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上册)》特点解析及教学思考论文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上册)》特点解析及教学思考

● 全月玲

【摘 要】 盲校小学一年级音乐教科书参照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的体系结构,以人文单元形式呈现,在单元内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凸显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并设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将一定的“矫正与康复”功能融入其中。

【关键词】 盲校;音乐;一年级;新教材

盲校小学一年级音乐教科书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的统一规划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组织编写的供小学一年级盲生使用的专用教材。该教材共分为两个版本,一是供低视力学生使用的大字版,二是供全盲学生使用的盲文版。教材以义务教育一年级音乐教科书为蓝本,注重体现盲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需要。笔者作为教材编写成员之一,通过对新教材进行梳理,总结新教材编写特色如下。

一、内容体系设计及容量符合低年级视障学生学习特点

《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1—6年级音乐课每学年上课35周,每周两课时”,新教材的内容体系是以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为蓝本,以人文主题单元形式呈现,一年级上册由五个人文主题单元和“我的‘音乐园地’”构成,教材容量与课时安排基本相符。以一二单元为例,一年级上册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教材在单元内按音乐活动方式的不同划分教学领域,以唱歌、欣赏、学乐器、读童谣、活动等教学形式组织教材内容。各单元的人文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广泛涉猎了各种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符合盲校音乐教学的要求,凸显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教材设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如第一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是根据刚入学的一年级盲孩子的特点设计的。由于他们存在视力障碍,同学之间不熟,因此教材设计这个人文主题,目的就是通过唱歌、读童谣等活动,使学生尽快熟悉班级同学,建立亲密关系,消除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教材内容皆围绕“好朋友”的主题展开,如唱歌《你的名字叫什么》、读童谣《团结友爱亲又亲》,通过有趣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并懂得友谊的含义。这一设计符合《盲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1—2年级提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友爱精神”培养目标要求。

有时候他又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对女儿宠得没边儿没沿儿。豆豆想养狗,一看见别的小朋友养狗就哭着来找我申请。我告诉她:“豆豆,妈妈特别怕狗,所以咱们家不能养狗。”

在这里,新教材充分兼顾利用学生的听觉、触觉优势,鼓励和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发展,也有效体现了课标中的“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关注个性需求,推进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念要求,为教师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提供参考。

二、关注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渗透矫正与康复

新教材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听觉、触觉及残余视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在部分唱歌和欣赏曲目的教学内容中,设置了声势和其他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聆听、演奏、游戏、律动等过程中消除运动恐惧心理,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培养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在打击乐器课堂学习中,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选用适当的乐器,促进学生的小肌肉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及“在音乐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听觉、触觉等多感觉统合的协调性”的要求,一年级上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乐器的难易程度,呈现了四种打击乐器要求学生学习,每一种乐器都在教学提示里明确提出“感知××乐器的材质、形状和音色,跟着老师学习其演奏方法”,并为童谣或歌曲伴奏。这样的设置,促进了学生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增强了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方案一铅精矿中金回收率较高,占45%以上,虽其中的金可计价销售但其系数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对铅精矿进行氰化浸金处理[11],以期提高金总收率,因此制定浮选金精矿铅硫分离—分别再磨浸出方案,工艺流程见图5,试验结果见表7、表8。

歌曲《小青蛙找家》中,“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的节奏比较简单明快,教材在“跳跳”处设置了跺脚,在“呱呱”处设置了拍手,如下图所示:

教学提示中还明确要求:“在老师指导下有节奏地练习声势动作并参与歌曲表现。”在这里,教材巧妙地渗透了通过音乐活动提高盲生听觉、动觉和身体协调能力的作用。

如第一单元里的活动《你好》,这是一首节奏童谣,同时也是一条编创练习。童谣语言通俗易懂,非常贴合刚入学的一年级盲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在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记住同学的声音特点,并能听声音准确地说出小伙伴的姓名。在《我的“音乐园地”》中,设计“比比谁能辨得清”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聆听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说出打击乐的名称,用这样的实践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听觉辨识、比较等方法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拍拍手,学节奏

三、注重面向全体,也兼顾个体差异

盲校音乐教学既要遵循音乐教学的普遍规律,也应该体现自身的特殊性,以视力残疾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将音乐教学与矫正和康复训练等紧密联系起来。

教材在不同单元内,将部分唱歌或欣赏曲目设为“选唱”或“选听”,如:第一单元里的歌曲《两只小象》是一首四三拍歌曲。由于学生刚入学,四三拍歌曲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将这首歌曲列为本单元的“选唱”曲目,供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选用。第二单元歌曲《娃哈哈》虽然学生耳熟能详,但因歌曲速度对一年级盲生而言过快,节奏相对比较密集,故作为“选唱”曲目。《我的“音乐园地”》全部为选学内容,以提高教材的灵活性,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如第五单元《迎新春》里的欣赏曲目“狮子舞绣球”,教学提示做了两个层面的要求:第一层是“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说说歌曲中运用了哪几件打击乐器;师生合作,用堂鼓和钹参与听赏”,第二层则根据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差异,对表现乐曲提出了更高要求“请用你喜欢的打击乐器表现过新年的喜悦心情”。

