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让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估算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所进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简化笔算,加强心算,增加估算”。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是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感受估算重要性
如果要切实改变学生估算意识的淡薄,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应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并有意思地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找出在估算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在做作业时,遇到商中间有0的除法:23104÷76=304而我班有好多学生得到的商是34。我想,如果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检查这题做得对不对,既复习了估算的方法,又检查了题,于是,我对学生说:“不用算,我就知道这道题做得对不对!你们信吗?”看到学生疑惑的眼神,我又说:“其实你们也能做到。如果我们根据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有点麻烦。老师教你们一个简单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估算。34可以看作30,76可以看作80,30乘80得2400,距离23104差太远了。这样一下子就确定了错误,及时更正,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通过这样的事情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估算可以帮我们确定得数的范围,在计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估算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估算是物体的长度、数量、面积、体积、质量等的估测,通过学生的估测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数量的大小,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有所感受。比如,让学生估测一粒黄豆的质量,1克黄豆有多少粒等,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估算的一些方法。如:估测一粒花生的质量,可以先称100粒花生的质量,也可以先称10克花生,再数有多少粒等。通过这样的估算训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它可以简洁并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掌握估算方法
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整十法。即用四舍五入取数的近似值,再计算结果。例如:“一间工厂有12个车间,每个车间有48人,全厂大约有多少工人?”我们可以用省略尾数取两个因数的近似整数相乘的方法,求出估算值,即10×50=500,即500人左右;也可以只取一个因数的近似数,即12×50=600,不到600人;或者是10×48=480,肯定比480人多……这些都是正确的。使用此法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取整哪个数的尾数,一般以实际值接近并且使计算简便为好。
二是“两边夹”。即通过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来确定数的范围。如在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里,把人数扩大为50得到600,把车间数缩小为10得到480,从而估算出总人数应在480人到600人之间。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无论出现哪一种估算方法,教师都应及时适当地进行赏识性的表扬,鼓励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估算策略,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1.在计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采用先估后算。如,教学笔算49×3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40×30估计得数一定比1200大,按50×40估计得数肯定比2000小,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从而形成估算技能。
2.在测量教学中形成估算的参照标准。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时,是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重,感知1千克的苹果、黄瓜。如在教测量教室的长度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平常步子的长度,再用这个长度乘走完教室的步数。
3.在解决问题时渗透估算。如求某小组同学数学的平均成绩时,老师举出同学们的成绩80、99、75、62、94,同学们列出算式后,老师提问:不用计算,你能估计出这小组的平均成绩大约是多少吗?学生们纷纷发言。老师又问:平均成绩会比62少吗?会比99多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计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小结出平均数只能存在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样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渗透估算,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审题能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数学学习的合作,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公式、原理、法则、性质的形成过程,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和协商中,学生自己在几分钟之内“畅游”科学家几十年的经历,由然而然产生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也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无谓的劳动。
论文作者:曹长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
标签: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质量论文; 教学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