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中新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的学生自主探究和互动共同完成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而合作性学习就是有指导地使用小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成功,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觉得合作性学习有以下好处。
一、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一堂课灌到底,生硬刻板,缺乏生动的主题活动,学生学语文没有乐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小组合作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如: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我让同学们分小组演课本剧,没想到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准备服装的组做帽子做袍子,布置秦宫的组抬桌子搬椅子,表演组的同学则专注于背台词搞排练。活动课上,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把秦王的前倨后恭、专横霸道,唐雎的沉着、镇静到表演的惟妙惟肖,就连平时性格内向,不愿表现的同学都愿意上台“举围帐,扇扇子”。大家在笑声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演出的成功是全体同学合作的结果,同学们都有参与感、成就感,因此,大大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二、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做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个思想。”合作使同学们拥有了多个思想,在活动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大家分小组集体备《古诗五首》时,一个小组不但查资料了解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位有浓厚禅隐倾向的唐朝诗人——常建,分析了他描写的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色,最可贵的是用一幅画展示给同学们诗的内容,图中旭日初升,照着高高山头上的树林,一条忽隐忽现的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花木扶疏的禅房,鸟欢,潭清。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宁静的景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面上;另一个小组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集体唱着歌导入,一开始的几句唱得轻回低转,把大家带到了一位政治失意又与弟弟离别中秋对月惆怅的诗人面前,结尾的苍凉高亢,唱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显出一种超脱旷达。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的生命也在于创新,合作性学习增强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潜能也得以充分发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合作性学习要有效开展的条件是伙伴间形成集聚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成功,其他成员也不会成功,要使他们建立这种关系,必须向每个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形成学生之间的角色相互依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之间的价值。大家相互监督,提高了学习效率。诗词背诵不容易,记得快,忘得快。同学们小组合作互背互写,小组自己检查,组与组对查、比赛,这样连背得慢的同学也能背出很多首。合作使学生增强了完成任务的个人责任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使同学们共同进步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成灵光。”学生在集体讨论中,逐步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健全成熟的人格,从而形成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向上的气氛,使同学们共同进步。学习《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小组备课,要求每一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把自己组里对课文的分析讲给大家听,不能人云亦云,力求创新。各小组都怕与其他组讲的一样,所以都从“全”“新”着手准备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有的讲克隆的概念,有的讲克隆的发展,有的讲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合作使大家弄懂了许多老师没有讲过的知识,在合作中大家共同进步了。
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地推进,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方法外,语文教师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总之,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高效性。
论文作者:高桂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同学们论文; 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集体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社会论文; 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40期供稿论文;