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考语文的持续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程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为立足点,简要分析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并建议从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关系、根据实际确定选修的课程以及根据文体特征和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方法来实现选修课教育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育教学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阐释可知,选修课程既具有基础性和补充性,又具有选择性与灵活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同时还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光明日报就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的评析中提及:“持续深化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集中体现在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关于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等,一直以来选修课程对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为学有余力以及广泛阅读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弹性空间。从选修课程的现实意义角度来看,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自主地学习选修内容,有利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诸如审美能力、艺术趣味、欣赏个性、探究意识等;视野不断开阔;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核心在于“选”和“活”,本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宗旨,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大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充分体现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和价值性。本文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多样性、专题性、灵活性、探究性、针对性等比较突出的特征。一,多样性是指内容层次丰富多样,宽口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二,灵活性是指教与学中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不拘于必修课,学生凭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三,探究性是指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四,针对性是指必修课和选修相互衔接,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所得的知识与能力能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学以致用。
二、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教师自身缺乏积极性
由于选修课程的增设,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为应对选修课程不得不重新备课,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学任务的增加难免会让教师们倍感疲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程持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这就不利于选修课程的实施。
(二)课时安排不合理
实践中,多数学校均选择在完成必修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选修教材的教学。只有极少数的学校能够选择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也增设选修课程。必修和选修之间的关系决定课时的分配,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实际上仍旧是教学任务上的顾此失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受限制
就目前而言,但凡开设选修课程的学校都避开了“选修课”本身的意义。学生很难做出自己的真实选择,而都是被迫按照学校的规定来完成所谓选修课程的学习。这就让本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课程,丧失了本来的色彩。
三、有效实施选修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关系
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要做到“兼顾发展”。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决不能偏废。
(二)根据实际确定选修的课程
要研究选修课的策略,在指导学生选修和准备开设选修课时要注意本地区本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校本身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情况决定了选课的方向。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确定开设适当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长等条件,选修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例如,选修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实际操作时又有难度,有些矛盾会凸现出来。因此选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
(三)根据文体特征和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方法
如何上好选修课,首先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要重视“研读”方法和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研读的过程与方法比研读的结果更为重要。研读的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多元的,也是可变的;而过程与方法却可能反映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真正熟悉了研读的过程,真正掌握了研读的方法,才能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也能鉴别研读的结果是否靠得住。即使发现偏差,也能自行纠正。笔者认为通过“研读”方式来实现选修课的教学实施比较有效。一般来说研读的基本步骤如下:一是通读与博采(整体把握,拓宽思路);二是质疑与设问(发现疑难,找出问题);三是比照与思考(比较对照,深入思考);四是推理与辩证(逻辑推理,辩证论断);五是实践与检验(以理服人,行之有效)。
结束语
高中语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加强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选修内容,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为后续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修课程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同时,对于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保亮.高考指挥棒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反思[J].实践•探索,2016(6).
[2]郑银凤.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李玉洁.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如何做到“三性”[J].语文教学研究,2013(1).
[4]杨云萍.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同质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5]莫松飞.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7).
论文作者:李鑫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课程论文; 选修课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必修课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