又如唱歌曲目《新年好》,这首歌曲为四三拍,节奏型××××贯穿全曲,强弱规律为“强弱弱”。为了突出节拍强音,教材在相应的地方做了图示标注: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拍肩。

同时,教学提示里标注的◎表示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部分教学提示加注★,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实施“分层与分类”教学。

女人从病历上看到这个女患者是白天送进来的,肾结石嘌呤代谢失常,已出现肾盂粘膜。女人禁不住火气上窜,问身后的那个实习护士病人怎么就无端的离开病房了呢?实习的女护士年纪很小,大概也就是个卫校毕业生,早已脸红心跳的低下头不说话。

四、新教材的教学建议与思考

我国各地、各校及视力残疾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新教材贯彻“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关注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理念。

(一)重视听觉能力训练

新课标明确提出,“盲校的音乐教育应重视发展其听觉优势和其他感官的结合与互补”。就音乐学习而言,耳朵是最重要的器官,训练盲生敏锐的听觉能力和较强的分辨能力,既要在音乐课堂之内进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关于《洪范五行传》的文本形态,目前学术界依据的主要是清人陈寿祺据《汉书·五行志》《续汉书·五行志》及刘昭注、《开元占经》《太平御览》《仪礼经传通解续》《通鉴前编》《文献通考》《六艺流别》等文献辑佚而成的《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其中辑自黄佐《六艺流别》的部分已经陈侃理考定为伪,故目前可信者约千字。就内容而言,可分为“六沴”与“五行”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之间关系如何,以及“五行”内部次序如何,学界仍存在不同看法。由于这一问题是我们讨论《洪范传》理论特色的基础,故不可不辨。

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准、节奏、音色等的听辨能力。如音准方面,可从模唱开始,然后逐步让学生听辨单音、双音、和弦、短小旋律,循序渐进、螺旋式地提高难度。

GEVIs有希望用于多种尺度上的神经元成像。GEVIs在组织中可用于同时测量许多神经元;亦可用于观测仅由几个神经元组成的小型细胞环路中的信号交换;还可以用于研究单个细胞中的信号传导。现有的其他技术如钙离子成像和电极如今都不能实现这种多尺度的成像。

节奏听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段应该落实在语言与歌谣的结合运用上。如新教材里出现的《团结友爱亲又亲》《小老鼠上灯台》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固定节奏进行诵读,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春晓》等古诗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进行诵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节奏的变换中,可培养学生听辨节奏的能力。

(二)注重音乐实践,提高感觉统合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音乐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听觉、触觉等多感觉配合的准确性”。音乐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活动过程,比如在打击乐器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听到新的乐器声音出现时,会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感知其音色、材质、形状甚至温度、重量等,尝试怎样操作这些乐器。对于有音高的乐器,如键盘类、弹拨类、弦乐类等乐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觉辨识,反复比较等方法,发现音高不正确或不同的部位发出的音色不一样,他们自然会调整手指的距离,或者调整触琴的部位,寻找到自己需要的音高或音色。

3)计算由2)得到的一致集点数与集合元素总数之比,判断其是否大于指定阈值,若是,则此时一致集中的点为瞳孔的内点,其余点则为干扰点,否则,回到(1),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一致集;

水流通过消力池消能后,出池水流仍有较大的余能,紊动剧烈,底部流速仍较大,具有一定的冲刷能力,因此,消力池消能后还需设置海漫及防冲槽。一般海漫设计材料往往采用混凝土和块石,主要通过材料的粗糙、抗冲等特点来有效消除余能。

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的触觉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的听觉与感知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重视空间运动能力培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包括个体所处空间的位置及变化,个体形态,动作协调与控制等”。音乐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会引起全身多个感官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和歌唱及表演活动,要求人的耳、脑、四肢运动互相协调作用。

音乐互动游戏

例如新教材中的《小青蛙找家》,学生学会歌曲演唱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当歌曲出现“跳跳”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向前、后、左、右等方向跟着节奏小步子跳跃。《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创设情境,模拟小老鼠从下面爬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最后从上面滚下来的动作,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上中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也可以提高大脑反应的敏锐性,对补偿盲生缺陷和发展听觉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教材一以贯之地坚持音乐课程教育的总目标:“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潜能、补偿缺陷,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落实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作为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充分挖掘音乐本体资源,通过游戏、聆听、歌唱、演奏、律动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情绪的控制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1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610000)

标签:;  ;  ;  ;  ;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上册)》特点解析及教学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