为“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领域,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相联系的,它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其形式亦必然随着统治阶级的更换而更换。虽然从形式上看,民主政治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原则,但是民主政治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制约下所获得的实质内容又有着重大区别,并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
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的民主,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其典型模式是古希腊雅典共和国。这种政体形式上奉行主权在民原则,但是在雅典共和国内真正享有公民权的仅是奴隶主和自由民,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则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无任何民主权利可言。因此,奴隶社会的民主制实质上只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在古希腊雅典共和国的民主制消失之后,欧洲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专制统治。新兴的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的民主口号为旗帜,经过艰苦奋斗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尽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4](P38),但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存在着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分裂。在形式上,资本主义民主具有全民性,然而政治上“一人一票”的平等却掩盖不了无产阶级在经济领域内的不平等地位,从而造成法律赋予他们的民主权利被资本的有无或多寡的实际不平等所限制和抵消。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空前地推动了民主的发展,为建设高度完善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虽然社会主义民主尚未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但它在本质上“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3](P60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对民主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把“争得民主”作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任务提了出来[5](P293)。列宁曾说过:“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6](P16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加强民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伟大目标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上,深刻阐明了发展民主对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P168)。具有高度完善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政治上的体现,民主政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现代民主政治应具有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主权在民原则。主权在民是主权在君的对立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基础。人民只有拥有主权,才能谈得上当家作主,否则,民主将无从谈起。主权在民原则一般都通过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因此几乎在所有具有宪法的国家中,其宪法都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方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人之作为人依其自然的和社会的本质属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内涵。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维护人权和不断改善人权状况,是由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国家的根本目标之一,因此党的十五大强调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法治原则。民主政治是天生的法治政治。近现代历史表明,民主政治与法治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伴生关系。一方面,法治意味着民主的扩张,是保障民主政治持续化和有序化的最强有力工具,“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2](P71)。唯有法治,才能支撑民主的秩序,实现人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宰地位。另一方面,没有牢固的民主制度结构,亦很难有真实的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会使法律的制定有广泛的代表性,才会使民众对立法和执法实施有效的监督。这既提高了法律的质量,又能促使法律的有效执行,从而促进了法治社会的实现。总之,“法治支持民主,民主也兼容法治”[8](P259),二者相辅相成。第四,公开化原则。这是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公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列宁指出:“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9](P417)因为,公民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是难以对国家事务发表有益见解的,这就会影响到政治体系对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易导致决策失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和完善民主政治,而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政治决策、行政执行,尤其是公共政策这类事关重大的政治资源,其制定、执行、反馈等环节以公开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应该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将其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来认识。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
20世纪,民主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胜利,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把民主作为一种必须尊重的基本价值。新中国诞生之初就把人民当家作主视为基本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纲领,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离人民群众的政治期望,尚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视野出发,严肃而认真地思考我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切实推进民主化的进程。同时亦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专制统治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东方大国和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是无法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那种把西方民主模式视为政治发展的最高典范并试图移植到我国来的臆想,无论其出于何种动机都是不科学的,皆将因脱离国情而不可能实现。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的特殊属性、超大规模社会的现实状况,必须做到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民主化,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之路。
首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主政治的扩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政治是以一定的经济状况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形态,进而影响到民主政治建设。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P32)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来提供物质保障。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深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冲垮和铲除了小农自然经济这个封建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能为人们享受现代民主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使民主政治能够在深度与广度上展开。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步骤。
其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民主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并充分发挥它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标志和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当今时代,政党政治成为国家政治权力运作的主轴。综观世界各国,近代以来的一切民主政治,都是由不同的时代条件和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有组织的力量或政党领导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地区发展又很不平衡。在这样的国度里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没有一个具有强大政治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不行的。任何对当代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探索,都必须正视共产党在中国持续执政的事实。应当注意的是,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其主要途径是:党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家形势,适时地为人大指明政治方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向人大推荐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干部人选,由人大进行抉择等等。为了确保人大的各项职权切实变成具体的实施行为,必须使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走向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二是加强人大制度的自身建设。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政治体制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加强人大制度的自身建设应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1)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以便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保证人民代表的质量,使代表密切与选民的联系,接受选民的监督。(2)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确保权力依法行使。为提高人大的监督效能,重点要抓好对国家机关工作的咨询活动和对国家机关干部的述职评议活动,并使之程序化、法律化。(3)建立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保证人民和人民代表的意见得到正确、及时的集中和反映,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使人大制度的潜能得以释放,最终转化为现实的功效。
再次,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问题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主体的民主素质和文化水平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列宁曾针对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在原则上苏维埃实行了极高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11](P150)。列宁的分析亦切中我们的时弊。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现代民主意识从总体上讲均不高,这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12](P200),人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就很难接受民主政治教育,无法参与国家的民主管理,亦难以正确认识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强弱,与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使人民掌握国家政治管理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形成一种关心民主政治发展的良好意识和氛围,懂得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民主政治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回首民主的发展历史,放眼世界各国的民主制度就会发现,只有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样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亨廷顿在回答“什么影响着政治发展”问题时指出,一个社会所处的阶段是影响该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状况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状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它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决不能采取激进跳跃式的发展模式。
收稿日期:2000-03-01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